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唐明皇游月宫rdquo

唐明皇夜游月宫,得霓裳羽衣曲,是自唐代开始广泛流传在中国民间的故事,说的是唐明皇在开元年间的一个中秋夜,随道士叶法善游览月宫,见众仙娥演绎仙乐,记下乐曲后返回人间,成就《霓裳羽衣曲》。

南宋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写道:“明皇游月宫事,凡见于五书。郑嵎《津阳门诗注》、《明皇杂录》、《高道传》,此三书皆云:‘叶法善引明皇游月宫,闻乐,归作《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一经面世便成为大唐乐舞的巅峰之作,白居易叹其“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大约是太过惊艳,尽管该曲的创作由来另有他说,但百姓更乐于认为它是玄宗仙宫一游而得的天上曲。中秋圆月是中华民族于对于美好与团圆的象征;恢宏精彩的霓裳羽衣是盛世的繁华与歌舞升平;玄宗不求长生药,只求仙曲留人间,是为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于是“唐明皇游月宫”的故事出现在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中,融入百姓生活,从唐至今历经数代,演绎不绝。

图1元明皇游月宫图银盘

江苏金坛元代窖藏出土

元曲大家白朴的杂剧《唐明皇游月宫》,明代屠隆的戏曲《彩毫记》,还有明末凌濛初的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无一不将这故事描绘的细致入微,令人仿佛亲历其间。张岱在他的《陶庵梦忆》里写道观看刘晖吉家乐班子演出的经历,言其舞台之美“境界神奇,忘其为戏也”。

明代以来的戏曲剧本不但有文字,还附有版画,随着这样内容丰富的剧本流行,到了清康熙时期,瓷器上尤其盛行戏曲故事里的人物画,如《西厢记》、《水浒》、《三国演义》里的故事,这其中当然也少不了《唐明皇游月宫》。

图2明崇祯苏州刻本精选百家珠玑联唐明皇游月宫

竹溪主人重选、忘忧居士审定,明崇祯元年刊本《精选百家珠玑联》中“唐明皇游月宫”图(图2),与国博馆藏青花观音瓶(图3),以及日本回流的五彩观音尊”(图4)的构图均十分相近。这时期的画风受陈老莲画派的影响,线条老辣,人物面部均有不端正的感觉。(雍正时期,宣扬伦理的内容和渔樵耕读等主题增多,画风上逐渐显得规整;至乾隆时期,人物故事画的画面逐渐减少。)由此推断,这两件观音尊的图案粉本,也应为明末清初的版画,彼此关联又有变化呈现。

观音尊,又称“观音瓶”,它是创烧于清康熙时期的典型器形。有说其造型似观音体形而得名,也有说是形似观音手中所持的瓶式,无论哪一种解释,所代表的都是对吉祥美好的寄托。“有大观音尊、小观音尊两种,大者高二尺余,小者高数寸。口侈,项较短,肩宽博至胫,则以次渐杀(杀:捆紧、收束),及于底又稍加丰。……若康熙青花、五彩,亦称殊品。”

图3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清康熙青花唐明皇游月宫图观音瓶

图4《清康熙青花五彩唐明皇游月宫大观音尊》

年北京保利拍卖日本回流

图5大英博物馆藏明万历青花明皇游月宫图砚滴

伴驾玄宗身旁,成就霓裳羽衣曲之缘的道士叶法善后来也成为梨园十二音神之一。叶法善,字道元,号太素、罗浮真人,一生经历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五朝。出世度人,入世辅国,为唐王朝作出过实实在在的贡献,被玄宗奉为护国天师。也是在叶法善的建议下,玄宗将年号先天改为开元,即后世所熟知的“开元盛世”的开元年号由来。

秦汉求仙事已非,等间却遇月中妃。

如何不觅长生药,只记霓裳一曲归。

(宋·葛秋崖)

晚明清初的制瓷工匠将当时流行的小说、戏曲、版画、书法、绘画等元素与文人的审美情趣融合在一起,发展出有别于前代的艺术手法,使瓷器的画面内容呈现出兼具世俗趣味与文人气质的两个特质。这种特质,在清雍正和乾隆两朝继续发扬光大,生产出更多色彩丰富、形式多样的优秀瓷器作品。

参考资料:

1、《中国陶瓷史》,中国硅酸盐学会,文物出版社。

2、《饮流斋说瓷译注》,叶喆民,紫禁城出版社。

3、《十七世纪青花瓷器上的世俗情趣与文人气质》,胡朝辉。

4、《苕溪渔隐丛话》卷二十四,南宋,胡仔。

5、《陶庵梦忆》卷五,明末,张岱。

6、《初刻拍案惊奇》卷七,明末,凌濛初。

7、《彩毫记》第十五出,明,屠隆。

后记:

写这篇小文是因友人收入国博馆藏同款“康熙青花唐明皇游月宫观音瓶”,嘱我介绍一下资料,查询考证后见可述诸笔端的内容颇丰,于是以文记之。

-end-

往期回顾

四时常啜,五季合宜。是岩茶,还是酽茶?甜≠甘“老丛”与“老枞”浓非厚,淡非薄。铁罗汉中可有罗汉?敝帚自珍,因深知山路难行,好茶难得。

*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