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梁书家群体分布概况士族书家的延续和

北京的最好皮肤病医院 http://m.39.net/pf/a_4658077.html

陈寅恪先生在《论东晋王导之功业》一文中详细论述了北人南来避难江左之路线及其居住区域分析。以长江为界,分上游与下游两种避难路线,其避难人群中的社会阶级也因路线的不同有所区别。以下游为例,上层阶级,基本为居住于洛阳及其近旁士大夫集团,司马家族、王氏家族属此类。他们移居孙、吴旧都,寄人国土,求田问舍,以建邺作为都城。

中层阶级,即陈寅恪先生所定义的“次等士族”,其文化地位非属政治文化高等地位,后选京口、晋陵一带为居,同时他们属具有战斗力集团,宋、齐、梁三代霸业兴起之地。下层阶级,即杂居吴人势力甚大,且政治文化低下,惟同化于土著之吴人,后至南朝时逐渐兴起,以陈霸先为代表。再论长江上游之路线,即旧居南阳新野的上层士族,其政治地位稍逊于洛阳,后迁至上游政治中心江陵一带。

一、书家群体的地理分布

南北朝时期州制混乱,单以疆域政区划分似不严谨,若以文化区域划分,可以划分出若干各自相联系而又特色鲜明的书法文化区域综合体。吴慧平在《书法文化地理研究》一书中按照书法自身发展的繁荣程度,书法家分布的集中程度,同时参考自然地理、经济类型、行政区域划分等原则,可以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文化划分为河淮、河北、河东、关陇、江东、江淮、南方地区以及其他。

河淮区域东起山东半岛西缘,西达河南、河内及南襄盆地,北抵黄河一线,南近淮水。它可以分为东部的齐鲁地区和中、西部的中原地区。琅琊王氏便是其中的代表。琅琊王氏自西晋“永嘉南渡”后,历经三代传承,琅琊王氏后人仍执书坛牛耳,南梁王氏书家多王昙首后人,王昙首为王导的曾孙,王珣幼子,其子为王僧绰、王僧虔。

同属于琅琊国的颜氏家族日后也成为书坛的翘楚。琅琊国所处地理环境优越,又是儒学思想的发源地,作为世家大族,他们拥有显贵的地位、雄厚的经济实力、优越的教育优势与文化素养,“王与马共天下”更是彰显其地位的证明。

东汉末年,孙氏割据江东建立吴国,江东常被用于指吴国。吴国具有三峡以东的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南兰陵萧氏家族以流民身份南下,因其地位不显只能寄居荒芜的晋陵境内,北上征伐,同样属武力集团起家,社会阶层不高,提升文化自信迫在眉睫。作为皇权的统治者,他们具有先天的条件且身体力行,南梁书家群体多为萧氏家族成员。而江东的“三吴”自古最为富庶,同样聚集着大批的书家,如“竟陵八友”中的沈约、陆倕,丹阳秣陵的陶弘景等,他们也成为南梁书家群体的中坚力量。

二、士族书家的延续

士族是少数在社会上享有各种特权的宗族组织。他们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上层集团。从魏晋以来士族高居统治阶级的顶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士庶之间,实自天隔”,为了保持他们业已取得的权益,他们强调血缘的关系,竭力排斥足以与之竞争的社会力量。

根据唐柳芳的《姓氏论》,可合为三种,即江南士族、北方郡姓与鲜卑军事贵族。萧氏实因刘宋外戚,后来又为两朝皇室,才得以与王、谢、袁并列。在南朝,出于寒微,以军功显达的人很多,但能列于士族的已不多,能被称为高门、甲族唯萧氏一族矣。萧氏家族拥有最高的统治地位,但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在尤为注重文化涵养的魏晋南朝,萧氏以其自身的努力跻身上层。

自古皇室爱好书法,以寒族起家的萧氏更是如此。尚文重艺,君臣争胜书法不绝。有名的莫过于齐太祖与王僧虔论书。以梁武帝为代表的南梁宗室成员延续着南齐的传统,梁武帝与“竟陵八友”之交游,与陶弘景论书往来,同时搜访天下法书以供学习观摩。大同中,武帝敕周兴嗣撰《千字文》,使殷铁石模次羲之之迹,以赐八王。

除此之外,“四萧”文艺思想的形成也延续着作为高门士族的荣光。他们是梁武帝较为杰出的四子,即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昭明太子萧统、邵陵王萧纶。

简文帝萧纲与其弟互交书艺,在《答湘东王上王羲之书书》一文提到:

试笔成文,临池染墨,疏密俱巧,真草皆得。似望城扉,如瞻星石。不营云飞之散,何待曲辱之丹。方当奉彼廷中,置之帐里,乍楷铜钩,时悬欹案。戢意之深,良不能已。

羲之书“疏密俱巧,真草皆得”,“似望城扉”指羲之真书严谨,“如瞻星石”指草书飞动。王书绝美,理当置于帐里,仔细端详观摩,书之深意,久久不能自已。足见简文帝对王书的惜爱之情。

此外,孝元帝萧绎湘东王府闻名当时,“颇好高名,与裴子野、刘显、萧子云、张缵及当时才秀为布衣之交,著述辞章,多行于世”。

昭明太子为梁武帝长子,“恒自讨论坟籍,或与学士商榷古今,继以文章著述,率以为常。于时东宫有书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除善属文,又善书碑,崇明寺有其书额,又书隐山寺榜碑,尤见喜书大字。

邵陵王萧纶与其子萧坚、萧确俱善书,良好的家庭氛围与文艺的熏染使其书艺精进。同样,萧子云书扬名海外,其子萧特书学于父,后人虽评价“或比父而疏省,或过师而巧媚”,但终有家风。

萧氏虽为后起高门,但善书者不绝,他们或为梁武帝的子孙,亦或为萧齐的后人,家族的荣光使他们更好地利用资源,学习书艺,并各有所长。

如果说萧氏家族为后起之秀,那么琅琊王氏“第一高门”的称号在南北朝时期同样适用。南梁王氏书家多为王昙首后人,其子为王僧绰与王僧虔。今所录王慈、王志、王彬为王僧虔子,王泰、王筠为僧虔之孙。王骞祖为王僧绰,父为王俭,其子为王规。此外,王籍、王克亦为琅琊王氏后人。九品中正制度自曹魏创立具有严格的等级划分,琅琊王氏作为高等士族深受皇室喜爱。

南梁王朝更不例外。“昭明太子爱文学义士,常与王筠、刘孝绰、陆倕、到洽、殷钧等设宴游玩,太子偏执王筠的袖子,抚刘孝绰肩膀云,所谓座把浮云袖,右拍洪崖肩。”足见昭明太子的喜爱。“齐永元末,后宫火,延烧秘书,图书散乱殆尽。

时王泰为丞,表校订缮写,高祖从之。”王氏书家受皇室重视理所应当,同时寒士的阿谀奉承之嫌不免流露期间。《梁书·王志传》曰:“王志善草隶,当时以为楷法。齐游击将军徐希秀亦能善书,常谓志为‘书圣’。”

以琅琊王氏与南兰陵萧氏为代表的高门士族延续着其书学的发展,同时,次等家族的书法发展状况同样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