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志禅师,南北朝时著名僧人。
宝志禅师俗姓朱,不知是哪里人(有说是江苏句容)。从刘宋朝泰始年间(公元-年)就看到过他。出入钟山,往来都市,已经有五六十年了。
刘宋、南齐两朝交替时,宝志禅师才开始稍显神通行迹。他披头散发赤着脚,无论说不说话都不同正常人。有时身披锦袍,饮食和常人一样,常把铜镜子、剪刀、镊子等挂在手杖上,扛在肩头行走;有时向人索要酒菜;有时又几天不吃;他能预言未来事情的征兆,也能识别他人的心智;他有时一天还能同时分身出现在其它地方,远近之人都惊奇地跑去看他,在他住的地方议论纷纷。
齐武帝萧赜(音泽)很恼火他经常用“妖术”迷惑人,就把他抓进监狱。第二天,人们又看见他在城里游荡,可检查监狱时他又在监狱里。当天晚上他对狱吏说:“门外有两车食物,都是用金钵盛着,你可以去取进来。”果然是文惠太子和竟陵王萧子良送来供养的。县令将此事上奏后,齐武帝便将宝志禅师接到皇宫中居住。一会宝志禅师忽然戴上了三顶帽子,也不知道哪里来的。不久,齐武帝驾崩,文惠太子和竟陵王萧子良也相继去世……
僧人释宝亮想送给他一件僧被,话还没说出口,宝志禅师就自己来取走了。有个叫蔡仲熊的官员,曾问宝志禅师自己能做到什么官位,宝志禅师一言不发,解下杖头左边的绳子就扔给了他,当时没人知道是什么意思,后来蔡仲熊官至尚书左丞。
南齐永明末年(公元年),他突然说:“门上有血沾污了衣服。”然后牵着衣服出门。公元年,刚继位的郁林王萧昭业,因昏庸无道被权臣萧鸾杀死,尸体从这道门运走,头上的血都流到了门槛上。
南朝梁时,梁武帝问宝志禅师自己皇位能坐多久,宝志禅师说:“元嘉元嘉。”元嘉是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共29年。梁武帝很高兴,以为两个元嘉是指宋文帝的两倍!结果是,宋文帝刘义隆活了47岁,梁武帝刚好在位47年。
宝志禅师虽然剃了须发,但他常常戴着帽子,下身的裙子包住僧袍(那时男衣也有裙),所以世人都称他为“志公”。高丽国听说志公的名声后,也派使者送了顶绵帽来供养他。
公元年,宝志禅师去世前,忽然将寺中的金刚像移到门外,对人说:“菩萨要走了。”十天后无疾而终。在此之前,官员王筠曾到庄严寺,宝志和尚遇见他后,和他交谈并畅饮了一番。宝志禅师去世后,皇帝命王筠为宝志禅师撰写碑文,人们才知道这是他的先知先觉……
以上内容出自《南史·释宝志传》。
然而,古往今来许多人甚至历史学家,认为宝志禅师的事迹不足为信。末学多事,又查阅了一些史料,现将宝志禅师在严肃的中国正史中的行迹辑录如下——
南齐建武年间(公元-年),齐明帝萧鸾大肆屠杀王室,官员江泌担心好友萧子琳,拜见宝志禅师询问萧子琳的祸福,宝志禅师把香炉灰倒出来说:“都光了,一点也没剩下。”后萧子琳果然被害。(《南齐书·江泌传》)
梁武帝天监年间(公元-年),宝志禅师写诗说:“昔年三十八,今年八十三,四中复有四,城北火酣酣。”梁武帝让官员把诗封存起来。公元年(约30年后),梁武帝“舍身出家”的同泰寺发生火灾,梁武帝打开这首封藏的诗,黯然泪下。梁武帝38岁登基,火灾这年83年岁,失火当天是四月十四日。(《南史·梁武帝本纪》)
天监年间,宝志禅师说道:“掘尾狗子自发狂,当死未死啮人伤,须臾之间自灭亡,起自汝阴死三湘。”宝志禅师又说:“山家小儿果攘臂,太极殿前作虎视。”后爆发侯景之乱,梁武帝被饿死。狗子是侯景的小名;山家小儿,是猴。侯景从汝南发家,最终在巴陵郡三湘败亡。(《梁书·侯景传》)
公元年六月八日,宝志禅师突然唱歌跳舞,又悲泣地作了一首五言诗:“乐哉三十余,悲哉五十里!但看八十三,子地妖灾起。佞臣作欺妄,贼臣灭君子。若不信吾语,龙时侯贼起。且至马中间,衔悲不见喜。”梁武帝登基30多年太平无事,实际在位47年(乐哉三十余,悲哉五十里),83岁时侯景来投奔,侯景之乱爆发时是龙年(龙时侯贼起),梁武帝被饿死时正好是马年(且至马中间)……(《隋书·五行志》)
南朝官员徐陵(-年)才几岁时,家人带他去见宝志禅师,宝志禅师用手抚摸着徐陵的头说:“这是天上的石麒麟。”(《陈书·徐陵传》)
梁朝官员何敬容,宝志禅师曾对他说:“你必将显贵,但最终还是何败何!”何敬容后来当上宰相,以为姓何的会招祸,所以压制何姓宗族,不让他们做官。后来,自己小妾的弟弟费慧明夜盗官米,被抓获送到河东王萧誉那里,何敬容写信求情,萧誉揭发,何敬容最终被免职。至此,人们才知道“何败何”指的是河东王……(《梁书·何敬容传》)
宝志禅师曾在兴皇寺中遇见隐士刘歊(音消),惊奇地说:“隐居学道,清净登仙。”一连说了三遍。刘歊去世前在柿子树下对侄子说:“我见不到果实了,这话你不要说出去。”当年秋天刘歊就去世了。(《南史·刘歊传》)
天监年间,宝志禅师说:“太岁龙,将无理。萧经霜,草应死。馀人散,十八子。”不久,李洪雅(十八子)自湘州起兵叛乱。(《南史·王僧辩传》)
顺便说一句。
宝志禅师的事迹,佛教文献中也有许多记载,但本文只辑录正史中的内容。对于不相信甚至怀疑的朋友而言,末学想说的是——宝志禅师的事迹,记载于至少五个不同朝代的官方正史中,分别出现在至少9篇不同的传记里,如果说出自一人一传,或出自一朝一史,我们还可以“商榷”的话,那么像这种史无前例的正史记载,绝不可能是跨越时空的同时约定。至少证明,宝志禅师在当时有着空前绝后的影响力……不过,假如历史确有其事呢?
这就是严肃的历史。
我客观地转述,您自己来判定。
史料选自——
《南史·释宝志传》
《南史·梁武帝本纪》
《南史·刘歊传》
《南史·王僧辩传》
《梁书·侯景传》
《梁书·何敬容》
《陈书·徐陵传》
《南齐书·江泌传》
《隋书·五行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