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视知TV(ID:shizhimdia)
▼
关于「一人一口酥」吃死了杨修的故事
一般人的认知来源
不是语文课文里的《杨修之死》
就是《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小说中写道:
又一日,塞北送酥一盒至。
操自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置之案头。
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
操问其故。修答曰:
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
岂敢违丞相之命乎?
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不讨论杨修情商问题
大部分人看书看到这里
其实最牵挂的
还是「一合酥」是否好吃的问题
▽
当然操心「一合酥」的
不只有闲着没事做的网友们
由于「特产XXX」是地方
一二三产业同步升级的基石
机智勇敢的各地人民
怎么会放任「一合酥」湮没于历史长河中
于是,某宝上的画风是这样的:
一眼看去,除了籍贯有点多
其他方面画风都挺和谐?
很抱歉,食品商们要被打脸了
因为《三国演义》里的「酥」
根本就不是现在加油加面加糖的点心
而是一种奶制品
▽
「酥」是个后起字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并没有收录
这个字第一次进入字书
是在南朝梁顾野王的《玉篇》
被解释为「酪也」
元代《韵会》说得更具体:
酥,酪属,牛羊乳为之,牛酥差胜。
明代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臞仙神隐书》里
还详细解释了酥的做法:
以乳入釜,煎二三沸,倾入盆內,冷定,
待面结皮,取皮再煎,油出去滓,
入锅内即成酥油。北方名马思哥。
单看这段描述,差不多就是今天
塞北人民仍然十分喜爱的奶皮子、奶豆腐之类
/内蒙特产奶皮子/
《臞(qú)仙神隐书》成书
比《三国演义》晚不了几年
如果朱权能如此确定酥是奶制品
没道理《三国演义》中的酥已经进化成了面点
▽
「酥」从魏晋到明清一直都指奶制品
这一点的佐证非常之多
比如说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
春雨是像乳脂,还是像点心渣子?
比如柳永的:
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
美人的皮肤是像奶油
还是像龙须酥、黑芝麻酥、桃酥、凤梨酥?
/桃酥,很难认为这就是「美人的酥胸」/
再比如《红楼梦》第十九回:
……李嬷嬷又问道:这盖碗里是酥酪,怎不送与我去?
我就吃了罢。说毕,拿匙就吃……
李嬷嬷听了,又气又愧,便说道:
我不信他这样坏了。别说我吃了一碗牛奶,
就是再比这个值钱的,也是应该的。……
这里的逻辑非常明确:
元春赏的糖蒸酥酪
其本质就是一碗牛奶
/糖蒸酥酪/
如果以上内容用来证明当年那合酥是奶制品
还不够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那么一个更简单粗暴的证据在这里:
《三国演义》里杨修之死的梗
不是罗贯中或者他之前的街头艺人新编的
它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的《捷悟》
《世说新语》是怎么说的呢?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
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
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世说新语》里的一杯酪
在任何时代都确定无疑没有歧义地是乳制品
虽然到了《三国演义》里
一杯酪变成了一合酥
但是同一个故事里,牛奶变面点?
不存在的
▽
其实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北方少数民族的饮食
已经大范围渗透进中原地区
并且影响到江南士族的日常生活
也触发了轰轰烈烈的地域互黑运动
这里我们只举一个例子:
《世说新语》记载:
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
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
陆云: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
/陆机除了佐证南北朝有乳酪,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文赋》/
参考资料:
1.王玲:《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胡汉饮食文化交流》,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年。
2.黄秋凤:《魏晋六朝饮食文化与文学》,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年。
3.刘义庆:《世说新语》,万卷出版公司,年5月第一版。
▼
语文书回忆杀丨大众点评的戏精
年度互联网热词吐槽丨年度表情包最热盘点
当代青年人出家指南丨「老师」梗出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