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偏向性,是很明显的。刘备仁德宽厚,曹操奸险狡诈,罗贯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后世在为曹操拨乱反正,对刘备提出质疑时,都要引用《三国志》,以正史对比演义,来表明两位的形象是“艺术化加工”的行为。
然而,最近在重读演义时,对刘备的戏份感到越来越别扭。按理说,要塑造一个“忠厚刘皇叔”形象的小说作品,是不该掺有这些会与其定位产生冲突的“杂质”的。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对刘备的质疑,似乎在《三国演义》本身,就已经存在了。
为何罗贯中会做出这样的处理,以至于鲁迅在点评演义时说他写人“亦颇有失”?此处暂时按下不表,来看刘备形象的别扭,到底来自于何处。
01.玩“人设”的老祖宗
在一个又一个的娱乐圈大瓜吃到饱之后,我们大抵能了解到一个规则——但凡想在娱乐圈混流量的,经纪人一定会问一个问题:“你想要立一个怎样的人设?”
FBB的“女王”人设,ZS的“傻白甜”人设,ZTL的“学霸”人设,WLH的“好丈夫”人设……这些顶流在暴雷之前,都有人设。正所谓,无人设,难顶流。
刘备在“玩人设”这件事上,可以说是娱乐明星们的老祖宗了。
“我乃中山靖王之后”——“刘皇叔为汉室正统,天命所归。”
新野败后不舍百姓,舍命带难民们逃亡——“刘皇叔宅心仁厚。”
桃园三结义、为报二弟之仇毅然与东吴开展——“刘皇叔兄弟情深。”
长坂坡掷阿斗于地——“刘皇叔爱将胜于子。”
……
上有皇室血脉、匡扶汉室的正统性,下有体恤百姓的宽厚长者之风,兄弟齐心的江湖义气,和礼贤下士的仁者气派,这个形象简直堪称完美。
那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钱钟书在《围城》里的这句话,或许是答案:“一切伪装的假情假意都是思索的产物,但是不能继续持久而不露破绽。”
02.“匡扶汉室”的人设
刘备反曹操所举的最大的flag,是所谓“汉贼不两立”。
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身负汉室皇家血脉,自然有延续汉朝正统的大任。以曹操为首的诸侯们,皆为“汉贼”。
可在演义的第一回,罗贯中就偷偷恶心了刘备一把。
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彼时天下尚未大乱,怎么你就想着称帝了?这皇帝的位子,轮得到你一个将要在乡下编草鞋的“伪皇族”吗?
演义第二十回,详述了刘备的家谱:
“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刘胜。胜生陆城亭侯刘贞。贞生沛侯刘昂。昂生漳侯刘禄。禄生沂水侯刘恋。恋生钦阳侯刘英。英生安国侯刘建。建生广陵侯刘哀。哀生胶水侯刘宪。宪生祖邑侯刘舒。舒生祁阳侯刘谊。谊生原泽侯刘必。必生颍川侯刘达。达生丰灵侯刘不疑。不疑生济川侯刘惠。惠生东郡范令刘雄。雄生刘弘。弘不仕。刘备乃刘弘之子也。”这洋洋洒洒的一大段家谱,看似在描述刘备皇室血脉的正统,其实是在说明,刘备和皇家正统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你刘备想称帝,到底是为了延续汉朝,还是自己另起炉灶?
之后第三十六回——
遂使寇封拜玄德为父,改名刘封。玄德带回,令拜云长、翼德为叔。云长曰:“兄长既有子,何必用螟蛉?后必生乱。”玄德曰:“吾待之如子,彼必事吾如父,何乱之有!”云长不悦。这段不仅埋下了关羽败走麦城的伏笔,同时也是在暗讽——你一个儿子叫禅,一个新儿子叫封,封禅封禅,刘备你到底是有多心心念念想做皇帝?
