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似乎有一个很特别的规律:艺术家当上皇帝后往往会将国家带向灭亡,如宋徽宗、南唐李后主、陈后主、后蜀末代皇帝孟昶等等,不胜枚举。这些皇帝虽然因热衷艺术而亡国,但他们毕竟将自己的艺术融入到中华文化中并传承了下来,对后世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却有一位艺术家皇帝,他满腹才华,一生创作了不凡的文学著作,却在亡国时付之一炬,而可气的是一起被焚毁的还有中华数千年积累的文化结晶。
梁元帝萧绎是南北朝萧梁王朝的第3个皇帝,是梁武帝萧衍的第7个儿子。众所周知,梁武帝被称为“菩萨皇帝”,有非常高的文学、佛学造诣,他的儿子们也深受影响。萧绎更是一位成功的文学艺术家,他富有才华,倾心于文学、艺术,无论诗、赋、骈文、寓言,还是绘画,都颇有成就。然而,作为皇帝,这两父子显然都不合格。梁武帝沉湎佛学遭侯景叛乱,最后被活活饿死;梁元帝虽平定了侯景叛乱,却因痴迷文学,仅登基2年就被西魏所灭。
梁元帝痴迷文学痴迷到什么程度呢?据《梁书·元帝纪》所载,他5岁时就能背出《曲礼》的上半部,虽然自幼瞎了一只眼,却异常好学。他常常让身边的人为他读书,而且昼夜不停地读,虽然睡着了,手里还拿着书卷。他酷爱玄学,从年10月19日就开始在龙光殿给大臣们讲解《老子》,11月23日,魏军已经到达襄阳,他才暂停讲课,宣布“内外戒严”。27日,见边境没有什么动静,便又恢复讲课,百官只得穿着军装听讲。
此外,梁元帝可谓是著作等身,著有《孝德传》30卷,《忠臣传》30卷,《丹阳尹传》10卷,《注汉书》卷,《周易讲疏》10卷,《内典博要》卷..合计超过卷。这样广博浩繁的学术成就,即使是今天的专业学者也并非轻易就能取得,而对于这位只活了47岁、又经历了多年乱世的皇帝来说,实在是了不起的成绩。他的诗文也不乏清新隽永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据有一席重要位置。
这样一位嗜书如命的学者自然收藏了大量的典籍,他将收藏的14万卷图书收藏在首都江陵城皇宫藏馆,这俨然是当时中国最大的藏书馆。然而,它们却在年1月10的晚上被付之一炬。据《隋书·经籍志》记载:由于北方长期战乱不绝,图书散失非常严重。唐初将历代藏书加以整理共得部,共卷,而这里面包括了年以后数十年间问世的书籍,实际保存下来的旧籍还不满原来的一半。
从数量上说,梁元帝毁灭了传世书籍的一半。从质量上说,他烧毁的是历代积累起来的文化精华。梁元帝江陵焚书对中国文化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那么这样一位爱书如命、爱收藏书的皇帝为何会成为一个十恶不赦的焚书犯呢?这与他的性格有着非常大的关系。梁元帝表面上勤奋好学、富于创造,实际上却是极端的虚伪、残忍、优柔寡断、贪生怕死,学术上的认知从来就没有成为他的实践。
梁元帝著有《孝德传》、《忠臣传》以阐述、宣扬孝和忠,但他自己却是不孝不忠之人。当侯景围攻健康将梁武帝软禁时,他以“俟四方援兵”为借口,在上游拥兵自重,甚至杀了敢于进谏的下属萧贲,眼看着自己的父亲活活饿死;在建康陷落后,他忙于骨肉残杀,乘机逼死亲生儿子萧方,杀了侄子萧誉,赶走了侄子萧詧;其弟武陵王萧纪发兵东下兵败,他将萧纪2个儿子拘禁绝食,以致咬自己臂上的肉吃,13天后便死去。
这样一个性格极端的人,当他爱得越深的时候,恨得也会越深。当梁元帝被西魏大军围困在内城时,走投无路气急败坏之余就令舍人高善宝将宫中收藏的14万卷图书全部焚毁。实际上,在魏军兵临城下时梁元帝并没有焚书的必要,但此时对书由极度的爱突然变为极端的恨的梁元帝还是下了焚书的命令,并在被俘虏后给出一个了荒谬至极的答案: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