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史类
1、《后汉书》:下限至年,因而包罗了东汉末三国时间的史书。(南朝宋,范晔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
2、《三国志》:以魏为正宗,但本书过于大意,裴松之为之注而充盈。(晋,陈寿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
3、《晋书》:纪录大略,迷信成份较多。(唐,房玄龄等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
4、《宋书》:最为详细,各志多回溯轨制源头。(梁,沈约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
5、《南齐书》:撰写于王朝沦亡未几,史料价钱较高。(梁萧子显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
6、《梁书》:周全报告梁朝史事,对那时海南诸国也多有纪录(唐,姚思廉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
7、《陈书》:周全报告陈朝史事,正史当中字数至少。(唐姚思廉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
8、《魏书》:从北魏道武帝到东魏孝静帝,序纪中也回首了拓跋族的史书渊源。(北齐,魏收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
9、《北齐书》:记述了从高欢起兵到北齐沦亡先后约八十年的史书。(唐,李百药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
10、《周书》:记述西魏,北周史事的汗青。(唐,令狐德棻等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
11、《隋书》:十志纪录了周全南北朝时间的典章轨制史,经书志尤其要害。(唐,魏徵等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
12、《南史》:以眷属为单元调整南朝各史,实质多沿袭。(唐,李延寿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
13、《北史》:聚集正史,攻破了朝代的断限。(唐,李延寿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
14、《新唐书—首相世系表》:纪录门阀眷属的世袭沿袭,经常回首至南北朝。(宋,欧阳修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
二、外史类
1、《续后汉书》:取材于《三国志》及裴注,以蜀为正宗,但重在“书法”,不在史实。(北宋,萧常撰,天津古籍出书社,)
2、《续后汉书》:即《三国志》旧文,重为改编,以蜀为正宗。(元,郝经撰,黎传纪、易平点校,齐鲁书社,)
3、《季汉书》:东汉献帝至三国的史书,以蜀为正宗。(明朝,谢陛撰)
4、《九家旧晋书辑本》:即虞预《晋书》、朱凤《晋书》、谢灵运《晋书》、萧子云《晋书》、萧子显《晋史草》、沈约《晋书》、何法盛《晋复兴书》、王隐《晋书》、臧荣绪《晋书》九家,补唐修《晋书》之缺失。(清,严茜子点校,齐鲁书社,)
5、《十六国春秋辑补》:打破既往保守,将列国国书更名为“录”,列国帝纪更名曰“传”,“不附正朔,自相君长”。(北魏,崔鸿撰,(清)汤球辑,王鲁一王立华点校,齐鲁书社,)
6、《魏略辑本》:纪录三国魏史事,止于三少帝时。(三国魏,鱼豢撰,张鹏一辑)
7、《西魏书》:西魏时间的专书,取材于《魏书》和《周书》。(清,谢启昆撰,中华书局,)
8、《帝王世纪》:专述帝王世系、年头及行状的一部汗青,所叙上起三皇,下迄汉魏。(晋,皇甫谧撰,清,宋翔凤,清,钱宝塘辑,刘晓东校点,沈阳,辽宁教诲出书社,)
9、《后汉纪校注》:记事溯改过莽元凤四年(17年)绿林造反,止于汉献帝延康元年(年),取材充盈普遍。(晋,袁宏撰,周天游校注,天津古籍出书社,)
10、《資治通鑑》: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年),以时候为“纲”,以事宜为“目”。宋,司馬光編,元,胡三省音注,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
11、《九州春秋》:记述东汉末年军阀分割的盛世史事。(西晋,司马彪撰,清,黄奭《汉私塾丛书》辑)
12、《六朝通鉴博议》:重在史评,史实纪录较为粗陋。(宋李焘撰,胡阿祥点校,南京出书社,)
13、《通鉴纪事本末》:文字抄《资治通鉴》,可是撰写方法改易。专以记事为主,每一事详书经过。(宋,袁枢,中华书局,)
三、方志堪舆地舆类
1、《邺中记》:报告后赵石虎时邺的繁荣,对都会宫殿记述颇详。(晋,陆翙著,《丛书集成新编》,台北,新文丰出书公司,)
2、《水经注疏》:以水流为基准,报告当然人文地舆的代表做。(北魏,郦道元注,清,杨守敬、熊会贞疏,段熙仲、陈桥驿点校,江苏古籍出书社,.)
