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沈散记2东沈人杰地灵

题记:德清县莫干山镇东沈村,是浙江省第六批(年度)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我将有关东沈村的所见所闻,分篇整理成文字。谬误之处,诚请批评指正。

沈约故里东沈村,古时候最初叫桃源村(小桃源);群山环峙、似屏如障,大溪(现名盘溪)逶迤穿村而过,夹岸桃花数里,盛开时节落英缤纷,景色迷人、宛若仙境。有关东沈村及余英溪上流,在地方志中有诸多的记载。

宋朝《嘉泰吴兴志?卷五》中载:“余英溪,在县(武康县)西十三里。见《统计》《旧编》云:十七里,即前溪上流,沈约宗族所居之旁也。”

明朝官修的地理总志《大明一统志?卷之四十》中载:“余英岭,在武康县西一十五里,岑岭之西,世传梁沈氏族居於此。”

在明朝嘉靖《武康县志?卷第三》、清朝康熙十一年刻本《武康县志?卷三》、清朝乾隆《武康县志?卷第三》、清朝道光《武康县志?卷二》中,均有同样的载述:“余英岭,县西十五里,世传梁沈氏族居之地,后有五峰耸峻如屏,俗呼为夷(彝)羊岭。”

清朝道光《武康县志?卷三》中载:“余英溪,在县西十三里即前溪上流。《山墟名》云:每春夹岸花开,落英满地,通夏不歇,故名。沈约之后多居溪旁。”该志《卷二十一》中还有两条具体载述:一条是“桃源洞(一曰桃花岩),在县西四十里东沈村‘织簾先生’故里也。前临大溪,溪北峭岩壁立,岩巅刻‘為善最樂’四字,笔力极古。方春时,洞口桃花数里,落英缤纷,顺流而下至前溪尚有余者。”另一条是“沈约宅,在余英溪即前溪上流。”

从上述地方志的记载中可知:余英岭(在莫干山镇北湖村)以西的余英溪上流,在南朝梁是沈约宗族所居之地;东沈村是沈约和“织簾先生”沈麟士的故里。

沈约既是南朝梁的开国功臣、位极人臣,又是齐梁时期的文坛领袖,“不仅被时人称为‘一代文宗’,而且也成为沈氏家族从武力强宗向文化士族转变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中华文学通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张炯等主编,华艺出版社,年9月第一版)。沈约在史学与文学领域,均有彪炳千古的成就。

史学上,沈约编撰的《宋书》一百卷,是我国古代“二十四史”之一。这部《宋书》(全八册,中华书局出版发行,年10月第一版)的篇幅,有万字之巨;而让人惊叹的是:他曾为晋宋齐梁四朝修史,撰写《晋书》一百二十卷、《齐纪》二十卷、《梁武纪》(即《高祖纪》)十四卷等史书,可惜都已亡佚。

文学上,沈约的成就更突出。在《梁书》和《南史》的本传中,均记载他有“文集一百卷”;在《旧唐书?经籍志》与《新唐书?艺文志》中,也都作“一百卷”。可是到了宋朝,因唐末文献屡遭兵燹而损失惨重,在《宋史?艺文志》中,只存“沈约集九卷又诗一卷”,大部分作品已散失。新近出版的《沈约集》(德清县图书馆编,浙江古籍出版社,年4月第1版),就是在十卷的基础上,补编了10余首(篇)诗文。沈约的文集现有诗歌余首、辞赋11篇和其它文章篇。

沈约创作的诗歌,在齐梁时期受高度好评,他与任昉享有“沈诗任笔”之誉(《南史?任昉传》)。才华横溢的南朝梁第四位皇帝萧绎曾评价:“诗多而能者沈约,少而能者谢朓、何逊。”(《梁书?何逊传》)。除了诗歌创作,沈约更重要的建树是诗歌理论研究,撰成《四声谱》,提出了以“四声八病”说为核心的声律主张,为格律诗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影响深远。

沈约不仅诗歌著名,而且文章写得非常出色。尽管在现存的11篇辞赋中,只有收录在《梁书·沈约传》中的《郊居赋》是全文,其余都是残篇,但他现存的辞赋及其它文章,与诗歌一样,题材广泛、多体兼备,感情真挚、婉转动人,辞采华美、善于用典,追求韵律、讲究对仗,精雕细琢、手法高超,不愧为是“一代辞宗”(《南史?任昉传》)。

古人云:人有俊杰,是因为地有灵秀之气。东沈村这方水土,群峰起伏、层峦叠嶂,水源丰沛、草木茂盛,是一个刚柔相济、钟灵毓秀的好地方。在遥感影像地图中,形似展翅的蝴蝶。在历次村级撤并过程中,东沈村一直保持不变,总面积有14平方公里,全村现有户籍人口余人,在德清县属于地广人稀的行政村。

遥感影像地图

东沈村位于德清县的西南边缘,地处德清、余杭、安吉三县区交界的山区。东沈村的南边,毗连杭州市余杭区黄湖镇高村,有德清县境第二高峰黄回山(又名王位山,海拔米),山势陡峭,是户外运动爱好者登山探胜的目的地;北面邻接安吉县昌硕街道石鹰村,有享誉“世外桃源”的宿九坞,景色清幽,是休闲度假旅游者的好去处。

置身东沈村,放眼山坡上,苍翠连绵、竹木葱茏。全村拥有山林多亩,其中毛竹林余亩,历来盛产竹木、茶叶。走近沟壑间,泉水叮咚响、涧水潺潺流。有宿九坞溪、阮公溪、西步坞山塘、龙里山塘、肥皂坞山塘等充沛的地表水资源;上郎溪、百家坞溪等源头活水汇聚而成的盘溪,自西向东贯穿全村,从古至今长流不断,滋养着这片清丽的土地,并成为德清县母亲河英溪的主要源头之一。

有道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从古代到上世纪60年代,东沈出产的大宗毛竹,是在盘溪中筑堰放簰而外运的。世世代代的东沈男儿,既能身负重荷、翻山越岭地劳作,又要撑着竹排过激流、闯险滩,风雨无阻、奋勇向前。磨炼了东沈人不畏艰险、坚毅果敢,不达目标誓不休的意志品质。如今的东沈人,将它视作这片土地上世代传承的精神财富。由东沈村申报的“放簰习俗”,年被列入“德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受到保护,并适时组织操练。

昔日山岭阻隔的东沈村,而今交通条件得到不断改善;过山有隧道、跨溪有大桥,出行十分便捷。乡村公路四通八达,赴余杭区或去安吉县,还分别有X县道钱百线、X县道黄河线。驱车往东出村约五分钟,便驶入S省道临莫线,沿省道向北去莫干山风景名胜区,或朝东到德清县城,都在半小时以内车程。驱车往东出村约一刻钟,即可驶上S43杭州绕城高速西复线。

吴克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