刘师培南北经学有何不同

南北经学不同论

经术萌芽于西汉,诸儒各守遗经,用则施世,舍则传徒,一经有一经之家法。家法者,即师说之谓也。至于东汉,士习其学,各守师承,而集其大成者实为郑康成氏。

特当此之时,经生崛起于河北,江淮以南治经者鲜。三国之时,经师林立,而南人之说经者有虞翻、包咸、韦昭,然师法相承仍沿北派。又当此之时,有杜预、王肃、王弼诸人,亦大抵北人。以义理说经,与汉儒训诂章句学不同。

魏晋以降,义疏之体起,而所宗之说,南北不同。北儒学崇实际,喜以训诂章句说经。南人学尚夸夸,喜以义理说经。《魏书·儒林传》之言曰,汉代郑玄并为众经注,服虔、何休各有所说,玄《易》《书》《礼》《论语》《孝经》,虔《左氏春秋》,休《公羊传》,盛行于河北,王弼《易》亦间行焉。旧作王肃注。由是言之,北方经术乃守东汉经师之家法者也。

又《隋书·儒林传叙》云,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江左《周易》则王辅嗣,《尚书》则孔安围,《左传》则杜元凯,河洛《左传》则服子慎,《尚书》《周易》则郑康成,《诗》则并主于毛公,《礼》则同遵乎郑氏,惟不言何休《公羊》。南人约简得其精华,北学深芜穷其支叶。河洛即北方,江左即南方。是南方经术乃沿魏晋经师之新义者也。

盖北方大儒抱残守阙,不尚空言,耻谈新理,自徐遵明倡明郑学,以《周易》《尚书》教授,《北齐书·儒林传叙》云,经学诸生出自魏末大儒徐遵明门下,遵明讲郑康成所注《周易》以传卢景裕及崔璟。又云《尚书》之业徐遵明兼通之,授李周仁等,并郑康成所注,非古文也。旁及服氏《春秋》。北齐《儒林传叙》云,河北诸儒能通《春秋》者并服子慎所述,亦出徐生之门。徐氏而外,习《毛诗》者有王基,见《诗疏》所引。习“三礼”者有熊安生,见《周书》。莫不抑王而伸郑,此北方郑学所由大行也。

江左自永嘉构祸,古学消亡,见《经典释文》,魏、隋《儒林传叙》文中。故说经之徒喜言新理。厥后王弼《易》学行于青、豫,《北齐书》云,河南及青徐之间儒生多讲王辅嗣《周易》,师训盖寡。费甝《书疏》传入北方,《北齐书》云,北方诸生略不见孔氏注解,自刘光伯、刘士元得费彪疏,乃留意焉。而南学由南输北矣。崔灵恩著《左氏条义》,伸服难杜,《梁书·崔灵恩传》:先习《左传》服解,不为江东所行,乃改说杜义,常申服难杜,著《左氏条解》以明之。陆澄议置《易》国学,王郑并崇,《南齐书·陆澄传》云,国学议置郑王《易》,澄谓,王弼玄学所宗,郑亦不可废。推之戚衮授书元绍,授北方《仪礼》《礼记》疏于刘元绍,见《陈书》。严植之私淑康成,治郑氏《礼》《周易》《毛诗》,见《梁书》。而北学由北输南矣。

观李业兴使梁辨论经义,分析南北,见《魏书·李业兴传》,如答箫衍问儒玄,答朱异问南郊,皆辟玄伸儒,辟王伸郑。非南北经学不同之确征哉?及贞观定五经义疏,南学盛行而北学遂湮没不彰矣。如《周易》用王弼注,《尚书》用伪孔传,《左传》用杜预注,皆南学而非北学也。悲夫!

往期推荐:

龙榆生:今日学词应取之途径

刘师培:辞赋之渊源

唐圭璋:我治词的经历和经验总结

刘师培:近儒学术统系论

黄侃:以上诸书,须趁三十岁以前读毕

張舜徽:《禮》類敘講疏

張舜徽:樂類敘講疏

張舜徽:《春秋》類敘講疏

張舜徽:《孝經》類敘講疏

张舜徽:《诗》类叙讲疏

马一浮:论治国学先须辨明四点

周振甫:《左传》的文章学

周振甫:如何才能读懂古文?

黄永年:怎样阅读《旧唐书》

周振甫:怎样学习宋代文学

学林往事:王仲闻

张舜徽:读《通鉴》说示及门诸子

柴德庚:怎样读《通鉴》

汪辟疆:几个读懂义山诗的条例

陆宗达:中学语文教师要学一点训诂学

完閒述

诗词

杂文

小品

閒讀

閒談

教育

美学

生活

观澜索源,振叶寻根。

推十合一,执两用中。

閒讀故紙来去自如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