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北朝对南朝的战争中,大多都处于明显优势:东晋灭亡前随着刘裕的北伐一度控制包括长安、洛阳在内的关中和河南地区,关中很快丢失,而河南则在刘宋时代被北魏占领。
北魏王朝利用南朝刘宋末年的混乱局面控制了山东、淮北地区,随后进一步利用萧齐末年的乱局深入淮河流域,占领最重要的城市寿阳(由于不同王朝避讳不同,北魏等时代叫寿春,本文统一作寿阳)达三十年,控制区一度推进到合肥一线。侯景之乱后,分裂的北朝进一步南下,东边的东魏-北齐王朝把国境线推进到长江一线,西边的西魏-北周王朝更是占据了长江中上游地区,所以北方统一后隋文帝最终南下灭陈时堪称泰山压顶。
整个南北朝时期,对北朝战绩最好的当属梁武帝萧衍统治的前中期:继位初期的钟离之战中,梁军取得了当时对北方会战的最大胜利;统治中期,梁军先是收复寿阳、涡阳等淮河流域的战略要地,随后更是从位于今日安徽淮北的铚城出发,沿途攻占了荥阳、虎牢等战略要地,最终攻占北魏首都洛阳。这是南朝唯一一次破天荒攻占了北朝首都洛阳,而领导了这些战事的便是名将陈庆之。
影视剧中以梁武帝萧衍为原型的皇帝。来源/电视剧《琅琊榜》截图
然而,对于陈庆之入洛之战,南朝史书和北朝史书的记载截然不同。在《梁书》《南史》中,陈庆之堪称超人,以人先后击破挡在前面的数十万大军,而且打的都是攻城战,除了荥阳之战损兵五百之外几乎没有什么伤亡。而在《魏书》《北史》中,陈庆之基本没什么戏份,他护送的北魏亲王元颢倒是有所记录,“颢以数千之众,转战辄克”,然后进入洛阳。
为何南北朝史料的分歧如此巨大?陈庆之北伐占领洛阳一战,含金量到底有多少?
天子亲信起家的名将陈庆之
北魏迁都洛阳之后,其经略重心放到了南方淮河一线对南朝的国境上,并利用齐梁换代的机会攻占了以寿阳城为核心的淮南地区。能够缓冲来自南边进攻的淮南地区对迁都河南后的北魏至关重要,但对以今天南京为首都的南朝来说,“守江必守淮”,这里也是志在必得。整个梁武帝前中期时代,双方在淮南地区展开了一系列拉锯战,梁武帝费尽心力仍然没能收复寿阳。
寿县古城。摄影/智勇,来源/图虫创意
随着北魏军事中心的南迁,原先在北方边境戍边、防备柔然的军人地位一落千丈,不满情绪逐渐积郁,终于酿成轰轰烈烈的六镇大起义,使得北魏国内一片混乱。北魏朝廷中枢也陷入了胡太后和孝明帝元诩的政治斗争中。利用这个机会,梁武帝萧衍又一次出手,开始了彻底收复淮南地区的作战。
陈庆之就是在这时崭露头角的。最早,作为寒族出身的低级士人,陈庆之只能给当时还是封疆大吏的梁武帝萧衍当书童。萧衍棋瘾很大,经常找人通宵达旦地下棋,身边的棋友们都陪不动他,只有陈庆之能和他连下一整夜,因此萧衍对他青睐有加。随着萧衍代齐、登基为梁武帝,陈庆之得以成为皇帝亲信。但在讲究门第和出身的年代,不是世家大族的陈庆之无法一步登天,本人甚至连挂帅的资格都没有。他最初更多的是作为皇帝亲信,在军中担任类似监军的角色。
公元年,在梁军收复寿阳的战役中,名义挂帅的是投降梁朝的北魏皇族元树,陈庆之的头衔是假节、总知军事。收复南齐末年丢失的寿阳,是梁武帝统治前期最大的心愿之一。梁军多次铩羽而归,还曾修筑浮山堰,试图水攻但仍以失败告终。到此时,距离丢失寿阳近三十年,梁武帝终于如愿以偿。有趣的是,在《梁书》的元树传记中,对此战只字未提,而在陈庆之的传记中,却可以看到战役的全程记载。考虑到陈庆之的头衔,此次作战当为陈庆之本人直接指挥,并负责具体军事行动,而元树因北魏皇族的身份得以挂名梁军统帅来填补陈庆之寒门出身威望太低的问题。
