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我的恩师梁书(文/李小波)
梁书与刘海粟在交谈
梁书简介:梁书(.9—.8),字凯世,号惕生。中国近现代著名画家,江西书画十老之一,江西万安人。早年就读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师从刘海粟、黄宾虹、潘天寿等名师,年毕业后以优异成绩留校,后又被聘为南京中央大学国画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西分会顾问。精于山水花鸟,笔势雄健凝重,气韵生动蕴藉,博采众长,自成一格。
我的恩师---中国国画大师、画坛前辈梁书先生于年去世,至今离开我们已有二十个年头。在痛别恩师梁老的那段时间里,一直很怕看到电视、电影中特别动情的镜头,它总不经然间勾起我对恩师梁书先生酸楚的怀念,想起他对我的殷殷教诲。
国画大师梁书
初识梁老时,他已是89岁的高龄老人,那年我19岁,两人相差整整70岁。怀着对他的敬意,我多次造访他,欣赏他染彩挥毫,聆听他畅谈人生。
在亦师徒亦爷孙的双重身份里,我得到他很多的关爱。每次我去探望他,他都专注地为我改画、范画,希望我技艺精进如竹竿节节攀高。发现我的习作表达不佳时,他会毫不留情地斥责我,接着就是改画、赠画临摹。梁书老人很肯定我的书法功底,常勉励我耕砚精进,还拿出艺术大师刘海粟、花鸟画大师陆抑非刚劲有力风骨迥然的书法墨宝与我欣赏讲解,叮嘱我仔细揣摩,认真领会。在他万安的寓所,他总说我太过用功,以至形削体弱,叮嘱我补充营养,并常亲自柱着拐杖上街买些有营养的菜要他儿媳妇煮给我吃。二十多年来,梁老柱着拐杖上街买菜的蹒跚身影和细心指点我画作的情景不时在我脑海中闪现,泪水就会不经然间湿了双眼!
记得最后那次,我又带着一批画稿前往梁老寓所求教,那时,我的绘画自修正处于彷徨迂回的状态中。医院的一间病房里,我见到了梁老,当时他睡着了,不时地发出呼噜声。我轻轻端了一个凳子坐在一旁,默默注视着我尊敬的恩师。他的皮肤已因肾功能衰竭而久肿不消了,因皮肤干燥时有瘙痒,他不时在睡梦中用手猛抓痒的样子,让我真切感受到了他的痛苦。端坐一旁的我很难过,愈发不敢惊醒他。
一会儿后,他在朦胧之中望见了我,轻轻问:“是不是小波?”听了我的肯定回答后,他便竭力地睁开眼,想坐起来与我聊天。我不让他动,他便问我:“为什么很久不来了?”我惭愧不敢抬头对视他慈爱的眼神,也不愿意告诉他是因为画艺不得长进,不敢见他。他说,他很想念我,曾托人带了上等毛笔给我用,是否收到,使我感动不已。话题很快转入我们共同爱好的国画艺术,他问我是否带了画稿给他看,我告之暂放寓所,医院给他点评。
梁书写给作者李小波的书信
当我把画稿拿到病房时,梁老已端坐在床上。我展开自己迫切需要恩师指点的一叠厚厚的画稿。出乎我的意料,他精神骤然兴奋起来,大声说:“有进步,大进步,气魄大,格调高。”我深知,若是像往日,在家中,他早已上颜色为我做具体修改工作。医院没有这条件,我已经不敢奢望要一个生命垂危的老人为我再做什么。以前教诲已让我受用终生,这次又得到梁老的肯定和鼓励,使我倍受感动和鼓舞。梁老对我带来的画作一一点评后,还感觉意犹未尽,执意要我为他取出鞋子穿上,回寓所为我改画题字。
从医院到梁老寓所虽然路程不算很远,可看到病重的梁老,我是真的于心不忍,因而迟迟不动。他竟生气了,我只好依着他,搀扶着他回到寓所画案前。他像往常一样戴上老花眼镜,拿起毛笔,以惯有的刚劲洒脱的笔意一张张改去,加上红金鱼、墨小鸡……,他感觉画得好的作品即补上两人合作的题款。画面因梁老的添墨在不断增色生辉,近两个小时,梁老强打精神为我讲解改画,似乎忘却了病痛,一直沉浸在艺术的祥光中。
梁书赠送给作者李小波的作品
我多么希望时间能永远停留在这美好的时刻。这痴念转瞬被拉回现实,医院了,他显然已体力不支,过一铁门槛时,脚已无力,我蹲下身子伸手帮他跨过。他说:“真老了,见鬼没力气了。”我含着泪对他说:“梁老,谢谢您,我难报您的恩情。”梁老虽走得吃力,听了我这句话后,和蔼慈祥而又严肃地说:“你是我的学生,我应该给你改画,这些画还不错,可拿去参加美展。要好好保存。这不容易,不简单……。”这“不容易、不简单”几个字既在鞭策我,也是一个世纪老人历经人生风雨的真实写照。
恩师梁老曾深情地与我谈起过他的学艺历程。上世纪30年代,恩师来到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从刘海粟、黄宾虹、潘天寿等一些在国画界享有盛名的名师。在他们的悉心指导下,梁老开始系统研习国画理论和创作。在一次国画创作观摩评比中,梁老的一幅山水画,以其笔力雄健、色彩深重、气派不凡获得了对中国画有很深造诣的张大千先生的好评,并提出要见见这位青年人。当潘天寿把梁书引到他的画室时,张大千马上对眼前这个穿着朴实,似乎还有些腼腆的小伙子产生了兴趣,连声赞道:“好,好极了!”当即便收梁老为其入室弟子。在张大千的栽培下,恩师的画艺与日见长。年,恩师从上海美专中国画系毕业,在张大千的力荐下,校长刘海粟批准了梁老留任国画系助教。
梁书作品《兴建中的水库大坝》
正欲展翅飞翔时,却因时局动荡,他只得带着一身精湛画技,颠沛流离于抗日战争中。在战地服务团工作时,因被彼此的才华吸引,他与如花似玉通晓琴棋书画的名门才女陈纬华相知相爱。年9月,经郭沫若提议,恩师与陈纬华在武汉结婚,婚礼是简朴的,却充满了革命的气息。
新婚的喜悦,渐渐被战争的烟尘所弥漫,时局的动荡使恩师与陈纬华一度靠卖画为生。年,恩师带着妻儿回到故乡——江西省万安县罗塘乡农村。年12月,师母陈纬华因病去世,这对梁老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他一病不起长达一年。
师母陈纬华去世后,恩师一直单身,终身以艺术为伴。新中国成立后,时任中央美院院长的徐悲鸿多次来信来电敦促梁书赴京任教,省内外多家美院诚恳地请他出山,但都被他一一回绝。
李小波作品《红梅情》
恩师梁书一生淡泊明志,以画为生,画中取乐。正如他在一幅《竹》中题诗所写:老节新枝梗,清淡享天年。绎思挥彩笔,寄情山水间。
如今,恩师已驾鹤西去,他为我修改题字的国画已装裱在我的听水轩工作室里。每当走进听水轩工作室,就能从我的恩师梁书留下的笔墨色彩中感受到他的一种顽强的生命意志和不屈的人格力量,并时时激励我在绘画道路上勇往直前。
作者简介:李小波,生于年,号“竹翁后人”,江西井冈山市人。在著名书法家尹承志的引荐下,拜刘海栗的得意门生、国画大师梁书学习国画,走上艺术之路。他擅长墨竹,深得梁书真传。作品多次入展、获奖、发表,并被各级各类展馆场所收藏。
李小波现场作画
井冈艺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