03.“兄弟义气”的人设
刘关张的情义,在民间影响很大,是后世人间至情的楷模。
演义第八十一回,关张被害,刘备执意伐吴。赵云劝他:“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刘备答曰:“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
兄弟之情,竟被拔高到了家国之上,这样的义气,很珍贵。
义气二字,讲究的是“诚信”。你待我为兄弟,我必不负你,生死相托,一诺千金。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刘备对自己曾侍奉过的诸位主子,毫无义气和诚信可言。
吕布是演义里著名的背信之人。先叛丁原,再叛董卓,最后叛曹操,被曹操杀了。
刘备呢?31岁,投奔公孙瓒,弃之。33岁,投奔陶谦,叛逃。36岁,投奔吕布,叛逃。36岁,再投奔曹操,叛逃。40岁,投奔袁绍,叛逃。48岁,与孙权结盟,强占荆州。51岁,结好刘璋,强夺西蜀……
刘备“背信弃义”的经验,可要比吕布还丰富得多。吕布被斥之为“三姓家奴”,刘备却被塑造成“潜伏于敌方、忍辱负重”的光辉形象,这里头的逻辑,怎么就这么怪呢?
演义第十九回,曹操要杀吕布,吕布求刘备:“公为坐上客,布为阶下囚,何不发一言而相宽乎?”刘备点头。等到曹操上楼来,吕布喊冤:“明公所患,不过于布;布今已服矣。公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难定也。”曹操回头问刘备:“何如?”刘备回答:“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吕布狠狠地盯着刘备说:“你这个人,是最不讲信义的!难道你忘了辕门射戟的事吗?”
最熟谙背叛之道的吕布,临死前才意识到,踩他最后一脚的这位,比他还会玩背叛。
除了吕布之外,对刘备所谓的“义气”,还有人早就看穿。
比如第三十一回,刘备投奔刘表。刘表大喜:
“玄德,吾弟也,久欲相会而不可得。今肯惠顾,实为幸甚!”刘表的大将蔡瑁进言:“不可。刘备先从吕布,后事曹操,近投袁绍,皆不克终,足可见其为人。”再到第六十回,刘璋因张鲁的威胁,要找刘备来帮忙。张累进谏:
“张鲁犯界,乃癣疥之疾;刘备入川,乃心腹之大患。况刘备世之枭雄,先事曹操,便思谋害;后从孙权,便夺荆州。心术如此,安可同处乎?今若召来,西川休矣!”现在我们常说,互联网是有记忆的。说过的话,都有记录;立过的人设,容易崩塌。三国时虽然没有互联网,但你做过的事,也是有人记着的。兄弟情深的义气,和对各位主公的背信弃义,是刘备所立人设的最大的破绽。
04.“宅心仁厚”的人设
演义第四十一回,新野之败后,刘备开始逃亡之旅。诸葛亮劝他:“可速弃樊城,取襄阳暂歇。”刘备的回复是:“奈百姓相随许久,安忍弃之?”
众将纷纷劝道:“江陵要地,足可拒守。今拥民众数万,日行十余里,似此几时得至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敌?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
这时的刘备,反应颇为“戏剧化”,他是流着泪回答众将的:“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
这番问答被迅速外泄——“百姓闻玄德此言,莫不伤感。”后人还专门为此事写了诗:“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至今凭吊襄江口,父老犹然忆使君。”
有冲突,有眼泪,有百姓的口碑,有后世的称颂。刘皇叔体恤百姓、宅心仁厚的高大人设,被树立地很完美。
与这个完美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刘备对家人的态度。
演义第十五回,张飞拔剑要自刎,玄德向前抱住,夺剑掷地曰:“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
如果说刘备这句话只是想表明对兄弟的重视,而不是真正忽视家人的重要性,那到了第十九回,就更说不过去了——
“玄德见势已急,到家不及,只得弃了妻小,穿城而过,走出西门,匹马逃难。”新野逃难时,形势危急,刘备还坚持要带着百姓一起走,怎么这会儿,“见势已急”,就把家人给撇下了呢?
话说抛下家人逃难的事,刘邦曾做过好多次,但人家刘邦毕竟从未树立过仁德宽厚的人设,也就无可厚非,而刘备这么做,就有很大的违和感了。
有句话说的好:“对待身边人的态度,是你最真实的人品。”对他人的态度,都可以伪装,对身边亲近的人,很难一直伪装。
再到著名的长坂坡情节,赵云匹马七进七出,救出阿斗,双手递与玄德。玄德接过,掷之于地曰:
“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刘备是真心觉得阿斗的重要性,不如赵云吗?如果刘备真觉得阿斗没有那么重要,他又怎会在临终时,和诸葛亮说出这番话?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一出,诸葛亮立马跪下,坚定地表明态度——我一定会全心全意辅佐刘禅的,绝不敢有一点自己当皇帝的意思。我一定会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心里自然清楚,诸葛亮一向忠心耿耿。可他仍旧不惜在临终时,说出这番让诸葛亮心里难受的话,可见阿斗的继位在他的心中,是多么的重要。
05.醉酒露馅的人设
刘备投奔刘表时,诸葛亮劝他取而代之,刘备屡次以“大义”推脱。演义第五十一回,刘备想着要背弃孙刘联盟,取荆州之地,诸葛亮大笑说:“当初亮劝主公取荆州,主公不听,今日却想耶?”
