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解读』
《三国演义》有一个人物非常精彩,但他又非常不出名。他在小说里两次劝主公投降,两次都成功了。这在小说里是非常少见的事情。
提一句题外话:人们是不是有责任为了某些人的个人一己私欲做男儿吗?即便这么做,也起码是为了女人吧。
我从蜀国历史状况说起吧。
1
one
蜀国是一个特别会投降的地方,我们不妨数一数蜀国历史上的投降记录。
公元年,刘璋向刘备投降;
公元年,刘禅向「司马氏」魏国投降;
公元年,成汉李势向桓温投降;
公元年,前蜀王衍向李存勖投降;
公元年,后蜀孟昶向赵匡胤投降。
这正印证了孟昶所封的花蕊夫人的诗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2
two
蜀国为什么这么容易投降?我想原因其实不难理解——刘璋刘禅之徒都是外来的僭主,蜀人没有义务替他们去死。
我们不妨再来看看这些势力进入蜀国之前的来源:刘璋是幽州集团;刘备的势力多数来自北方和益州;成汉是流民客居巴蜀;前蜀王建是中原人氏;后蜀孟知祥是后唐李存勖的姻亲,自然也是巴蜀的僭主。
巴蜀青年对于这些统治者会有这种感觉:你们的战争为什么要我们流血呢?于是历史上就发生了这么有趣的现象,号称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往往短期之内就会被对手征服。
例如后唐灭前蜀仅用了七十几日,北宋灭后蜀更是用了不到七十日。
这就是所谓
3
three
比较有趣都是《三国演义》以非常魔幻的形式描绘了这个问题。刘备入川之时,谯周劝刘璋投降。钟会邓艾征蜀之时,又是谯周劝刘禅投降。
我们要知道这中间可是隔着50年的时间,谯周要同时完成这两件事几乎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按史料谯周在刘璋投降之时才13岁……
我自幼就熟读《三国演义》,对于谯周这个人物也非常熟悉。小时候自然非常不理解作者这么安排谯周的处理方式,现在回想起来,才发现作者这种处理方式真是绝妙。
这就是所谓
4
four
谯周是蜀国本地人(巴蜀巴西西充),他自然代表本地人的利益。打仗总归会死人,死的又总是巴蜀青年,谯周于心何忍?
因此,他冒着被刘璋刘禅砍头的危险也要为巴蜀青年仗义执言(小说中他几乎已经被砍了),毕竟皇帝是刘氏汉国皇帝,还是曹氏魏国皇帝,甚至是司马氏晋国皇帝,这有什么区别呢?
不过是城头变幻大王旗而已。
以前看《三国演义》,只是觉得好看,如今再回想看《三国演义》,只是觉得处处是糟粕。不过谯周这事也让我眼前一亮,原来《三国演义》也有现实的一面,只是没有人强调罢了。
这就是所谓
5
five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当花蕊夫人写下这首诗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这么一个问题:十四万巴蜀青年真有必要为了一个僭主君王去拼命吗?
我们其实并不知道这首诗杜撰成分几何,但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其中虚伪的感情成分。这种亡国之恨,恐怕只是某些利益人的情绪渲染而已吧。
尾
end
如今,一些青年不同于巴蜀青年,他们面对的局面不是从刘氏皇帝换成曹氏、司马氏、李氏、王氏、赵氏。
他们是为了自己而战,为了自己不会成为花蕊夫人吐槽的对象。于是,他们以标枪毒刺NLAW捍卫着自己的权利。
为自己,无需动员;为皇帝,那还是算了吧。
不念正确
END
不畏正确
FabianLl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