随后的涡阳之战更凸显了陈庆之的军事能力之强和政治地位之低。此战中,梁军主要将领是曹仲宗和韦放,分别是梁初大破北魏的名将韦睿和曹景宗的族人。陈庆之本部只有两百骑兵,配属于曹仲宗手下。在双方相遇之初,陈庆之就带本部奇袭大破魏军先锋,随后双方大军对峙大半年,陈庆之并未直接干预具体的战事指挥,但陈庆之是皇帝心腹的身份在军中无人不知。
等梁魏两军精疲力竭时,有传闻北魏援军即将到达,梁军将领试图撤军。陈庆之站出来,杖节军门禁止撤退,并要求接过所有军队的指挥权,声称谁想撤退,他会凭借手里的皇帝密诏直接对不服从者军法从事。他的上司曹仲宗等人竟乖乖交出军权。史书称,他们被陈庆之计策打动,但毫无疑问,无人不晓的皇帝亲信身份才是陈庆之毫无阻碍接过军权的原因,他口中声称的皇帝密诏更是货真价实,如果曹仲宗等人不服从多半要被处分。
如果接下来的战役陈庆之失败了,他在史书中留下的形象也许会像那些乱指挥的监军文官或者宦官。但令人惊讶的是,双方打了大半年精疲力竭还不分胜负,陈庆之接手后发起夜袭,很快大破魏军,又一次取得胜利。到这时,陈庆之终于获得了朝野的广泛认可。有趣的是,梁武帝在此战之后表彰陈庆之的手诏开头就称赞他“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见当时的平民要在军界混出头有多难,也难怪陈庆之作为皇帝心腹,竟要到四十多岁才能崭露头角。
随后,陈庆之拥立北魏亲王元颢进入洛阳的行动,将成为他军事生涯的高光时刻。
节目中的陈庆之。来源/节目《故事中国》截图
入洛之战:政治为主,军事为辅
北魏权力中枢的斗争继续蔓延,最后两败俱伤。胡太后毒死儿子孝明帝元诩,随后被带兵入京的军阀尔朱荣所杀。尔朱荣拥立元子攸为新君。让人震惊的是,尔朱荣借口祭天,在黄河边的河阴对北魏朝臣进行不分良莠的大屠杀,死者包括丞相高阳王元雍、司空元钦、义阳王元略以下近两千名官员,包括孝庄帝元子攸的兄弟元劭在内,到场朝臣几乎无一幸免,洛阳朝廷为之一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河阴之变”。
河阴之变。来源/付遥《猎天下》
孝庄帝继位没有终结天下乱局,尔朱荣对北魏朝廷的摧毁性屠杀更让皇权的神圣性和合法性受到巨大削弱,北魏全国上下乱成一锅粥。北方边镇和关中各路变民继续发展势力,尔朱荣忙于到河北平定乱局,把河南、山东等地平乱的任务交给了铁杆盟友、北魏皇族远支元天穆和侄子尔朱兆等人。伴随着“河阴之变”的爆发,北魏南方边境上许多亲王和地方实力派投靠了南梁。其中的北海王元颢,论名声和血统和孝庄帝不相上下,梁武帝决定扶植他,并派出陈庆之率兵七千护送他回洛阳。
从孝庄帝元子攸到尔朱荣的盟友元天穆,都没把元颢和陈庆之的军队当回事。毕竟,这支军队只有七千人,相比之下,割据山东的邢杲所部有十几万人,尔朱荣本人去对付的河北头号变民领袖葛荣更拥有三十万壮丁,其中包含大批精锐的北镇边军,并号称百万。因此,元天穆决定先带主力讨伐邢杲。
