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漫笔痛苦的梁书

免费腾讯视频平台vip账号 http://www.jpm.cn/article-123588-1.html

立秋的前两天,一个偶然机缘,我第一次走进了梁书美术馆。

一圈下来,细细近距离观察欣赏了梁书先生的真迹作品与部分影印版,对梁先生的生平与人际脉络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概念、了解。

当我踏着碎碎斜阳光芒里绿树影子,走出美术馆,一回首,脑海竟然蹦出一个词“痛苦”。而且觉得,梁书先生一生其实大半部分活在一种痛苦状态,而画画便是他治疗痛苦的一剂良药。

美术馆立了一尊梁先生的塑像,手拄井冈山龙头拐杖,倒似几分八大样子,与照片上梁先生总是皱着双眉成“川”的模样有些脱节。

名家刘勃舒先生曾言“人生就是一幅画,人生就是一部书”。诚哉斯言!

生长在庐陵万安(也是我父亲被错划“右”派的地方)的梁先生,其实少年就锋芒显露。少年梁书在南昌偶遇傅抱石,23岁(年)的梁先生在傅抱石先生指引下,考入上海美专,投刘海粟门下。此后,顺风顺水,一毕业就留校从事国画教授。后更与何香凝、张大千、郭沫若等名流政要交往,真不知今夕何夕。十年后,年,更与傅抱石在江西大旅社联展,义卖支援抗战前线。

梁先生的痛苦,我认为始于南昌画展后回归家乡教画、卖画为生。更以年梁先生深爱的爱人陈纬华离世为标志,成为他一辈子抹不掉的痛苦。终余生未再娶的他,在遗存下来的书信中,直白的字句,拙朴的书写笔画,展露出来巨大的苦痛,让我不忍卒读。

在美术馆,看到了解放前梁先生为数不多的作品。多山水长条。其中年至年的画作,谨遵传统山水画技法,勾勒点染皴擦之间有范宽、王蒙气度,题款工整,大都画于上海飞霞路经亨颐寓所。

不看不知道,这个经亨颐寓所来头可不小。

在参观、阅读过程中,我深深感到他对爱妻的离世遗憾伴随他一生。

从那个时候,他的人生轨迹在隐匿乡野与颠沛的痛苦中滑行,他的画风便也在尝试改变。

他的画作,开始变得粗犷,那是一种没有了指路灯似的粗犷,因为生活中最重要的知心爱人走了,因为还有三个孩子需要他抚养长大。难题一个接一个,苦痛的浪潮沉重打击着他。

相信,在苦痛中的梁书先生应该会回忆起年在吉安商会举办过的画展和出版的《梁书画谱》,会有意无意回忆那些年顺利与意气风发。鲜明的反差,自然加深了内心的痛苦。因而,他的下笔变得“挣脱”和“融合”。不难看出他的画作中细巧的少了,打破平衡的多了。

梁先生的痛苦之处,还存在于由于某种原因,解放后,不得不婉拒徐悲鸿的邀请,继续藏身万安一隅。即便低到尘埃去,也躲不过命运多坎坷。乃至创作许多紧跟时代的作品,画雄奇井冈,画茂林修竹,画艳阳鸡鸭,画重彩荷花,凡举生活常见皆入画来。也注重写生勾勒,也注重色调大块对比。梁书先生心里的痛苦,一直延伸到他画不动了到最后一次住院。

从他的画中和书信中,不难读出,当一个艺术家偏居一隅,凡俗杂事纠缠,心中千千结而无解,艺术之路究竟如何才能突破?国内外文化冲突,是笔墨重要还是色彩重要?中西技法能不能结合?如何结合?这样的万千次尝试与追问,可以说在他许多的画作中充分体现。

从工整临摹,到泼彩泼墨,从风度翩翩到肆意汪洋,梁先生的画在时光荏苒代谢里,如梅花骨朵竹笋新芽一样,饱含着探索画技的快乐与痛苦,也保持着新生。

梁先生生前在笔墨追求上的痛苦,一定程度上也是他同时代大家一样遇到过的。我又想起著名作家曹禺先生晚年,也曾因创造不出超越自己的成名作品而痛苦。也想起毕生追求散文诗创作与推广的李耕老前辈生前对我说过的创作技法上遇到的苦恼。也想起“天花板”“瓶颈”“局限”等词汇。

斯人不在,先贤无缘得见。在百花洲畔,读梁先生的画,我读出了他内心的短暂欢快与永久的苦痛,读出了学海无涯,读出了望峰息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美术馆里,我缓缓放慢脚步,看着一幅幅画作,联想他展出的生平事迹,尤其是生前身后名,在又一个秋天来临前,触摸到了一片秋叶的幻影。

“一卷残书费思量,三坛谷酒话短长。”在百花洲畔,我读出了梁书先生生前创作艺术探索上的痛苦,也给我的散文诗创作提供了一面明镜与一记警钟。

(文/熊亮)

小编很努力!

喜欢就请点个和

点点赞

点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