3、《洛阳伽蓝记校笺》:是北魏迁都邺城十余年后,杨炫之重游洛阳,追记劫前城郊梵刹之盛,集史书、地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史书著做。(北魏,杨衒之著,杨勇校笺,中华书局,)
4、《荆楚岁时记》:纪录华夏古代楚地(以江汉为中央的地域)汉族岁时令令景象故事的条记体文集。(南朝梁,宗懔著,宋金龙校注,山西群众出书社,)
5、《汉唐地舆书钞》:汇编了宋昔日古地舆材料。(清,王谟辑,中华书局,)
6、《建康实录》:以建康地域为中央的六朝史书,不只记述六朝时间君臣的言行行状,还纪录了联系地盘、山川、城池、宫苑的制置和荣枯环境。(唐,许嵩著,中华书局,)
7、《南北朝杂记》:该书杂记南北朝和隋唐间人物的言行趣事,重在孝行、才智、口辩等方面,可补正史及《资治通鉴》之不够。(北宋,刘敞著,《丛书集成新编》,台北,新文丰出书公司,年)
8、、《管氏地舆指蒙》:以五行学说来指示丧葬的风水书,着重于叙述地面的局势,对山势和地形有周全的阐述。(三国魏,管輅著,《古今典籍集成》收录,清,陈梦雷编辑、清,蒋廷锡检阅,中华书局,)
9、《葬書》:报告葬地风水的文籍。(晋,郭璞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书社,)
10、《元和郡县图志》:是华夏现存最先又较量完好的地舆总志。该书以贞观时区分的十道为纲,配以宪宗时的47镇,每镇有图,冠于叙事昔日。尔后别离记述各镇所属州县的等第、地舆沿革、四至八到、贡赋、遗迹、山川局势、盐铁、垦田和军事配置等。(李吉甫,贺次君注脚,中华书局,)
11、《稳定天地记》:宋太宗赵炅时地舆总志,纪录了各地自前辈至宋初的州县沿革、山川局势、人性习尚、交通、人物姓氏、土特产等。(宋,乐史编,王文楚注脚,中华书局,)
12、《读史方舆记要》:侧重订正古今郡县变化,报告山川陡峭战守瑕瑜。(清,顾祖禹,贺次君注脚,中华书局,)
13、《括舆志辑校》:依唐时轨制分叙各州及山川遗迹,多凭借经传,并征引六朝地舆竹帛认为左证。(唐,李泰,贺次君注脚,中华书局,)
14、《六朝行状编类》:史地杂记,全书分总叙、局势、城阙、楼台、江河、山冈、宅舍、谶记、灵异、神仙、古刹、古刹、坟陵、碑刻14门。(宋,张敦颐,张忱石点校,中华书局,
15、《佛國記》:对远游天竺所历30余国的山川景象的简要纪录。(东晋法显著,田川注解,重庆出书社,)
16、《华阳国志》:东晋永和三年昔日,西南巴蜀地域的史书地舆的系统报告。(晋,常璩撰,严茜子点校,齐鲁书社,)
17、《会稽典录》:会稽郡史书地舆及谱牒之书。(东晋,虞预撰,《鲁迅全集》第十卷《会稽故书杂集》收录,群众文学出书社,)
18、《玉烛宝典》:纪录古代礼节及社会习尚的著做,以天子和仕宦的运动常例为主。
四、条记小说类
1、《古小说钩沉》:从古代类书及其余著做中广为搜辑.自先秦迄隋.共得三十六种。(鲁迅集校,齐鲁书社,)
2、《世说新语笺疏》:纪录后汉末到东晋的名人逸话。(南朝宋,刘义庆著,余嘉锡笺疏,周祖谟整治,中华书局,)
3、《金楼子校笺》:梁元帝萧绎念书的摘抄和条记,保存洪量前辈史料。(梁元帝萧绎撰,许逸民校笺,中华书局,)
4、《颜氏家训集解》:教诲后代用书,实质多反响南北朝后期的社会习尚。(北齐,颜之推著,王利器集解,中华书局,)
5、《西京雜記》:首要纪录西汉的佚事据说,杂有一些神怪的据说。(晋,葛洪撰,周天游校注,三秦出书社,)
6、《高士傳》:纪录旷古至魏晋隐逸之士。(晋,皇甫謐,刘晓东校点,辽宁教诲出书社,)
7、《博物志校订》:记有山川地舆、飞禽走兽、人物列传、奥妙的草木虫鱼以及奥密神怪的神仙故事。(晋,张华撰、范宁校订,中华书局,)
8、《新輯搜神記》:纪录古代民间据说中奥密怪僻故事。(晋,干宝撰,李剑国辑校,李剑国注脚,中华书局,)
9、《述異記》:书中多旷古传奇、民间据说以及奇闻逸闻。(梁,任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书社,)
10、《續齊諧記》:志怪小说集。(梁,吳均,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书社,)
11、《續博物志》:补张华博物志所未备。(晋,李石,巴蜀书社,)
12、《新輯搜神後記》:《搜神记》的体例大概宛如,但实质则多为《搜神记》所未见。(晋,陶潛著,李剑国辑校,李剑国注脚,中华书局,)
