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弱书生陈庆之,弓弩都拉不动,他如何逆袭

白癜风会不会扩散 http://pf.39.net/bdfyy/qsnbdf/150313/4590397.html

说起男孩们的英雄梦,自然是于百万军中如入无人之境,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然而自古以来,此等英雄超迈之事,能做到的人寥寥无几,除了近些年略有争议的七进七出赵子龙之外,还有南朝名将陈庆之,提起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不熟悉,那么正史中的陈庆之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他的北伐之夜,后来究竟如何了?且听我慢慢道来。

陈庆之

公元年洛阳城里的儿童们哼唱着这样一首童谣:“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南史这寥寥两句,便向世人勾勒出一只白袍军队在数十万敌军中来去自如的恢宏画面,后世日本作家田中芳树还在这个故事的基础上写了一本广为人知的,名叫《奔流》的历史小说。由此陈庆之成了无数人心折崇拜的名将。

公元年,陈庆之生于义兴国山(今江苏宜兴市),史籍中并未直接记载其出身,但据萧衍在日后诏书中的评价,“本非将种,又非豪家”,可知他并不是世族大家子弟,十八岁那年,南朝政权变动,齐和帝萧宝融被迫禅让逊位于权臣萧衍,于是代齐建梁,是为梁武帝。皇帝如流水,是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的常态,而梁帝践祚则是兰陵萧氏内部连续废立的结果,这对整个宏观格局而言影响有限,但对历史中的个体而言,却影响甚大。

比如陈庆之,他自幼跟随萧炎,后者喜好下棋,兴致一上来,便低头天黑,抬头天亮,内侍近臣皆叫苦不迭,唯独陈庆之“闻呼即至”,这让萧衍很是欣赏,然而欣赏归欣赏,提拔归提拔,直到41岁时徐州刺史北魏皇族元法僧南投,他才获得第一次领兵接应的机会,萧衍派他护送自己的次子萧综去镇守徐州,不料这个萧综本是前朝东昏侯薛宝卷的遗腹子,萧综得知自己的身世后深恨萧衍,但皇帝对此毫不知情,还十分信任他,这让其他皇子对萧综更加的排挤和嫉妒,让萧综更加忌恨,这次趁自己赴徐州镇守的机会,连夜投奔北魏军营,此举让梁军士气大挫在北魏军的攻势下溃败,“诸将莫能制止”。

南朝之战

混乱中唯有陈庆之所部“斩关夜退,军士俱全”,这一闪光表现终于让他在不惑之年崭露头角,翌年,他随军征讨寿春,指挥部队,攻城拔寨被封东宫直阁,赐爵关中侯。大通元年(公元年)十月,陈庆之又统兵进攻涡阳(今安徽亳州),北魏孝明帝元诩复派将军元昭率兵驰援。南朝将军闻讯后,大都认为北魏军来势凶猛,士气正盛,不可进攻也。然而陈庆之却力排众议,认为北地路远,敌军奔波已疲,难以再战。且两军相距甚远,敌军势必不会加强防范,正可出其不意,加之斥候探得北魏军营处“林木甚密”,断定即便偷营不成,敌军必然不敢夜出追击,随后陈庆之亲率所部二百骑兵,连夜直取北魏军营,大破北魏前军。

魏人震恐,之后北魏修筑了十三道城寨以此来阻挡陈庆之的进攻,陈庆之再度连夜进攻,连下数城,魏军大败,由此陈庆之一战成名。然而战功卓著,并不能代表就有资格统领大兵团作战,恰恰相反,就因为陈庆之善出奇兵,萧衍给了他一个成就日后赫赫声名的机会。携南投的北海王元颢趁北魏内乱率小股军队北伐,乍看之下,好像是敌众我寡,千里送人头。然而正是部队人少,不会被北魏高层战略上重视,由此便可达到奇兵的目的。

陈庆之

大通二年(公元年),元颢于涣水称帝,授陈庆之为镇北将军,护军,前军大都督,率七千兵马北伐。翌年四月,北魏故伎重施,修城筑寨以阻白袍军,谁知陈庆之早已熟门熟路,一日之内连破三。北魏羽林军增援进屯考城,陈庆之在水面上围城筑垒直接将水断了,很快攻克考城,俘获兵将,剑锋直指洛阳。七千人的白袍军,竟然快打到了北魏都城,北魏孝庄帝元子攸不敢怠慢,分兵驻守荥阳,虎牢,以拱卫京师。荥阳城坚难攻克,如今又四面环敌,一时间白袍军内部恐慌四起,是战是退,一时难以定夺。

据《梁书陈庆之传》记载,他解鞍秣马对士兵说“我们攻城拔寨,一路至此,所杀所伤者何以万计,若此时南撤,势必被追上,下场凄惨,今日之事,义不图存。”

他亲自擂鼓攻城,白袍军以必死之心攻上城楼,荥阳告破,旋又攻占虎牢,拿下洛阳,一时之间北地闻风散胆,入洛阳以后,元颢拜陈庆之为侍中,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增邑万户,请他继续统兵作战,结果是“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所向无前。”

陈庆之

这是陈庆之人生中最闪亮的时刻,他以极少的军队北伐却打败了数十倍于他的北魏军队,将其打的仓皇败逃,但北魏让出洛阳,自然是有他的算盘,目的是引陈庆之他顾,自己率重病绕回,攻向元颢。元颢兵败被杀,后世人常感叹,若是陈庆之有数万兵马,而不是区区数千,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但人们或许忘记了以小部分军队北伐只不过是当初战略的极小部分,但陈庆之却做到了极致,达到了战术上的巅峰,然而战术上的巅峰却始终不能扭转战略上的失败,入驻洛阳的短短三月根本来不及战略转型,大通五年(年)十月,陈庆之去世,享年56岁。一代名将离场,只留下功败垂成的落寞身影,纵观其掌兵的一十五年,可谓战无不胜,所战皆克,奇兵百出,出奇制胜,攻城掠地,不可谓不称之为当世将才。然而用兵一事,从来都有三分上天注定,可能天意使然,洛阳城墙上那位握剑远望的老人,知道洛阳北魏重兵尽数南下的那一刻,心中有着是对此生功败垂成的遗憾,还是对这一路杀来,驰骋沙场的傲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