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书当然是当当
1月8日,“孩子的需求”第七届当当童书编辑年会在京举办,资深童书编辑、曾任台湾东方出版社总编辑,现任小天下编辑部李党作为受邀嘉宾登台,从为什么要做桥梁书?桥梁书有什么特色?台湾桥梁书的出版现状及东西方桥梁书的比较等方面发表了精彩的主题演讲。
以下为李党的主题为主题《必须要做的桥梁书》全文,特此呈现以飨读者:
大家对我可能比较陌生。
我来自台湾,做图书挺久的。我觉得到现在自己好像在过第三个童年,第一个童年是我自己的,第二是养孩子的过程,第三个是现在在做的童书,什么时候会结束呢?我也不知道。做了这么久的童书,孩子也问我:妈妈你为什么做这么久还有热情?”我说:因为我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桥梁书为什么要做?是不是每个孩子都一定要读桥梁书?在座的各位同行可能觉得我们的孩子不一定要桥梁书,好像很快就可以跨越。但对于男孩儿他们的阅读力是比较弱的,因为他们抗拒文学书这时候很需要一些桥梁书过渡。
这是我今天要讲的几个主题是:什么是桥梁书?为什么需要桥梁书?桥梁书的特色是什么?东西方桥梁书的比较,台湾桥梁书出版情况,原创桥梁书作家优势及写作要求。
什么是桥梁书?
在台湾来说起步较晚,十几年前才慢慢推广,文字量多就需要一些衔接的读物。桥梁书为什么会被发现?就是因为有分龄阅读的概念。我刚入行的时候发现父母在选书的时候会迷失,因为觉得书越厚越好,觉得可以从一年级读到六年级,可以慢慢利用。可是后来发现所有的书好像都是一样的,孩子不想读就放在那儿等到高年级的时候再读,可能到了高年级这些书就“出局”了,所以我们认识到有些书就是当下的孩子才可以用。
当孩子的阅读概念建立以后我们针对孩子适龄选书。6岁以前亲自阅读以图画书为主,6到8岁就是自我阅读习惯养成,因为6岁以前是亲子共读,妈妈读孩子听。6到8岁是图画书、桥梁书,8岁以上是文字为主的少年小说,8岁以上看图画书还可以但是量要减少的。12岁以上就是文字比较多。
为什么要读桥梁书?
就是从独立阅读获得成就感,可以自己读完一本书不用再依赖爸爸妈妈来读,这种阅读的成就感是很大的。它也是美国桥梁书发展的起源,图书馆管理员发现孩子自己读完一本书就很开心,就想再找一本书让孩子再接再励,但是找不到。于是他把这个信息告诉了出版社,出版社觉得孩子有这个需求应该开发。
第二个是建立阅读的信息,为什么?因为桥梁书的难度不高,又可以减少他的挫折感,怎么减少他的挫折感?用“字”就很重要,可以让孩子一口气读完。对于偏远乡村的孩子,阅读落差是很大的。桥梁书在城市里面是6到8岁的孩子看,因为对他来说很容易建立阅读兴趣,所以到高年级没有阅读习惯的孩子用桥梁书相对来说很容易推广。6岁以前享受的阅读乐趣,以前是听来的,现在是自己读的,就不用等待。为什么桥梁书很重要?因为从小学到一年级学习怎么阅读,可是到四年级以后其实是籍由阅读来学习。
桥梁书有什么特色?适量的文字,文字不能多以及图文的比例,文字一多的话孩子就会害怕。
再一个是用字遣辞。童书为什么难?难在你怎么样能用孩子接受的文字并且读起来没有难度;再就是句子长短适中,你会发现孩子刚开始读书的时候会读出声音,而句子很长的时候难度很高会影响他的阅读乐趣,所以在做桥梁书的时候是需要考量进去的。
题材需要生活化。桥梁书作者的风格就是温暖、幽默、风趣、冒险,它可以吸引孩子眼球。另外是要有幻想,有现实,低年龄的孩子里幻想和现实互相糅杂在一起,这样容易引起兴趣;其次,桥梁书情节环环相扣,节奏快,它没有主角内心的描述,因为就是要情节快,角色关系单纯、个性分明,故事简短,和平的心情,另外,每本书的厚度要在60到的章节之间。
英国很著名的桥梁书《给小熊的吻》,当初的设计是因为一个小学老师发现每次放完暑假,他的学生都把老师过去一年教的全部还给他一切重来。所以他觉得要写一些故事让孩子在暑假读。它的故事很简单,小熊画了一张图给奶奶,奶奶很喜欢,这张图是托母鸡拿给她的。所以奶奶就跟母鸡吻了一下,说把这个“吻”回送给小熊,结果中间就有许多动物吻了每个动物,让它们把这个“吻”传回去给小熊。可是臭鼬发现把这个吻被给到了另一个臭鼬,结果“吻”就没有传回到小熊那里。所以母鸡就去找那个“吻”。句子非常短但是印证了一个道理:桥梁书的写作有特别的要求。
有一本和《给小熊的吻》的时代差不多的日本年出版的桥梁书,在台湾推出来以后一直是经典,它讲的是用平底锅煎蛋不粘锅。但是有一天当粘锅了怎么办呢?妈妈就拿来炒胡萝卜、洋葱。但是平底锅最想做的事是煎荷包蛋,这是它最大的荣耀,当它粘锅之后煎出来不漂亮。妈妈一边炒菜平底锅一边掉眼泪,感觉好像真的是它的心情,平底锅决定离家出走。