13、《谈薮》:能够说是一部朔方的《世说新语》,多志人故事。(北齐,阳松玠,程毅中、程有庆辑校,中华书局,)
14、《异苑》:记述自先秦迄刘宋的怪僻之事,尤以晋代事为多。(南朝宋,刘敬叔撰,范宁点校,中华书局,)
15、《殷芸小说》:梁朝较要害的逸闻小说集,载自秦汉迄东晋江左人物。(南朝梁,殷芸著,周楞伽辑注,上海古籍出书社,)
16、《稳定广记会校》:收录了汉朝至宋初的野乘小说及释藏、道经等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多部。宋,李昉,张国风校注,北京燕山出书社,
17、《冥祥记》:传播佛教的灵异,劝人奉佛的怪僻小说集。(南齐,王琰,鲁迅《古小说钩沉》编辑,齐鲁书社,)
18、《襄陽耆舊記校注》:纪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东晋湖北襄阳一带的人物行状、山川地舆以及城邑遗迹等。(晋,習鑿齒,荆楚出书社,)
19、《幽明录》:志怪小说集。(南朝宋,刘义庆撰,郑晚晴辑注,文明艺术出书社,)
20、《拣到记》:志怪小说集。(晋,王嘉撰,南朝梁?萧绮录,上海古籍出书社,)
21、《還冤志》:言幽灵报仇之事,传播了因果报应的志怪小说集。(北齐,颜之推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书社,)
22、《文人传》:记述战国至南朝宋朝墨客雅士的行状。(南朝宋,张骘撰,《周勋初文集》第二卷收录辑本,江苏古籍出书社,)
五、百科类:农工商医律兵神通等
1、《人物志》:系统品鉴人物才性的哲学著做。(三国魏,刘邵著,南北朝?西凉刘炳注,杨新平、张锴生注译,中州古籍出书社,)
2、《南边草木状》:纪录成长在我国广东、广西等地以及越南的植物。(西晋,嵇含,廣東科技出书社,)
3、《齐民要术今释》:系统归纳了6世纪昔日黄河中下游地域农牧业临盆阅历、食物的加工与储备、野生植物的行使等。(北魏,賈思勰,石声漢校釋,中華書局,)
4、《竹谱》:记述竹类植物70余种,中央实质记述竹的称呼、样式特点、产地、生态处境和经济用处。(晋,戴凯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书社,)
5、《肘后备急方》:中调节疗学撰著。(晋,葛洪著,梁,陶弘景补阙,金,杨用道增广,王均宁校注,天津科学技巧出书社,)
6、《靈臺秘苑》:隋昔日仅存的星象学撰著。(北周,庾季才著,新文丰出书社,)
7、《古今刀剑录》:所记上起三代,下迄齐梁,皆古今刀剑事,详记锻造时候、所用质地、形制尺寸、称呼书体,间亦及于怪僻据说。(梁,陶弘景,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书社,)
8、《九章算術注》:数学著做。(三国魏,刘徽注,唐,李淳风等注解,北京典籍馆出书社,)
9、《元包经传》:易学占卜类著做。(北周,衛元嵩撰,唐,蘇源明傳,唐,李江注,国度典籍馆出书社,)
10、《算经十书》:即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张丘建算经、五曹算经、五经算术、辑古算经、夏侯阳算经和缀术,唐朝国子监算学馆的教本。(唐,李淳风等注解,郭书春校注,辽宁教诲出书社,)
11、《靈棋經》:系统地记述古代杂卜的著做。(晋,顔糼明著,宋?何承天注,明?劉伯温解,新文丰出书社,)
12、《古今注校箋》:对古代和那时各式事物施行评释评释的著做。(晋,崔豹著,牟华林校箋,华夏文史出书社,)
13、《针灸甲乙经校注》:针灸撰著,集晋代昔日针灸学之大成,系统地阐述了腧穴的称呼、一名、部位、取法。(晋,皇甫謐著,张燦玾、徐国校注,群众卫生出书社,)
14、《褚氏遗嘱校注》:医学论著,唐朝人从褚氏椁中发觉石刻整治而成。(南齐,褚澄撰,许敬生,马鸿祥校注,河南科学技巧出书社,)
15、《八陣總述》:一部战术。(晋,馬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书社,)
16、《脉經》:阐述脉学的撰著,取材于《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华佗等联系阐述。(晋,王叔和,群众卫生出书社,)
17、《劉涓子鬼遺方》:晋末刘涓子在丹阳原野巧遇“黄父鬼”时所遗留的外科方面的撰著。(晋,刘涓子撰,南齐,龚庆宣编,群众卫生出书社,)
