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同书/LIANGTONGSHU
梁同书(-),钱塘(令浙江杭州)人,清代书法家。字元颖,号山舟,晚号不翁、石翁,九十以后号新吾长翁。他与安徽亳州(今亳州市谯城区)梁巘、会稽(浙江绍兴)梁国治并称“三梁”,大学士梁诗正之子。
梁同书天生颖异过人,端厚稳重。继承家学,12岁即能作擘窠大字,有人求梁诗正书法,有时就是梁同书代笔。梁同书擅长行楷,最初学习颜柳笔法,中年则用米芾之法,晚年入变化自然之境,负盛名六十年而不衰。
晚年犹能写蝇头小楷,其书大字结体紧严,小楷秀逸,尤为精到。与刘墉、翁方纲、王文治并称“清四大家”。年九十余,尚为人书碑文墓志,终日无倦容,并无苍老之气。卒之前数日,自书讣,苍劲如昔。
他喜用长锋软毫,蘸墨饱满,运笔快速,并认为锋长则灵,软毫则遒,墨饱则腴,笔快则意出。梁同书书风娴熟,字体俊迈洒脱,不假修饰而自有一种娟秀之态。他所书碑版遍及寰宇,求书者接踵而至,连日本、朝鲜等邻国,都很重视其墨迹。
梁同书《孙安人诔》
26×25.4厘米
嘉庆十年(年)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藏
小编注——诔:哀悼亡者的文章
此件行书作品,其书不拘苏、米形迹,而得其神韵,貌丰骨劲,味厚神藏。其章法平稳,行距疏朗,用笔平和自然,都是承继赵孟頫、董其昌遗风的结果。此卷中字字提按顿挫交待清晰,技法精湛娴熟,看似寻常,无新奇惊人之处,然欲达此境并非易事。
梁同书主张不拘泥于前人的成法,强调在创作中自出胸臆。其《频罗庵论书》云:帖教人看,不叫人摹。今人只是刻舟求剑,将古人的书一一摹画,如小儿写仿本,就便形似,岂复有我。梁书以行草见长,结字端严稳妥,用笔娴静流畅、平和自然、从容洒脱,那种温文而雅的书卷气息常常扑面而来。
梁同书生前淡泊名利,性情耿介不合于流俗。其曾做《家居赋答友二首》诗以明志:
其一
卅年蒲柳早衰芜,壮不如人况老乎。
苦笋硬差良有愿,葫芦依相已维摹。
休言报国文章在,只合投闲草木俱。
物不答失天地大,始终渐负是顽躯。
其二
北望君门首重回,一门三世荷栽培。
臣心不似菤葹草,天意须怜臃肿材。
絮已沾泥飞不起,豆和灰冷爆难开。
他生愿作衔环雀,再上觚棱高处来。
梁同书笃信佛教,经常用小楷书抄写佛经。佛教中称木瓜为“频罗”,因他家院子里有一株,所以号“频罗庵主”。又因嘉庆十六年()冬天,他病重险亡,痊愈后于是自号“新吾长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