接下来便是陈庆之的表演时刻。按照《南史》《梁书》记载,陈庆之以之众,先在睢阳击败7万魏军,又在考城全歼两万北魏羽林军,随后攻占7万大军守卫的坚城荥阳,又在荥阳城下击破了回援的元天穆、尔朱兆所部先锋部队,逼迫他们撤退和尔朱荣主力会师。不知是出于审美还是为了方便辨识,陈庆之所部穿着白袍,以至于当时有童谣唱道:“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一百多天的时间内,陈庆之所部占领了32座城池,历经47战,最终带着他们扶持的北魏皇帝元颢一起进入洛阳,而元子攸则逃亡河北同尔朱荣会合。在这些战役中,除了荥阳之战梁军损失了多人外,陈庆之所部几乎没有遭到大的损失。
陈庆之的军事能力当然强悍,但这个战绩过于不可思议,以人屡次攻破数量是自己许多倍的敌军驻守的名关大城,还伤亡极小,且对方并非酒囊饭袋,许多在后来的历史中出尽风头的北朝名将,此时面对陈庆之要么一触即溃,要么不战而逃。陈庆之究竟是怎么做到的?有人认为,《南史》《梁书》对于魏军数量的记载过于浮夸,在尔朱荣和元天穆带走大量兵力讨伐变民后,元子攸不可能拼凑十几万人来抵抗梁军。
节目中的陈庆之。来源/节目《故事中国》截图
但我们还是能从史书的角落里找到蛛丝马迹还原这次战事。《梁书》的陈庆之传记中记载了陈庆之副将马佛念劝他提防得志的元颢反水,其中提到,梁军进入洛阳后的城防状况,“洛下南人不出一万,羌夷十倍”。这给我们提供了一条非常有价值的线索:元颢进入洛阳后,麾下竟有差不多十万军队!要知道,之前投奔南梁时,元颢只带了儿子元冠受和左右亲信,并没有带兵。这些部队哪里来的?毫无疑问是沿途收编的北魏降卒。
河阴之变的血腥残暴,让许多人对元子攸的继位并不认可,尤其是洛阳周边的宗室和河南地区的实力派,对尔朱荣的反感多半甚于元颢,面对陈庆之所部的进军很可能采取了骑墙态度,甚至不乏元颢的同情者。因此,元颢以陈庆之的精锐为核心,一路滚雪球,把这些宗室和河南实力派的兵力都吸纳到自己麾下。这也解释了为何数万人守坚城,梁军一波冲锋没什么伤亡就轻松破城了。这些守军的领袖们本就对尔朱荣和元子攸不感冒,又遇上拼命的梁军,自然象征性抵抗下就投降了,大部分军队随即加入了元颢麾下。只有在荥阳时,七万守军中有一小部分有抵抗意志,给梁军造成了五百人伤亡。到攻占洛阳时,元颢所部兵力到达了十万,而陈庆之嫡系部队仍然不满一万人。
从这个比例我们不难看出,陈庆之入洛之战,陈庆之的统帅才能自然是很重要的因素,几次关键性战役的胜利,尤其是荥阳之战攻破城池后立刻反身击破元天穆的主力援军,更是堪称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但河阴之变后,河南大部分宗室和士族对元子攸及其背后尔朱荣的失望,以及元颢的号召力,才是陈庆之能够以较小代价一路横扫各路魏军的关键。换句话说,入洛之战里,元颢负责统战大部分中间派,并把反对尔朱荣、元子攸的力量团结起来,而陈庆之所做的主要打击一小撮尔朱荣、元子攸的骨干支持者,通过军事上的胜利吸引更多人倒向元颢。
洛阳的得而复失和入洛梁军的结局