18、《關氏易傳》:易学著做。(北魏,關朗撰,唐,趙蕤注,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古籍出书社,)
19、《物理論》:承受先秦两汉道家扬雄、王充、张衡的唯物主义保守,讲世界产生论。(晋,楊泉著,清,孙星衍《平津馆丛书》辑,凤凰出书社,)
20、《元和姓纂》:纪录元和昔日唐士人族望世系,多采前辈谱牒之书。(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中华书局,)
21、《本草經集註》:对《神农本草经》施行系统的整治和钻研,校正了此中的一些差错,除了厘定原书的种药外,又新收了种药,以“次品”为名写成。(陶弘景撰,尚志鈞輯,群众衛生出书社,)
六、道家类
1、《真诰》:玄教文籍,实质触及梁代及其昔日的政事、史书、地舆、文学、书法、族谱、医学摄生、传奇据说及宗教文明等普遍范畴,也保管了洪量上清派前期进展的联系史料。(梁,陶弘景撰,赵益点校,赵益注脚,中華書局,)
2、《抱朴子内篇校释》:归纳了战国以来神仙家的理论,阐述神仙、方药、鬼魅变动、摄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葛洪著,王明校释,中华书局,)
2、《抱朴子外篇校笺》:阐述人世得失,世事臧否,分析他的政事看法,是政论性著做。(葛洪著,杨明照,中华书局,)
3、《周氏冥通记钻研(译注篇)》:实质是陶弘景学生周子良自裁前所写的日志,纪录了他梦中与神仙真人攀谈的景象。(梁,陶弘景撰,(日)麦谷邦夫、吉川忠夫编,齐鲁书社,)
4、《神仙传校释》:收录了华夏古代据说中的神仙的行状,事多神怪。(晋,葛洪撰,胡守为校释,中华书局,)
5、《老君音誦誡經》,北魏,寇謙之撰,《中华道藏》收录,中原出书社,
6、《女青鬼律》,南北朝,佚名撰,《中华道藏》收录,中原出书社,
7、《正一威儀經》,南北朝,佚名撰,《中华道藏》收录,中原出书社,
8、《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南北朝,佚名撰,《中华道藏》收录,中原出书社,
9、《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南北朝,佚名撰,《中华道藏》收录,中原出书社,
10、《上清黄庭内景经》(佚名)
11、《上清黄庭外景经》(佚名)
12、《月波洞中记》(三国?張仲遠)
13、《靈寳五符經》(南北朝?佚名撰)
14、《赤松子章曆》(南北朝?佚名撰)
15、《尊影定眞經》(晋?郭璞)
16、《太上老君中經》(三國佚名撰)
17、《眞靈位業圖》(南北朝?陶弘景)
18、《洞玄靈寳眞靈位業圖》(南北朝?陶弘景)
19、《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眞文天書經》(晋?佚名撰)
20、《洞眞太上素靈洞元大有妙經》(晋?佚名撰)
21、《靈劍子》(晋?許遜)
22、《太上洞玄靈寳無衡量人上品經法》(晋?佚名撰)
23、《皇天上清金闕帝君靈書紫文上經》(晋?佚名撰)
24、《上清大洞眞經》(晋?蔣宗瑛校对)
25、《紫陽眞人内傳》(晋?華僑)
26、《上清洞眞聪敏觀身大戒文》(晋?佚名撰)
27、《太眞玉帝四極明科經》(晋?佚名撰)
28、《洞玄靈寳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南北朝?佚名撰)
29、《太清金液神丹經》(南北朝?張道陵)
30、《太上洞神三皇傳授儀》(南北朝?佚名撰)
31、《陸教师道門科略》(南北朝?陸修靜)
32、《三十六水法》(南北朝?佚名撰)
33、《九轉流珠神仙九丹經》(南北朝?太清眞人述)
34、《養性延命錄》(南北朝?陶弘景)
35、《亢倉子註》(南北朝?何粲)
36、《抱朴子神仙金汋經》(南北朝?佚名撰)
37、《玄都律文》(南北朝?佚名撰)
38、《元始上眞衆仙記》(南北朝?葛洪)
39、《太上老君開天經》(南北朝?佚名撰)
40、《無上祕要》(南北朝?武帝宇文邕敕撰)
41、《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南北朝?陸修靜)
42、《太上靈寳諸天内音当然玉字》(南北朝?陸修靜)
