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南岭镇的ldquo龙津rdqu

日前,福清黄檗文化促进会人士在当地文化人士卢敬明引导下,考察了位于福清南岭镇梨洞水库附近的一处“龙津”题刻。据悉,此题刻为朱熹笔迹。朱熹(—),字元晦,号晦庵,人称“晦翁”。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在中国教育史上,被尊称为朱子,是继孔子、孟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集大成者。朱熹一生颠沛流漓。福建武夷山、崇安、尤溪、建瓯、建阳、同安等地都留有他的足迹。他毕生致志于理学,并在全国各地游学、著书、立说,在这些地方兴建书院,授徒讲课,著书立说,弘扬儒家学说、继志传道。据福清知名文史专家俞达珠生前考证,朱熹先后至少三次来到福清,其中两度在其身处逆境之时。朱熹所到之处有黄檗山、灵石山、石竹山、瑞岩山、海口龙江书院、南岭梨洞、龙田闻读等地,并留下摩岩题刻和诗篇,是福清珍贵的文化瑰宝。而南岭梨洞的“龙津”题刻,更是反映了朱熹尊师重道的高尚品格,见证他对先师杨时尊崇之情。可惜的是,后人所编的朱熹行状和传记,均未提朱熹福清之行和他在福清留下的摩岩题刻和诗篇,实在是个遗憾。因此,记述朱熹游福清的行踪和留下的文物,就显得更为重要。朱熹十八岁中进士那年,朝廷即授他南安主薄。途经莆田时,特地到红泉书院拜访同是程门出身的同学“东南理学名师”林光朝。林光朝的席下学生数百人。他向朱熹介绍说,自己学生再多,唯林亦之才是唯一的高弟。此事给朱熹留下深刻的记忆。因此后来他才有三游福清。朱熹于宋绍兴三十八年()考察了海口龙江书院,并由林亦之陪同,游七社(今南岭)梨洞,在村前巨岩上留题“龙津”二字,古迹犹存。每字高1.8米,宽1.3米,笔力苍劲,古朴端庄。南岭原名七社,历史悠久。唐宋时期,七社分属福清县感德乡方成里、新安里。清代属海口镇。民国时期属海口区。新中国成立后,分属城头(区、公社)、海口(区、公社)管辖。年,从“南厝”和“下岭”村名各取一字,成立南岭人民公社,从此定名。年改公社为乡。年经福建省民政厅批准,改乡为镇。年,为支持元洪投资区建设供水配套设施,梨洞村举村迁移到塔仔门,原村址变成了梨洞水库。“龙津”题刻石现位于梨洞水库旁,背后就是福建面积最大的大姆山高山草原。对朱熹游南岭并题“龙津”这一段历史,清光绪十年(年)《五龙村志》“庙堂观桥坊等”条目中载,“龙津石,在方成里梨洞村,前宋朱夫子书‘龙津’二字,勒于石,迹犹存”。海口镇文史工作者陈霞生保存着一本清光绪年间手抄的《方城里乡志》,也可以看到一段同样的文字。《现代汉语词典》对“龙津”有四种解释:①龙门,因龙门一名河津。②比喻德高望重者的府第。例《梁书·陆锤传》:“过龙津而一息”。③喻仕宦腾达之路。例《晋书·孙绰传》:“若以元礼门为龙津,则当点额暴鳞矣”。④借指宫中。《醒世恒言》卷二四“轩内好,嬉戏下龙津”。朱熹游南岭并题“龙津”是第二个意思。朱熹此行是探访先师杨时遗迹而来。南岭镇文祚村杨氏为杨时十八世孙德林公后裔,文祚村宗祠冠以“道南杨祠”。“道南”这一堂号,是由北宋大儒杨时,赴河南洛阳拜师的故事演化而来的。当年杨时学成南归时,程颐目送并且非常高兴的说:“吾道南矣”。杨时将所学传罗从彦、罗从彦传李侗,李侗传朱熹,朱熹最终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履足福清,在海口镇龙江书院说学期间,朱熹特意拜访南岭镇文祚村“道南杨祠”,并在游览南岭时留下“龙津”二字,意为南岭是先师杨时后裔居住地。道南杨祠,闻名遐迩,一代代传颂着理学家、教育家、诗人杨时对我国文化重心南移及闽文化开发的业绩。“程门立雪”讲述的就是程颐与杨时的故事,也是杨时尊师重道的体现。杨时,字中立,号龟山。南剑西镛州龙池团(今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人。北宋哲学家、文学家、官吏。熙宁九年(),杨时进士及第,时年24岁。中进士后,授予汀州司户参军。以病为由没有赴任,专心研究理学,著《列子解》。元祐八年(),时逢理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北宋理学奠基人程颢、程颐兄弟在洛阳设馆讲学,杨时前往洛阳拜程氏为师,并深受器重。师徒相见恨晚。《宋史·杨时传》记载:“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这便是成语“程门立雪”的由来。杨时与游酢、伊熔、谢良佐成为程门四大弟子。又与罗从彦、李侗并称为“南剑三先生”,被后世尊为“闽学鼻祖”,他将“二程”洛学传播至东南等广大地区,在“二程”和朱熹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闽学及其思想体系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为理学南传及中华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链接:在长沙岳麓书院,有一匾上书:“道南正脉”。据说是乾隆皇帝为了表彰岳麓书院在传播理学方面的功绩所赐的,其意思是说岳麓书院所传播的朱(熹)张(栻)湖湘学是理学向南传播后的正统。这里的“道”指的是理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