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瘕风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一、回顾导入1.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草船借箭。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回顾一下,谁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生答: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经过是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意思对即可。2.很好。昨天我们品读了故事中三个人物的形象特点,回顾一下:周瑜(妒才忌能、用心险恶),鲁肃(信守承诺、忠厚老实),曹操(多疑、谨慎)。3.好,那么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来说,故事中的四个人物,谁的谋略和智慧排第一?(诸葛亮)我们今天就来了解诸葛亮。二、读起因部分,品析诸葛亮1.首先请同学们默读故事的起因部分,品析诸葛亮智慧和谋略。2.谁来说说,起因部分,怎么体现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预设:想好三天后的大雾,神机妙算很机智;看出周瑜阴谋,很聪明……)3.同学们再观察这一段,当时的情况下,周瑜很高兴,诸葛亮也是很自信,胸有成竹了,这样的情景,他们的对话,连一个提示语都没有呀?全是xx说?4.我们昨天说了,周瑜能成为孙权手下的都督,是个庸才吗?不是,也是个高手啊。高手对弈,总是不动声色的,周瑜不能表现出他妒忌,诸葛亮也不会让周看出他的计策,所以没有提示语,更符合当时的情景)5..我们去掉提示语,读一读。(师生合作+同桌分角色对话)5.这里面提到了“军令状”了解吗?(军令状有极大风险,为什么还要立?)6.哦,草船借箭的计划已经在他脑子里了吧?他的计划都有哪些关键点呢?这又体现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了。三、默读经过部分,品析诸葛亮。1.经过部分,都哪段讲诸葛亮了?(4.6.7.8)(4自然段想象一下,当时的诸葛亮怀着怎样的心情和鲁肃说的。什么语气,什么表情?读)(7.8自然段读“鲁肃吃惊”“诸葛亮笑着”“曹操下令”。品析、读)2.我们每个同学对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都有自己的独特体会和理解。细细品味,课文每一句话都在传神地写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3.那么回过头梳理一下,诸葛亮立下军令状的时候,为了完成这个草船借箭的计划,他都想到了哪些关键点呀?(天气、草船、鲁肃为人、不会告诉周瑜、曹操谨慎多疑,见到大雾和呐喊声,肯定不敢轻易出兵……)4.是啊,我们再想想,从诸葛亮知道周瑜的心思,到立下军令状,大概多久?(几秒钟、两分钟)5.难怪,鲁肃告诉了周瑜借箭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叹气,读)四、拓展原著1.除了周瑜,还要一个人,从头到尾都参与了的诸葛亮的计策。他是谁?(鲁肃)2.想不想知道他对诸葛亮怎么评价?谁猜猜看?(生猜想)3.我们来看看原著中怎么写的。(读、理解、敬佩)4.诸葛亮厉不厉害?通天文、是地理、知奇门、晓阴阳、看阵图、明兵势......是个全才、奇才啊!5.那同学们,我们也要学习广博的文化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像诸葛亮一样,做一个全才,有朝一日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教学反思讲课之前,我参考了很多份教学设计。一开始我想更多的参照王崧舟老师的讲法,但是第一课时尝试了一下,发现自己的知识底蕴实在不够,撑不住场面。我只能对表面的知识进行讲解,更深入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等,我也需要边学边讲,还不能游刃有余的传授学生。尽管我对于本课的教学目标很清晰,但怎么讲、怎么达到目标,还需要细细琢磨。学生能否在读中体悟、悟后再读,我还把握不好。王崧舟老师没有固定分析起因、经过部分,他是全篇的引导,学生也在全文中品析。但参考了很多其他老师的设计,我想给定范围,更适合我和学生。于是我设计二、三部分,规定默读起因、经过去品析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学生也能够“指哪打哪”,更有目标。最后的拓展,我认为比较好,同学们的感受也不错。这是王崧舟老师设计中给我的灵感,准确说是给了我先生灵感,我把灵感具体化了。王老师结尾让孩子们自己去读一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我先生看后觉得应该把四十六回中鲁肃的反应直接体现出来。刚好原著中这一部分相当精彩,非常适合在课堂上拓展,也成就了我这节课的结尾,效果很好。总结来说,品析诸葛亮的性格时中规中矩,在我的意料之中,也没什么格外精彩之处。但对于孩子,他们更扎实的了解了怎么品析人物特点,尤其在读中体会、找关键词句体会这种方法,他们得到了深入锻炼。后面的拓展也水到渠成的进行了下来,还是很不错哒~~~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