注:5—42为部份魏晋南北朝时成书的道家典范,靠术士假托神仙降授的方法来制做,多剽窃或变革前辈的玄教、医药、方技、谶纬符图以及佛经。以上典范张继禹编《中华道藏》均有收录,故10往后出手札息不录。
七、佛教类
1、《肇論校釋》:由梵衲僧肇所著,是较周全系统表现佛教般若想法的论文集。(晋,釋僧肇著,张春波注脚,中华书局,
2、《高僧传》:纪录自东汉永平至梁代天监间知名梵衲的列传。(梁,释慧皎著,朱恒夫、王学钧、赵益注,陕西群众出书社,)
3、《弘明集校笺》:收录了自东汉至南朝齐、梁时间五百年间教表里人士护法御侮、弘道明教及其与之联系的论文、手札、诏令、奏表、檄魔等各式文论共篇。(梁,僧祐编撰,李小荣点校,上海古籍出书社,)
4、《出三藏记集》:现存最先的佛典目录。(梁,释僧祐,苏晋仁注脚,中华书局,)
5、《续高僧传》:从梁代初叶发端,到唐贞观十九年()知名梵衲的列传。(唐,道宣撰,郭绍林点校,中华书局,)
6、《比丘尼传校注》:是晋、宋、齐、梁四朝知名的比丘尼六十五人的列传。(释宝唱著,王孺童注解,中华书局,)
7、《广弘明集》:承受、并扩充梁僧祐《弘明集》。(唐,道宣,上海古籍出书社,)
8、《法苑珠林校注》:知名的佛教类书,分门别类地先容了佛教的各项义理和寻常学问。(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中华书局,)
9、《历代三宝记》:分卷纪录自东汉以致于隋的译经,还有两卷专记隋代的藏经数量,主如果佛经目录。(隋,费长房撰,大正新修大藏經收录,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新文豐出书社,)
10、《梁皇忏法》,梁?諸僧撰,大正新修大藏經收录,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新文豐出书社,
11、《佛说无穷寿经》,三国魏,康僧铠译,大正新修大藏經收录,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新文豐出书社,
12、《金光后經》,北凉,曇無讖譯,大正新修大藏經收录,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新文豐出书社,
13、《大般涅槃經》北凉,曇無讖譯,大正新修大藏經收录,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新文豐出书社,
14、《摩诃僧祇律》,晋,佛陀跋陀罗与法显共译,大正新修大藏經收录,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新文豐出书社,
15、《开元佛教录》:佛经目录专书,分总录(陈列译人姓名、译经称呼、卷数、书之存佚环境和译者略传等)和别录(计分七类,以别离藏经)二部份,此中六朝部份所占比重很大。(唐释智升撰)
16、《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南北朝,求那跋陀羅譯
17、《开脱道論》,南北朝,僧伽婆羅譯
18、《十二門論》(南北朝?迦葉摩騰譯)
19、《妙法蓮華經》(南北朝?迦葉摩騰譯)
20、《大智度論》(南北朝?迦葉摩騰譯)
21、、《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南北朝?迦葉摩騰譯)
22、、《四十二章經》(南北朝?迦葉摩騰譯)
23、《中論》(南北朝?鳩摩羅什譯)
24、《百論》(南北朝?鳩摩羅什譯)
25、《維摩詰所説經》(南北朝?鳩摩羅什譯)
26、《阿彌陀經》(南北朝?鳩摩羅什譯)
27、《四分律》(南北朝?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
27、《十誦律》南北朝?弗若多羅共羅什譯)
28、《老子化胡經》
29、《勝鬘師子吼一乘慷慨便方廣經》南北朝?求那跋陀羅譯
30、《雜阿含經》,南北朝,求那跋陀羅譯
注:9—30多为部份魏晋南北朝时的佛教译经,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编《大正新修大藏經》均有收录,故13往后出手札息不录。
预览时标签弗成点收录于合集#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