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泰寺失火
《南史·梁武帝纪》:
中大同元年,同泰寺灾……四月十四日而起火之始,自浮屠第三层,三者,帝之昆季次也,帝恶之,召太史令虞履筮之,遇《古写〈坤〉—引者》。履曰:无害,其繇云:“西南得朋,东北丧明,安贞吉。”《文言》云:“‘东北丧明,乃终有庆’。”
帝曰:“斯魔鬼也。酉应卯,金来克木,卯为阴贼,鬼而带贼,非魔何也?”
梁武帝萧衍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在位的和尚皇帝。他下令在梁朝宫城附近修筑同泰寺,又令宫城中开大通门直对寺门,以便于他入寺拜佛参禅。
萧衍于普通八年(公元年)三月,亲临同泰寺,做了三天的住持和尚。大通三年(公元年)九月再入同泰寺开坛讲经,并舍身入寺十余天,梁朝王公大臣聚钱一亿万元将其赎回。中大同元年(公元年)春,萧衍三入同泰寺讲经,舍身入寺一个月,王室公卿以钱二亿万元奉赎。
就在萧衍三入同泰寺,王室公卿以钱二亿万奉赎萧衍回帝宫的当晚,同泰寺发生火灾,浮图被毁。萧衍闻报即召太史令虞履占筮,得到《坤》卦。
同泰寺
同泰天火失火真?字易寻秘先天寻?天垂象应期三入萧衍占筮履曰坤梁武帝四次舍身同泰寺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首题为《江南春》的诗是晚唐诗人杜牧描述金陵景物的千年绝唱。诗中言及南朝京都建康寺院之多,这与南朝帝王极力推崇密不可分。而梁朝佛教更是盛极一时。梁武帝躬身佛事,不遗余力地抬高佛教地位。他在位期间(—),几乎达到了以佛教治国的地步。
梁武帝,姓萧名衍,梁朝的开国皇帝。宋大明八年()生于秣陵县同夏里三桥宅(今南京中华门东南隅)。萧衍早年尊儒崇道。他博学多艺,好筹略,有文武才干。接位前,戎马倥偬,身经百战。年,经周密策划,受齐“禅让”,建立梁朝。
天监三年()梁武帝正式皈依佛门。在重云殿阁,他亲制《舍道事佛文》,发愿信奉佛教。
天监十八年,梁武帝于无碍殿受佛戒,法名冠达。他还十分重视戒律,亲自撰写《断酒肉文》及《与周舍论断酒肉敕》,反复强调断禁肉食必要和重要,强调众生不可杀生,严令僧尼们一律遵守。从此,形成了汉族出家僧尼和居家佛教徒吃素的习俗。
梁武帝在位期间,曾敕建数以百计的富丽堂皇的寺院。在诸多寺院中,同泰寺尤为壮观。同泰寺建在宫后。梁武帝为使自己念经修行方便,将宫墙别开一门,对寺之南门,名“大通门”。寺里有6座大殿,10余座小殿和佛堂,还有7层的大佛阁和9层的宝塔。梁武帝还在同泰寺铸有十方银像,十方金铜像,殿内金碧辉煌。富有戏剧性的是,梁武帝在位48年间曾四次舍身同泰寺为僧,而后由群臣用巨资为他“赎身”。所谓“舍身”一是舍资财;二是舍自身,以此表示极端虔诚佛教。史载四次出家的时间是:第一次在大通元年()三月,“辛未,舆驾幸同泰寺舍身”,“甲戌返宫,大赦,改元”。第二次是中大通元年()九月,“辛未,幸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上释御服,持法衣,行清净大舍,以便省为房,素床瓦器,乘小车,私人执役”,“癸卯,群臣以钱亿万奉赎皇帝菩萨,众僧默许”。第三次在中大同元年(),“三月庚戌,幸同泰寺,讲三慧经。乃舍身为奴。四月,皇太子以下群臣以钱亿万奉赎”。第四次在太清元年(),“三月,庚子,高祖幸同泰寺,设无遮大会,舍身”,“丙子,君臣奉赎”……第一次共4天,最后一次多至37天。
梁武帝每次舍身,返宫后必大赦天下,改元。以此扩大佛教的影响,抬高佛教的地位,并力图以此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鸡鸣山是南京市解放门内的一座丘陵,又名钦天山,位于鼓楼东面,因形似鸡笼又名“鸡笼山”,南朝时为皇家苑囿。《舆地志》云:“其山状如鸡笼,以此为名。晋元帝等五陵并在山之阳。”