刘备回答:“前为景升之地,故不忍取;今为曹操之地,理合取之。”这话回得还真是滴水不漏,让人挑不出毛病。
等到了刘备取西川,又是同样的套路,庞统一次次地劝刘备动手,刘备一次次地推脱。演义第六十一回,刘备又责备庞统:“公等奈何欲陷备于不义耶?今后断勿为此。”可到了第六十二回,刘备立马就选了庞统给出的上中下三策中的中策,发兵进攻刘璋。初战告捷后,刘备开宴会庆祝,这时,最打脸的桥段要出现了。
刘备喝酒喝得很嗨,酒酣耳热之际,得意地对身边的庞统说:“今日之会,可为乐乎?”
庞统冷硬地回复道:“攻占了别人的国家还以此为乐,不是仁者之兵。”
刘备听了大怒:“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不也是仁义之师吗?你的话怎么这么没有道理,快给我滚!”
庞统大笑起身而去。刘备后来半夜酒醒,身边的人告诉了他昨晚酒醉时与庞统的对话,刘备大悔,第二天一早就和庞统谢罪:“昨日酒醉,言语触犯,幸勿挂怀。”
刘备要谢的罪,是“言语触犯”吗?当然不是。他要道歉的,是自己因为醉酒而彻底暴露的虚伪。
之前一次次拒绝庞统,满口仁义道德,什么不忍夺取刘璋“兄”家的基业,什么不忍西川百姓受苦,云云。一喝醉酒,心里的得意就掩饰不住了,什么仁义道德,老子就是做戏。
庞统大笑而去,自然是看穿了刘备的虚伪。之后身死落凤坡,或许也是一种解脱吧,不然跟着这位已经暴露了本性的主子,以庞统的性格,不知还能坚持多久。
06.演义对刘备是捧还是损?
鲁迅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段众所周知,“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这段,提的人就没有那么多了。
在我个人看来,鲁迅说罗贯中的这两个写人的不足之处,并不是罗贯中的写作水平有问题,而是罗贯中不得不刻意为之。
刘备这位玩人设的老祖宗,不仅玩的早,还玩的好。咱们现在娱乐圈的顶流们,没几年就崩了,而刘备的人设,直到多年后的今天,仍旧屹立不倒。
试想,如果罗贯中要在演义中写刘备是假仁德,真虚伪,有人会信吗?《三国演义》还能流传吗?这就相当于是在ZS、WYF们人设还没崩的时候,跳出来揭露他们的真面目,那不得被他们的粉丝团的唾沫淹死?
苏轼曾说,他生活的北宋年间,民间说书人一讲到刘备战败了,听者就跟着流泪,但一讲到曹操输了,听者都大声叫好。
这是多少年积累的民心啊,民间的这种累世积累的印象,口口相传,代代相传,早已根深蒂固,绝不是某部文学作品可以颠覆得了的。要是《三国演义》胆敢标新立异,成为四大名著是绝无可能了,大概率会沦落为乡间野史,不知何时被淹没在历史长河里。
罗贯中对此是有深刻的认识的。所以演义中保留了几乎所有民间耳熟能详的经典桥段,还在此基础上继续演绎和发展了刘备“仁厚”、曹操“奸雄”的形象。
但大作家毕竟还是有“史学良知”的,因此在演义里塞进一些小片段,让有心的读者能意识到刘备人设的违和之处,这大约是为何演义里会有与人设产生冲突的“杂质”的原因吧。
《三国演义》系列:《大意失荆州的关羽,真的是因为“大意”吗?》《三国》:赤壁之战的吊诡之处《三国史话》…三国的真相《三国志》系列:正史里的曹操,和演义里有多大差别?司马懿:厚黑之徒,缘何为后人称颂?曹丕:堪称“人间清醒”的被低估的帝王曹睿:身怀帝王心术,却恰好站在了历史的拐角处曹髦:从路人甲到九五之尊,再到史上最壮烈的亡国之君乐之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