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阳阳聊聊广陵剑第二版

年04月18日投稿

一部悲情的山水游记——聊一聊梁羽生作品之《广陵剑》

《广陵剑》在35部梁作中是个非常特殊的存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对它的评价是两个极端:喜欢它的很喜欢(包括我在内),不喜欢它的则很不待见。这一点非常像姚雪垠先生的《李自成》。

这部作品篇幅算是相当长的,我买的海天版约70余万字,据说当年的连载版则上百万字,仅次于狂侠和鸣镝两部超长篇,超过了游剑、牧野、风云这几部长篇了(剑网和幻剑,弹指与绝塞都各自成册而不算),应该说人物丰富,内容详实。但在不少群友心目中的排名却不高,基本上在中游徘徊,处于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悲剧结尾,把男主人公写死,并且最后的剧情设计似乎也有些突兀,让大家难以接受。

二,过多的谈诗论词,山水之描写无处不在,像是一份旅游指南,让不少读者大呼受不了。

三,作为萍踪的续作,在情节上与萍踪系列的其他作品有矛盾之处而不能自圆其说。

但对我来说,这些所谓的缺点都不是个事。一句话,我喜欢这部作品。在我心里,它可以排进梁作前十甚至更高。为什么呢?下面我来具体分析一下。

第一,这部小说并不只是悲剧收尾。通读全文,其实有一股苍凉死亡之气息贯穿前后,始终挥之不去。估计死去的正道之士在梁作中数量之多无出其右。大致可分为四类:

1,暮年老死型。如张丹枫、黑白摩诃。真让人感慨岁月无情,油尽灯枯是必然结果。

2,英年捐躯型。陈石星、云浩、黄叶道人、陶一樵。

3,迫害致死型。陈琴仙、段王爷、邱迟、云夫人、韩遂。

4,身在心死型。典型个例霍天都。躲进天山练剑法,成了真正化外之民。

如此众多的人物之死,让人悲愤之余而又唏嘘不已。所以说悲剧是此部作品的基调,如果认清楚这点,结尾的悲剧就显得自然而容易接受了。

第二,至于诗词山水之说,我也同意有些偏多的说法,有破坏作品整体结构之嫌。

但我觉得算不上是败笔。因为全文的基调是压抑悲愤的,而山水之优美、诗词之意韵的各种展现,可以调剂一下气氛,让大家舒缓一下相对沉重的情绪。同时通过大好河山与残酷现实的对比,点名“山水虽美,桃源难觅”的江湖状况,进一步突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奈和宿命之说。

其实我对此书中众多诗词山水描写是持欣赏态度的,毕竟美好的东西是让人身心愉悦。我这人不太喜欢旅游,但却喜欢看风景。记得年左右去过云南旅游,游玩了昆明石林,惊诧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真是大开眼界,感叹不已。而大理的苍山洱海、桂林阳朔山水,也是秀美异常,留下了诸多美好的印象。也许本人带有点文青气质,看到作品中这些风花雪月,如梦似幻般的描述,忍不住低眉轻吟,有一种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觉。

第三,《广陵剑》在情节上与萍踪系列其它作品有矛盾之处不可否认。

但如果考虑到梁老当时的创作年代(据说是文革的中晚期,创作环境很局促),以及随着后面创作的铺开,构思的不断拓展,梁老的情感投入不断加大,于是赋予了这部作品更多的独立性。

所以说,如果我们把它作为一部独立意义的小说去阅读,可能这些矛盾就不太重要了。

第四,《广陵剑》中吸引我的,还有就是人物情感中的“让情”。

我觉得这一点上,比起古龙小说,尤其是李寻欢的让情强多了。因为梁书里的让情,一直贯彻着这样的理念:爱是付出而不是索取。真正爱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让对方感到幸福。

陈石星因误解而让情,到了解真相而得到真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理念。最终陈石星身死,而云瑚因怀骨肉而选择勇敢地活下去,并不是悲痛欲绝,追随丈夫而去,我为其理智点赞。

有群友说道:这本书唯一让我多想的就是,陈云固然是海誓山盟的真爱,但陈石星最后的做法,是不是在没有和云瑚商量的情况下给她添加了压力,甚至是枷锁呢?但我又想,这样的做法也可以说是对另一半的负责,不想让她随自己而去,因为那样确实是错误的。

看来大家都还是比较理智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祝福陈云二人的后代吧。

读罢这部小说,再结合梁公的其它作品,有群友感慨到:悲剧真是一种美感,这也是梁羽生的一大特色。但他早期作品都以悲剧见长,为何到了中晚期却没有呢?大多数却以喜剧大团圆结束,给人的感觉反而不行了。

对此,我是这样理解的:随着年龄的增大并慢慢变老,人情世故看得多了,越发感到幸福得之不易,梁老也不例外。所以他后期作品多以大团圆完美结局,也是这种心情的一种表达方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第五,此书明明白白地见证了一代名侠的谢幕,从而对这位名侠的一生作出了一个明确而完整的诠释。可以说,这是此书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其最大看点之一!

对,这位名侠就是梁书第一侠客——张丹枫!张丹枫作为梁作中超然的存在,他之前的经历之险,之奇,之丰富已令人叹为观止,自然,他的最终结局也令人非常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