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梁书 >> 梁书推荐 >> 陶渊明所处的时代

陶渊明所处的时代

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如果要选取一本最雅俗共赏、最深入人心的书,大概就是《三国演义》了。《三国演义》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开始写起,接着是军阀混战,诸侯割据,三足鼎立最后又统一于晋。陶渊明,就是晋朝人。

当然,《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不是正史。说到正史,习惯上是指在清朝乾隆年间确定的,中国历朝自《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史书,合称“二十四史”。清末民初,柯劭忞编撰《新元史》,于年脱稿,次年即被时任民国总统徐世昌列入正史,合称“二十五史”。然在赵尔巽主编的《清史稿》于年编撰完成后,人们更习惯于用《清史稿》来替代《新元史》列入“二十五史”。如果将这两本书都列入,那就是“二十六史”。

下面这张表格,就是将“二十四史”按照各史所记朝代的先后顺序排列:

如果纯粹是死记硬背,要想将这“二十四史”背下来,还是需要花费不少工夫的,而且极其容易记错。可如果你懂得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这“二十四史”根本就不用背。或者反过来说,如果你理解了这“二十四史”的编排顺序,那么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也就了然于心了。

首先,《史记》是从五帝写到汉武帝,《汉书》主要是写西汉,《后汉书》主要是写东汉,《三国志》主要是写三国。这四部史书,又被合称为“前四史”。

晋朝统一天下后不久,就发生了因皇室权力斗争而导致的“八王之乱”,进而引发因北方匈奴叛乱而导致的“永嘉之乱”。永嘉之乱的结果,是晋朝皇帝被杀,一些晋朝皇室和大臣南渡,以延续晋朝。由于晋朝原本定都于洛阳,南渡后定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故史家将南渡前的晋朝称为西晋,南渡后的晋朝称为东晋,所有晋朝的历史都记载在《晋书》里。

东晋时期,中国一直处于南北分立的状态。在东晋建国一百年后,被刘裕建立的宋朝取代。为与后来赵匡胤建立的宋朝相区别,故史家称刘裕所建立的宋为“刘宋”,称赵匡胤所建立的宋为“赵宋”。刘宋之后,南方又相继更替为齐、梁、陈三个政权。

相对应地,北方自西晋末年陷入军阀混战和少数民族政权割据,最后由鲜卑族建立的魏所统一,史称北魏。北魏后来又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史称东魏和西魏。之后,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北周又灭了北齐,得以再次统一北方。

公元年,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公元年,隋灭陈,中国再次得以统一,结束了分裂两百多年的南北朝。

在南北朝时期,南方先后建立了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四个政权,故在“二十四史”中有《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与之对应。北方先后建立了北魏、北齐、北周和隋朝四个政权,故在“二十四史”中有《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与之对应。

之后,唐朝的李延寿又在南朝“四书”的基础上编撰成《南史》,在北朝“四书”的基础上编撰成《北史》,故后人将“二十四史”中的这十部称作“八书二史”。

隋朝之后是唐朝,唐朝灭亡后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为期不长的朝代,合称五代。唐和五代在“二十四史”中各有两部与之相对应,分别是《旧唐书》《新唐书》和《旧五代史》《新五代史》。

公元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称帝,建立宋朝。此时,宋朝的主要敌人是在北方由契丹人建立的辽朝。为了对付辽朝,宋朝联合东北方由女真人建立的金朝灭辽。

在灭辽战争中,金朝看出了宋朝的虚弱,遂在灭辽后南下攻宋,于年攻陷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掳走宋朝的徽钦二帝及皇室、大臣三千余人,仅康王赵构得以逃脱,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称帝,改元建炎,是为宋高宗。

因都城的方位不同,故史家将建炎南渡之前的宋朝称为“北宋”,之后的宋朝称为“南宋”,所有宋朝的历史都记载在《宋史》里。辽朝的历史记载在《辽史》里,金朝的历史记载在《金史》里。

为报金朝灭国之仇,南宋联合日益崛起的蒙古人灭金,而灭金后的蒙古人再次南下攻宋,并最终灭亡了南宋。最初,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当汗位传至其孙忽必烈时,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大蒙古国”,建立元朝。

元朝自认为是自尧舜禹汤、秦汉隋唐这一脉相承的中国朝代的延续,它的历史记载在《元史》和《新元史》里。元朝之后是明朝,明朝的历史记载在《明史》里。明朝之后是清朝,清朝的历史记载在《清史稿》里。

以上,就是中国各个朝代的更替,以及与之对应的二十六部正史。那么,陶渊明生活在什么年代呢?陶渊明生于东晋时期,死于刘宋时期,因此,在“二十四史”中,《晋书》上有他的传记,《宋书》上有他的传记,《南史》上也有他的传记。

关于陶渊明的出生年份,历史上是有争议的。对此,我们采用主流的说法,也是正史的记载。《宋书·陶潜传》的记载是:“潜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晋书·陶潜传》的记载是:“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南史·陶渊明传》的记载是:“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世号靖节先生。”

可以看到,三部史书的记载是一致的,认为陶渊明去世于元嘉四年,终年六十三岁。元嘉是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元嘉四年即公元年。由于中国古代是按照虚岁计算年龄,故陶渊明的生年就该是年,即东晋哀帝的兴宁三年。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我们要读懂一个诗人的诗,首先就得读懂这个诗人本身,而要读得懂这个诗人,首先就得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

陶渊明在《宋书》《晋书》和《南史》中都被列入《隐逸传》,后世也称他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鼻祖”。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隐逸?又为什么要归田园?这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是息息相关的。

在战乱频仍的时代隐逸与在太平繁华的时代隐逸,也会是完全不同的心态,对吧?所以,在我们正式讲解陶渊明的饮酒诗之前,我们还需要用相当长的篇幅介绍陶渊明这个人和他所处的时代。

据统计,陶渊明一生曾五次出来做官,那他每次出来做官是出于什么考量,又为何要辞官归去呢?我们只有彻底搞清楚了出仕和归隐的原因,才能真正读懂这位隐逸诗人的诗。

从下一集开始,我们就会讲解陶渊明的生平,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是姚尧,一个追求青史留名的读书人。

姚尧

为姚尧留一排书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