鸡鸣寺因鸡鸣山而得名,寺址所在为三国时属吴国后苑之地,南朝梁普通八年(年)梁武帝在鸡鸣埭(dài)兴建同泰寺。鸡鸣寺从南朝至今,承载着很多的历史,最为人所知的莫过于“菩萨皇帝”梁武帝四次舍身同泰寺为僧,四次让群臣到寺东门奉表还朝,赎钱一亿万,而且还要“三请乃许”。梁武帝连写四篇《断酒肉文》,他不但禁食酒、鱼、肉,还要求改行素食。
《梁书武帝纪》:大通元年,幸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因舍身,公卿以下,以一亿万奉赎。喜欢当和尚的南朝梁武帝萧衍,在位四十八年,晚年溺信佛教,同泰寺依皇家规制而建,规模宏大,金碧辉煌。梁武帝花费亿万钱财建寺院,却不愿为南朝百姓营造一寸安居之地。“侯景之乱”中,这位皇帝菩萨落得个饿死皇宫的可悲下场。
公元年,南朝梁将领侯景发动武装叛乱围攻台城时,同泰寺毁于兵火,梁武帝萧衍被侯景活活饿死,史称“侯景之乱”。此后,杨吴建台城千佛院,南唐建净居寺,又改圆寂寺,宋为法宝寺。明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命拆除庙宇,重建寺院,改名鸡鸣寺。清同治年间(-)重修。年鸡鸣寺改为尼众道场,名为寺,实为庵。年重新对外开放。年,在鸡笼山的最高处重建“药师佛塔”,年,《新白娘子传奇》曾到古鸡鸣寺的药师佛塔下拍雷峰塔相关剧目。
据传,南北朝禅僧菩提达摩曾在梁武帝兴建的同泰寺居住修行,梁武帝萧衍曾问达摩祖师,花费亿万钱财建寺院,他所做的这些,算是功德吗?达摩祖师说,不算。真正的善,是内化于心的。
咏同泰寺浮图诗
[南北朝]庾肩吾
望园临柰苑,王城对邺宫。
还从飞阁内,遥见崛山中。
天衣疑拂石,凤翅欲凌空。
云甍犹带雨,莲井不生桐。
盘承云表露,铃摇天上风。
月出琛含采,天晴幡带虹。
周星疑更落,汉梦似今通。
我后情初照,不与伊川同。
方应捧马出,永得离尘蒙。
“同泰寺”,是梁、陈时代佛教鼎盛的标志,它于梁武帝大通元年(年)建于梁都城建康(今南京市)城中。寺中浮图极为壮观,当时的宫廷文士多以此为题材大加吟咏,庾肩吾此诗,即是其中成就较高者。
这本是一首写景咏物诗,但诗人又决不满足于纯客观的摹形绘景去写寺塔的外在特点,而将对佛教义理的理解、人世沧桑的感慨都不着痕迹地融入其中,从而使此诗不像一般的玄言诗那样“平典似道德论”。
诗的开头两句写同泰寺浮图的地点方位。“望园”,疑即当时宫廷文士聚会之所,亦借指宫廷。梁昭明太子萧统有句云:“清宵出望园,洁晨届钟岭”(《钟山解讲诗》)。“柰苑”,佛教用语,《维摩诘经·佛国品》载:“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柰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后借指佛寺。“王城”,当为王舍城的省称,是古印度摩揭陀国悉苏那伽王朝的都城,是释迦牟尼成道后经常居住的地方,这里亦借指同泰寺。“邺宫”,本为曹魏都城宫阙,这里借指梁皇室宫阙。两句写寺院的方位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同时表现这座寺院在当时煊赫的声势地位,也暗示佛境与世俗的尘世间并没有难以逾越的鸿沟,只要真心向佛,人间帝王也是可以与佛门比邻而居、同声相应的。
