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是由南朝的刘勰所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此书极为复杂,它既是诗文评著作,又是一本子书,说得上是文艺学、美学著作,也能被称作文章学著作,更是一部“子书+诗文评”著作。
关于刘勰本人,从《梁书·刘勰传》中可知一二,“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祖灵真,宋司空秀之弟也。父尚,越骑校尉。勰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沙?僧祐,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通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今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从此文所载刘勰负此书干求于沈约车前而“约时贵盛”等推考,以及书中《时序》篇“皇齐驭宝”诸语,可知《文心雕龙》的成书时间当在南齐和帝时。
关于此书的书名,刘勰在《序志篇》中写道,“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雕龙”则典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他受孔子言论的影响,认为“君子处世,树德立言”,并以此为创作动机。他批判当时文坛上的“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等浮华飘渺风气,同时他又有感于“近代之论文者多”,找到了当时文学理论写作和研究的两个通病:缺乏整体性关照:“各照隅隙,鲜观衢路”,以及缺乏对文字根源的寻求:“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故“弥纶群言”,搦笔和墨,撰著此书。
《文心雕龙》的体系体有机地现在全书50篇目中,上下篇目各25篇,共3万7千字,按照文体分,上篇包括:文之枢纽即本质论第1-5篇,论文叙笔即文体论第6-25篇;下篇包括:剖析情采即创造论第26-44篇,批评论第45-49篇,加上最后一篇总序。
具体来说,本质论是全书的“文之枢纽”,包含上编的《原道》至《辨骚》五篇,明确提出文学批评的根本原则。文体论含上编的《明诗》至《书记》二十篇。其中前十篇是论有韵之文,后十篇是叙无韵之笔。讨论的文体约三十五种,就其源流演变及其不同特征等分别进行了论述。创作论含下编的《神思》至《总术》十九篇,剖情析采,论述了文学创作的基本方法。批评鉴赏论含下编的《时序》至《程器》五篇,论述批评鉴赏的方法和态度,品评历代作家的才能与贡献等。最后一篇《序志》叙述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态度和原则。(如下图所示,图片来自bilibili)。
他在根本上探索道,在师法上效仿圣人,在体制上宗法于经书,在文采上斟酌取舍于谶纬之学,在变化上参考变通于《离骚》。最后又按照理论系统来排列,篇目吻合于《周易》的“大衍”之数。本书的思维方式,则是按照刘勰在《序志篇》说所的那样,“及其品列成文,有同乎旧谈者,非雷同也,势自不可异也;有异乎前论者,非苟异也,理自不可同也。同之与异,不屑古今,擘肌分理,唯务折衷。”
后世对刘勰本人以及《文心雕龙》一书的细品、高评更是数不胜数。
古有北宋?庭坚评:“所论虽未极高,及谈古人大中其病,不可不知。”,清代的章学诚在《文史遁义·诗话》言:“《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之于论文,皆专?名家,勒为成书之祖也。《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盖《文心》笼罩群言,而《诗品》深从六艺溯流别也。论诗论文,而知溯流别,则可以探源经籍,而进窥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矣。此意非后世诗话家流所能喻也。”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在《诗论题记》里说道:“篇章既富、评骘遂生,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
《文心雕龙》继承并发展了前人的进步文艺思想,把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所提出的一些文章品评概念,在后世的传统文学批评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文心雕龙》的研究引起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