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中最大的谎言:“上二斤牛肉”,原来我们被骗了这么多年
“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一直是《水浒传》描绘的各位好汉向往的生活方式。这其中,想必牛肉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武松景阳冈打虎之前吃了几斤牛肉,劫法场石秀跳楼之前吃的是大盘牛肉,石碣村吴用邀请阮氏三雄口气吃了10斤牛肉……简单统计下,《水浒传》全书描述吃牛肉的情景多达四十多处。
那么,《水浒传》中的牛肉饮食,描述的是否是宋代饮食的真实情况。流行观点认为,水浒好汉吃牛肉,要的就是这个大块的爽利和豪迈。
但问题是,水浒好汉们真的是吃牛肉的吗?明朝成书的著名世情小说《金瓶梅》直接承接了《水浒传》中武松的部分故事,但是这部小说里就没有一处是写西门庆等人吃牛肉的。这是怎么回事?
《水浒传》的前世
众所周知,元末明初诞生的《水浒传》,是集合了宋元时期关于水泊梁山的各种话本和戏剧的大成,并重新整合了故事结构并发扬光大的。
元杂剧有两部是跟黑旋风李逵有关的,向来被人称为“黑旋风双璧”,一部叫《黑旋风双献功》,这部戏里面,黑旋风李逵吃的是“罐子羊肉泡饭”。另一部叫《李逵负荆》,里面冒充梁山好汉的宋刚等人说的是,“赶二三十个肥羊,抬四五十担好酒”送人。元杂剧里面涉及鲁智深的几部主角吃的也是羊肉。
也就是说,文学作品里面的梁山好汉起初是吃羊肉的。那为什么施耐庵等人在创作《水浒传》的时候,要改成吃牛肉呢?
耕牛杀不得
宋代对耕牛宰杀有严格的限制,因为这时候宋朝境内的牛大部分是耕牛,是当时中原王朝最重要的农耕工具,相当于拖拉机,这种重要生产工具少了条腿,官府都是要过问的。
其实不唯宋朝,在整个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古代,牛都是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而受法律保护的。早在秦朝,就有法律规定“盗马者死,盗牛者加。马是军事物资,而牛是生产资料,在崇尚“耕战”的古代,牛马乃国之根本。
汉代的《风俗通》称:“牛乃耕农之本,国家之为强弱也。”
《三国志·陈矫传》记载,曲阜农民杀牛祭祖为父求平安,结果被县令判了死罪,太守陈矫却认为此人是孝子,上表求法外赦免。
《梁书·傅昭传》记载,傅昭儿媳偷偷为公公做了一顿牛肉,而谨慎守法的傅昭却斥之,“食之则犯法,告之则不可,取而埋之。”
到了唐代,《唐律疏仪》更是明确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宋代对杀牛者处罚更为严格,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
要知道,在《水浒传》中武松、林冲、宋江等英雄手中,都是有人命案才被刺配充军的。而根据《宋史·刑法志》记载,国家大赦规定:只有杀人放火和宰杀耕牛者不在赦除。可见在宋代,牛肉不是那么好“吃”的。
“造反才会大吃牛肉”
小说中类似“上二斤牛肉”的说法,却是谎言,是施耐庵的美好想象和艺术加工,但也有着特殊的用意。
既然梁山好汉要造反,饮食上当然要大吃朝廷禁止的牛肉,借此表现梁山好汉们藐视王法的英雄气概。
在《水浒传》中,这一点表现得非常明显。合法经营的店一般经营猪肉或者其他的一些肉,但不经营牛肉。
鲁智深拳打镇关西,郑屠当时开的那个店,也只是挂三五片猪肉。江州浔阳楼没有牛肉只有羊肉。卖牛肉的多半是黑店。母大虫顾大嫂的酒店公然悬挂牛肉;无法无天的母夜叉孙二娘,更是公然标榜:“我家馒头,馅料是黄牛的”。
有趣的是,《三国演义》里面提到的斩马屠牛也不少,跟《水浒传》相当。
这一方面是因为犒赏三军的情节比较多,另一方面它也是在讲战乱时期的英雄聚义,需要用吃牛肉来表现无所畏惧的气概,所以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时候,便宰白马、乌牛祭天地。
《西游记》中只讲过一次杀牛宰马,就是在孙悟空得了如意金箍棒之后,结交牛魔王等七弟兄时,大摆宴席。这是准备跟玉皇大帝造反了,所以要吃牛肉。尽管请的客人里面有牛魔王,但为了革命,牛肉还是得吃。
小说总是不能脱离自己的时代背景,从小说中读历史,你会发现很多奇妙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