以下正面写佛塔的高峻、壮丽和清净,皆有双重含义,一是外在造型方面的,一是借喻佛教精义方面的。首先总写其高。从它那高入云端的飞阁中,可以透过千山万水,直接遥望到释尊长期居住说法修持的灵鹫峰上。“崛山”,即耆阇崛山的省称,灵鹫峰的音译,在古印度王舍城西南。这样也就同时表明东土与西天一脉相承,同泰寺浮图正是西天佛法在中国结出的硕果。诗人这里“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浓缩时空,给人以深沉的历史之感。“天衣”句紧承上文,继续生发历史感和高峻,并见其造型的生动。“天衣”,佛教中意谓天人所著之衣。“天衣”句在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是以天人之衣喻云(《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意谓佛塔高耸,白云轻拂塔身之石,塔顶上那如凤展翅般的飞檐斗阁,便如接受天地间的精气一般直欲凌空飞去。另一方面,这里又是用佛教典故,“天衣拂石”即有“劫”的意思(《菩萨璎珞本业经》云:“一切菩萨行道劫数久近者,譬如一里二里乃至十里石,方广亦然。以天衣重三铢,人中日月岁数,三年一拂此石乃尽,名一小劫。”徐陵《天台山徐则法师碑》有句:“夫海水扬尘,几千年而可见,天衣拂石,几万年而应平。”),用在这里,表明佛教创立至今,不知历经几多劫数,佛法仍宏扬如故,那展翅欲飞的佛塔便是最好的见证。
“云甍”,指高耸入云的塔顶,继续写塔高的同时亦见其纯净。它矗立红尘间,却上与天通,接受大自然雨露的滋润洗涤,保持着一份天然的洁净。“莲井”,既喻塔身如井,又暗用佛典明佛境纯净。《艺文类聚·内典》载:“和诃条国,在大海之中,地方二万里,国有大山,山有石井,井中生千叶白莲花,井边青石上,有四佛足印。”“莲”在佛教中为清净的象征物。“桐”即梧桐(《庄子·秋水》云:“鹓雏发南海,而飞到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竹实不食。”),在传统诗歌中常用为高洁避世的隐者象征。庾诗此句针对萧纲原作中“桐生凤引雏”而发,似在表明,佛教普度众生的拯救态度和传统隐士们那种独善其身的隐遁态度是不同的,佛旨纯粹,不容以似是而非的道家意识混杂其间。“莲井”和“桐”形成对照。
“盘承”句化用汉武帝刘彻为求长生建神明台,铸铜仙人手托承露盘以储露水,和玉屑而服之的故事。从外形上看,神明台之高达于云表,而佛塔则直入九天,借以衬佛塔高峻。而从仙道和佛门秉持的情怀上看,汉武求长生是一己之迷妄,佛门宗旨则恰如那塔上铃铎,要警醒世人贪嗔恶怨之痴迷。其境界亦显然有高下之分。
写高之后,转而写丽,选取不同视角来表现。在明月朗照的夜晚,塔身上装饰的琛玉在月光上含采欲放。“含采”明其玉之光彩在欲蕴还露之间,别有趣味。在雨霁云收的傍晚,佛塔上旌幡飘拂,仿佛带起了一道道彩虹。
诗的最后六句是诗人的感慨。从汉武帝服药求仙、企救超越有限的生命以来,世世代代人们祈求长生的梦总是相通的,但这个梦总是一次又一次给人们带来幻灭之感。物换星移,岁星几度周转,今日佛教似乎又把生命的有限和永恒的问题提到人们面前,是否也是一场梦幻呢?诗人的回答也是饶有意味的:“我后情初照,不与伊川同。”“后”,本指君主,因为此诗是和简文帝而作,此处即指简文,也引申为简文信仰的佛教。“伊川”,系指中国传统的求仙之道,刘向《列仙传》载:王子乔,……好吹笙作凤鸣,游伊洛间,道人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我后”二句意即佛门的涅槃与中国的求仙解脱是截然不同的。诗人自己对佛教是有信心的,故而表示自己愿意追随其后,永远离开这嚣乱蒙昧的尘世。
同泰寺
钦天山遁地大畜
鸡笼山形困龙应
天火同人春水荡
既济未济南北通
坤卦二口十六座
七艮九离回禄乾
三入参禅明夷晋
五亿万赎回皇帝
皇宫靠山同泰寺
二口相争恶死临
帝本天命一国主
怎能入庙去参禅
寺庙失火天发怒
因果缘定在命中
风水布局禁忌明
畅玄先生
李明研字易成
不明言
月蚀占第十三
月蚀五星及列宿中外官占第十四
转发文章弘扬易经文化行善积福
更多内容欢迎查看往期内容
国学文化/悟道经典/梅花心易
畅玄道人
排版制作:刘立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