走到森林看到黑豹,黑豹拿它照自己,觉得自己非常神奇,因为在豹的家族中黑豹是非常尊贵的,回到家里跟太太说了她却说不是,于是就吵起来了。吵起来之后又碰到了猴子,猴子的特性是别人手中的永远是最好玩的,平底锅在它们的争斗中又跑了碰到鸵鸟,它想要煎荷包蛋的欲望又来了,说你可不可以下个蛋给我煎?可这是个公鸵鸟,后来又碰到一只小骆驼在哭,平底锅想安慰它,就表演甩蛋功,小骆驼就很开心。平底锅发现自己第一次离家就有这些功能,就有了一点成就感。
后来,平底锅流浪到海里去了,一群鱼就围过来了,这些鱼就说这条鱼的尾巴好长,有点像蝌蚪。“鱼就是少见多怪”,平底锅在心里暗笑。
它继续流浪,流浪到海上时看到太阳,梦想到它好像煎荷包蛋,就说“太阳,你看你亮晶晶的样子就像全世界最美味的荷包蛋”,可是它还是不能煎。后来又刮起了暴风雨,在暴风雨中一只小鸟飞不动了就到平底锅下面休息,而平底锅经过漂流已经很虚弱了,先前被他救了一只鸟就一直鼓励它。
这本桥梁书看起来很简单,可是创意点非常重要。
平底锅就在就想怎么办呢?最后的结局非常有逻辑性,而且照顾到了平底锅想煎蛋的愿望。他们把它抬到树上,在平底锅上面铺了一些树叶做一个鸟巢,他煎蛋了要孵蛋了。为什么一定要在这里才能孵蛋吗?在沙滩上不行吗?如果把它留在沙滩上就地当鸟巢可以吗?其实是不可以的,因为作者的逻辑就是这样:平底锅是铁,太阳一晒会非常热,蛋一下到上面就熟了,所以必须到树上,这就满足了它先前想煎蛋的渴望。
以《送你一本书》举例子。桥梁书写作要照顾到孩子的心情。因为现在创作者都是成人,成人有时对孩子难免有一厢情愿的期许,所以并不是站在孩子的高度考虑孩子心里在想什么,怎么样让孩子产生共鸣。
《送你一枚贝壳》,写的是小狐狸和小松鼠感情很好,有一天小狐狸拿到一枚贝壳问小松鼠你喜欢哪一枚?小松鼠是女生就说喜欢粉红色,当小松鼠要求小狐狸把贝壳送给它时又说“我喜欢黑白条文的这一枚”,小狐狸一听,心想“你喜欢的跟我一模一样”,就不愿意拿出来了,它考虑了很久后还是把这枚贝壳送给了小松鼠,小松鼠说“这不是你最喜欢的吗?怎么送给我?”小狐狸说:因为你也喜欢,你是我的好朋友,所以我要送给你。
小熊很喜欢这个故事,每天都要读,因为他很佩服小狐狸的这种“舍得”,如果是他就做不到。过了几天,小熊住的附近连续下了三天大雨,同学们觉得应该送点什么,它们想到捐助,水灾让书都没有了就想送给他。小熊在想“我要捐什么书呢?”其他的书他觉得有点破烂,保存最好就是这本《送你一枚贝壳》。有一天他接到了一张信,是收到那本书的小朋友送给他的,小熊就得到了安慰就很开心。
这些国家的桥梁书发展的很成熟,日本桥梁书制作精美,在台湾非常受欢迎。英美觉得它是一个衔接读物,所以图像更随意一点,印刷也是黑白的,题材是生活化的。所以在欧美是从生活中取材,对亚洲的小朋友来说有一定的文化隔阂,所以引进较少。
台湾桥梁书的出版现状,在10年前引进版居多,这10年来反而变成童书创作的主流。台湾童书创作者很多都是小学老师,这样的题材对他们来说相对容易。不仅印刷精美相较于绘本还物美价廉。台湾都是彩色印刷,绘本质量比较高。
分龄阅读概念成熟了,因为方便全班共同使用,老师可以带着孩子们一起讨论。
原创桥梁书有什么优势?
我们的题材熟悉度较高也没有文化隔阂,情感语义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引进版的书不管翻译的多好我们来读都会有一点点语义的隔阂。我们的本土作家在创作的时候很直接,在台湾,有很多作家愿意创作桥梁书,篇幅短还相对容易发挥。桥梁书在台湾发展的很好是因为阅读绘本的插画家已步入职场,他们都做得很用心。
写作上有什么要求呢?第一,遣辞用字要无比斟酌,要有讲究。站在孩子的高度,深入孩子的心理。幽默感、趣味性俱足还要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故事要有逻辑性,太泛了就收不回来。有些作品发展到最后作者自己都没有办法掌控。此外,桥梁书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需要避免的就是降低说教意图,它最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建立孩子的阅读乐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