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龙游刘勰与文心雕龙

他,命运坎坷,幼年丧父,终生未婚,孑然一身;他,寄身寺庙,博览群书,精研学问,著书立说;他,忍辱负重,拦车卖书,使文章闻达于世,刊行天下;他,为官清正,两袖清风,勤政为民,政绩斐然;他以一部《文心雕龙》扬名立万,名垂千古;他就是曾任太末(龙游)令的刘勰。

刘勰(公元约年-年),京口(现江苏省镇江)人,祖籍山东莒县人,出生官宦之家,父亲刘尚,曾担任过四品武官越骑校尉,幼年时期,家境不错,生活优渥,可是好景不长,七岁那年,父亲刘尚在保护京城的战事中不幸身亡,从此家道中落,生活困顿。艰苦的生活环境更加激发刘勰笃志好学,晨昏不懈,“穷则独善以垂文”。二十岁时,与他相依为命的母亲也撒手人寰,守孝期满后,刘勰外出游学。

与僧佑的相遇,相识,相知,彻底改变了刘勰人生轨迹。刘勰游学至建康(今江苏南京),在定林寺与著名的高僧僧佑不期而遇,通过交谈,刘勰对僧佑渊博的学识所折服,僧佑对刘勰孜孜不倦的好学精神所感动,于是僧佑邀请刘勰在定林寺居住下来,协助他整理佛典、编制目录、抄录群籍、撰写碑铭。据《梁书·刘勰传》记载:“依沙门僧佑,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通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今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

刘勰在定林寺居住十多年时间里,阅读了大量的佛家典籍及儒家名著,在佛教,儒家文化的浸漫下,文学功底日渐深厚,为后来的创作积累素材,储备知识,厚积薄发,在青灯黄卷前上下求索,在晨钟暮鼓中奋笔疾书,完成了《文心雕龙》初稿。因为南朝是看重门第阀阅的时代,刘勰出身寒门,籍籍无名,纵有旷世惊人之作,难以得到时人的肯定和承认。

据《梁书·刘勰传》载:“勰自负其文,欲取定于沈约,约时贵盛,无由自达,乃负其书,侯约出,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之。”由此可见,刘勰对自己所著的《文心雕龙》充满自信,期望呕心沥血的著作能得到一代文宗沈约的首肯,当时沈约与梁武帝交好,官居尚书令,权倾朝野,无人引见,要见到沈约谈何容易!但是刘勰并沒有气馁,他就每天背着书稿,蹲守在沈府门口,因沈约官居一品,坐的是八抬大轿,前面有随从鸣锣开道,刘勰根本无法靠近。有一次,沈约退朝后回家,刘勰跪在沈约返家的必经之路上,头顶烈日,捧着书稿,等候沈约,当沈约的随从厉声喝退刘勰时,沈约看到跪在地上,手捧书稿的刘勰,认为刘勰不畏艰险,精神可嘉,于是叫人把刘勰书稿拿下来。沈约回到家后,仔细阅读《文心雕龙》文稿后,认为该文提出许多精辟修辞理论,既有理性的阐释,又有大量论证,“体大思精,深得文理。”沈约对《文心雕龙》评价极高,推崇备至,放在书桌上随时翻阅。由于沈约的推荐,《文心雕龙》才得以广泛传播。

沈约出于对刘勰才华的赏识,举荐刘勰进入仕途,据《梁书·文学传》载:“天监(公元-年)初,起家奉朝请,中军临川王宏引兼记室。迁车骑仓曹参军。出为太末令,政有清绩。除仁威南康王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迁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从刘勰以上任职来看,从卑微的奉朝请做起,历经多次升迁,最后官至步兵校尉,除太末令、步兵校尉外,大多从事文字密切相关的工作,这与刘勰的饱学和文名有关。可喜的是刘勰不忘“达则奉时以骋绩”的初心,在太末令的任內,殚精竭虑,一心为民,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同时根据沈约的建议,刘勰完成了对《文心雕龙》修改和校订,最后定稿为10卷50篇,使《文心雕龙》更臻完善,光彩夺目,为后世文章写作确立千古不易的法则。

寒门出才子,妙手著文章,刘勰写下的不朽名著《文心雕龙》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后人认为刘勰担任多种官职,浮沉宦海,不以官显,却以文彰,因为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让他成为一位载入史册的伟大文学思想家、理论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0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