虽然在入洛之战中合作愉快,但陈庆之和元颢归根到底是两路人。元颢推翻元子攸的一大法统宣称是,元子攸是杀戮朝臣的国贼尔朱荣扶持的傀儡。现在元颢入洛阳,自然要表现出一副自己是北魏王朝捍卫者的架势来。而陈庆之作为梁武帝的绝对心腹,其目标自然是要把元颢统治下的北魏变成南梁的附庸。这种矛盾是不可能调和的,陈庆之的副将马佛念就提出火并元颢、直接控制洛阳的建议,元颢也和依附他的几位北魏亲王一起密谋如何摆脱梁朝的控制。
不过,现在北方尔朱荣的大军即将到达,陈庆之和元颢之间就算有分歧,也暂时没有机会真的火并。陈庆之打算激流勇退,申请去徐州就职刺史(元颢封陈庆之为北魏的徐州刺史),但不敢单独面对尔朱荣的元颢却说,梁武帝已经把洛阳的事情全部委托给你了,可不能走。陈庆之只好硬着头皮守御洛阳。但是,现在陈庆之和元颢之间陷入互相猜疑,不但无法像之前那么合作,还得互相提防。据说,元颢开始酗酒,而陈庆之所部梁军在洛阳纪律败坏,士民普遍失望,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在大敌当前时无法有效合作抗敌,被迫用这些方式来缓解压力。
洛阳古城。摄影/飞扬,来源/图虫创意
尔朱荣得知洛阳被占领的消息,立刻带领主力南下。陈庆之为了防止元颢掣肘,干脆选择渡过黄河迎战,坚守黄河北边的北中城。尔朱荣虽有优势兵力,却遇上了硬茬。双方连续激战三天,尔朱荣所部落了下风,损失惨重。尔朱荣一度产生退兵之意,但在部下的劝解下,决定既然啃不动陈庆之的防线,不如去元颢处碰碰运气。
尔朱荣改而从别处偷渡黄河,攻击元颢所部。元颢虽有十万之众,基本都是新附的墙头草,很快被击败,元颢本人也被俘杀。到这里,南朝历史上首次对北朝首都的占领就此结束,而陈庆之及其在北中城所部也成了孤军。
他带着军队一路向南梁回撤,在尔朱荣部的追击和山洪暴发等因素的交叉作用下基本全军覆没,陈庆之本人也靠着化妆勉强逃回梁朝境内。虽然如此,回到南梁后,梁武帝仍然对这位一度攻占了北魏首都的心腹大加封赏,因为他深知这次失败并非陈庆之的兵力和权限所能避免。后来,陈庆之继续活跃在南梁边境上,还击败了后来把梁朝搅得天翻地覆的侯景。
但是,跟随陈庆之守卫北中城的梁军最多只占初始北伐梁军的一半。作为北魏皇帝的元颢,有资格和权力对自己的徐州刺史陈庆之做出一定的安排。除了自己新受降的十万大军外,他把陈庆之“不出一万”的梁军要走了一半以上。在失去了陈庆之的统帅后,伴随着元颢的战败,这部分精锐梁军几乎没有作战就集体被俘了。《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元颢战败时,“所将江淮子弟五千人,莫不解甲相泣,握手成列”,说明元颢麾下扣掉战损兵力还至少有五千名陈庆之所部嫡系梁军。《魏书》中更是记载:“永安二年夏,(梁军)遂入洛阳,车驾还讨,破走之。唯庆之一身走免,自余部众皆见俘执。”也就是说,大部分梁军后来都配置到元颢麾下,最终被尔朱荣俘获,这也解释了为何曾所向无敌的陈庆之撤退时不能全军而返,反而如此狼狈。
唯庆之一身走免,自余部众皆见俘执。来源/节目《故事中国》截图
不过,这并非传奇的结束。在被尔朱荣俘获的梁军中,有一位叫杨忠的将领,他原是北方人,被贩卖到南梁,此后加入了陈庆之的北伐军,并因为自己的勇猛和北方人的身份得到了元颢的提拔。投降尔朱荣后,杨忠几经辗转,开始了自己的事业,而他的儿子杨坚,终将成为大分裂时代的终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