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平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式课程世界读

今日治平学子明日国家栋梁

世界读书日

WORLDBOOKANDCOPYRIGHTDAY

世界读书日

阅经典传承文化瑰宝

研国学弘扬华夏文化

春光美如斯,正是读书时。4月23日为第27个世界读书日。书籍,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读书,是承继文化的重要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我们今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大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今天,小治带领同学们走进国学经典,让我们将经典重拾起来,一起读起来!通过阅读,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先贤的思想以启迪人生。

01了解世界读书日

英文名:WorldBookandCopyrightDay

设立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节日意义:推动更多人去阅读和写作

世界读书日的主旨宣言为:“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02我们的中华之星传统文化课程

学校基于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开设了传统文化课程,每周二下午由班主任老师授课。学校也成为中华之星传统文化课程实验校,使用统一配套教材。

教材的“明星人物”八斗在学习网站和APP上还分享了很多国学相关知识,丰富我们的知识。

上册的传统文化课程内容我们已经全部学完了,国学经典贵在一个“读”字,你都会读了吗?小治已将上册十六节课时的诵读内容截图和复习视频发在群中,同学们一定要多多练习呀,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为迎接世界读书日,也为巩固所学知识,开展了“传统文化课程上册内容吟诵”主题活动,同学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参与此项活动。

下面的附件文档中的内容是“中华之星传统文化课程(小学版)教材体系”的介绍,同学们和家长们可以打开阅览,更深入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课程。附件:中华之星传统文化课程(小学版)教材介绍

03习近平总书记的读书之道

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阅读,是国家走向复兴的基本战略。而习近平总书记可以作为我们阅读的榜样,他在多个场合讲述过他的读书故事,推荐过很多经典著作,下面来了解一下习近平总书记的读书之道吧。

1.书的魅力何在,为何要“爱读书”?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年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坦言,“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人民群众多读书,我们的民族精神就会厚重起来、深邃起来。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习近平于年8月在甘肃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考察时分享了推动全民阅读的深度思考。

2.多种多样,如何能“选好书”?

读书之道,还在于选好书。青年时期,习近平就秉持了“横有多长、竖就有多高”的读书理念。

习近平经常引用《论语》、《史记》、《春秋》、《汉书》、《战国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可见其对中国文学涉猎广泛,除此之外,习近平也阅读大量外国文学经典。

3.太忙不是理由,如何会“善读书”?

习近平总书记在《求知善读,贵耳重目》提到:“读书要用‘巧力’,读得巧,读得实,读得深,懂得取舍,注重思考,不做书呆子,不让有害信息填充我们的头脑;另一方面,也不能把读书看得太容易,不求甚解,囫囵吞枣,抓不住实质,把握不住精髓。”

另外,他还就人生的不同阶段对“善读书”作了相应阐释:“年轻的时候,记忆力好、接受力强,应该抓紧读一些对自己终身成长具有关键性作用和决定性影响的好书。中年的时候,精力旺盛、视野开阔,应该努力拓展读书的广度和深度,打牢一生的学问基础。年老的时候,时间充裕、阅历丰富,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常读常新的态度、百读不厌的劲头,在读书世界里感悟人生、乐以忘忧。”

4.习近平总书记的读书笔记

了解了这么多,习近平总书记也推荐过很多经典著作,你都读过吗?快来看看吧!

04必读的国学经典

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结晶

诵读传世经典,迎世界读书日。国学经典之所以能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书籍,其每一本中都包含了深厚的人文色彩,这对于培养小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论语》: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

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一共20卷。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一串的意思,语是话语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建议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于是便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

《孟子》:教你如何激发斗志

《孟子》是儒家学说的典籍,是继《论语》之后又一部语录体的儒学经典,共七篇十四卷,记载了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以及一些生平事迹,涉及政治、哲学、教育和文艺思想等各个方面。

《老子》:大气做人,小细做事

老子也曾有感于复杂的人际关系,于是悟出了大气做人的三个主张,即“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这一切,说的就是要大气做人。

《庄子》:心无旁骛专注于一件事,

结果都不会太让人失望

庄子主张清静无为,一切顺其自然,摒弃“人为”,这“无为”二字乍一看有些消极避世,然而所谓“无用之为大用”,在庄子不滞于外物的自然随性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处事法则,那就是以“不在乎”的心态去追求在乎的东西。

《唐诗三百首》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诗人的诗,为唐代儒客文人之智慧佳作。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共七卷,二十篇。作者以儒家思想为根据,强调立己、达人、爱人、谅人,恪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的伦常秩序;同时主张经世致用,反对不学无术、荒诞疏狂的门阀世风和脱离实际的穿凿附会;强调士大夫应“明六经之指”,学以致用,成为国家所需的朝廷之臣。

《四书五经》

是指“四书”与“五经”的合称。详细的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五经为《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二十四史》

是中国古代24部纪传体史书的统称,按照各史所记朝代的先后排列,分别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金刚经》:学会舍得

《金刚经》中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就是说,未来发生的事情,我根本就不迎上去想它;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不让它杂乱,要做什么就专心做什么;当这件事情过去了,我绝不留恋它。

《六祖坛经》:修心合道,明心见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迷人口说,智者心行。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孝经》:百善之首,立国之基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也是自清代以来最为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之一。该书是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吴乘权、吴调侯叔侄俩于康熙三十三年(年)编选而成。鲁迅认为它与《昭明文选》一样,“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都一样的不可轻视”。

《了凡四训》:如何改变自己

1.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2.改命的开始,反省自己

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史记》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资治通鉴》:鉴于往事,资于治道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卷,历时19年完成。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被梁启超称为“皇帝教科书”。

《近思录》:身边之事,日常之理

《近思录》的主线便是——从宇宙生成到圣人气象,循着格物穷理、存养而意诚、正心而迁善、修身而复礼、齐家而正伦理,以至治国平天下及古圣王的礼法制度,批异端而明圣贤道统。

《周易》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周易》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周易》天人合一、太和中正的和谐思想,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包容态度,居安思危、慎终敬始的忧患意识等,都已融入中华民族的人文心理和价值观念之中。

《曾国藩家书》:唯读书可改变气质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道德经》

亦称《老子》,或称《五千言》,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著作,它文约意丰,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治家、治学、修身的秘籍宝典。

最后,小治想说:

《诗经》早有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读书的心态或有千百种,但切记一点:无论如何,不要辜负了这一纸经典才好。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希望大家都能静下心来阅读。愿你们拥有诗和远方,愿你们在书中找到更好的自己。

本期话题: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你,读书了吗?可在留言区说说你最喜欢的一本书,也可以将书中喜欢的语句分享给大家。

(图片来源于网络)

撰稿:小治

编辑:曲晓庆

END

校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校风:明礼修身,立己达人

教风:明德亲民,敬业厚生

学风:明志善思,创新笃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