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字义山,唐朝大诗人。名作很多,说起来名气并不比李白、杜甫差多少。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并称“温李”。其诗颇多忧怀国运、慨讽时事之作,亦多抒写怀抱、感慨身世之篇。
其咏史、咏物、无题诸篇,及七律、七绝二体,成就尤高。前人评其诗“深情绵邈”(刘熙载《艺概》)、“沉博绝丽”(朱鹤龄《李义山诗集笺注》)、“寄托深而措辞婉”(叶燮《原诗》),大体均指其近体而言。而寄慨身世,情调感伤,多用象征暗示,情思意境朦胧,尤为其诗思想内容与艺术风貌之显著特征。其诗渊源颇广,而宋玉之感伤、杜甫之沉郁、李贺之象征对商隐影响尤深。
李商隐七律名篇不少,熟为人知。故不拿出来步韵对比,皆因一眼即可认出。本组七律是从其诗集中随机抽出,虽不是其最出名之作品,也应是其平均水准的近体律诗。无所谓拿其差的七律来练笔摹写问题,并未作特别挑选。
步韵作品中不少地名事物为现实中居所附近,都是真实存在的。另外也未刻意摹古,有些朋友所说的,都是模仿古人没有现代气息。其实这些朋友应该仔细读读,有古代的意象吗?用字稍微雅致,或者偶尔用典,就说模仿古人,这种说法未免贻笑大方。
能做到放到古人诗集里,而难以辨认,而且并非都是古人事物,不也是一种认可?起码,文字像诗词了。首先做到像诗词,然后才能突破,再有自己的东西与风格。故此,步韵练笔是一种非常可靠的提高文字能力的办法。
李商隐01
出关宿盘豆馆对丛芦有感
芦叶梢梢夏景深,邮亭暂欲洒尘襟。
昔年曾是江南客,此日初为关外心。
思子台边风自急,玉娘湖上月应沉。
清声不远行人去,一世荒城伴夜砧。
芦叶萧萧作响(梢梢,有风声或劲挺貌,吕向注:“梢梢,树枝劲彊无叶之貌。”),已经到了盛夏时分,暂且在驿馆里洒扫一下满身风尘。从前曾经是漂泊在外的江南过客,今日第一次成为潼关的关外民。用汉代杨仆耻为关外民事,暗指诗人自己由校书郎之清职出为弘农尉,心情有如杨仆。听思子台边晚风呼呼急吹,遥想玉娘湖上明月应已经西沉。行人都己归去,只有芦叶的清音不绝,久久地在荒城中应和着那凄凉的砧声。
本诗首联写时光景物为主,首句为前四后三句式,由芦叶状态而引衬出时光。第二句则顺承而铺陈出诗人目前状况,在漂泊驿路上暂时歇息。颔联则纯粹为描摹过往和心态了,点名为何驿路风尘,如何奔波,颇有沧桑意味。用“曾是”“初为”勾连,从过去到眼前。
颈联转为描摹景物,相对应颔联,也是一前一后对比。上句“风自急”是眼前景,下句“月应沉”是过往景,刚好与颔联掉转。颔联颈联这种写法刚好构成一种回环扣紧呼应,浑然一体,比较少见写法,可以学习。尾联则又转为眼前景物,以“清声”回应前面芦叶,再以荒城夜砧描摹凄凉之心态。以景结则饶多沉郁。
芦苇夕沉02
读义山《出关宿盘豆馆对丛芦有感》后韵:
四十生涯感慨深,隅山犹未豁烦襟。孤云带晚西江水,丛竹栖幽南国心。浩荡睦洲归舸急,艰难楚客病身沉。潮声乍起茶庵月,愁是霜刀梦是砧。上述是对李义山原作的分析,那么我们步韵来练笔,该当如何去写?首联不做李义山描摹景物,直接以“四十生涯感慨深”切入主旨,点明情感。为什么“感慨深”?以此为引子再进一步拓展“隅山犹未豁烦襟。”,意思是就算是在白水带山中隐居状态也未能抛开烦恼。白水带山是我目前所居住的住所旁边,为江城一风景区。
颔联也与李义山不同,李义山原作为纯粹心态描摹,而这里则以“隅山烦襟”带出眼前景物,写法刚好相反。“孤云带晚西江水,丛竹栖幽南国心。”这联比较工整,景物时间地点都交代得很清楚,并略带情感。“孤云”“栖幽”“南国心”有情感色彩。我们写诗词时候,应注意景物与情感的结合,景是为情铺垫的,所攫取的意象片段也是为情服务的。这一联是很好的范例。
上面的颔联主要写景物,那么颈联须有所变化。“浩荡睦洲归舸急,艰难楚客病身沉。”上句是写山居外远眺西江睦洲情景,下句则回到对自身的感慨上。这也是一种常用手法,上句景物下句情感,与义山的颈联略有不同。义山是景物前后对比,而这里是景情对比。“浩荡”对“艰难”,“归舸急”对“病身沉”,这种对应方法其实可以使一联的内在张力更足。
尾联倒是与义山原作的结构略有相似,都以景物来做结。“潮声乍起茶庵月,愁是霜刀梦是砧。”,潮声是回应上面的西江水,傍晚起潮,明月也东升起来,江边茶庵寺的上空。这是一种能给读者比较具体清晰的意象,略带清空与幽冷。
由这个画面意象带出结句“愁是霜刀梦是砧。”,这句在手法上就相当有意思了,比较特别。将“霜”比喻为“刀”,而再将愁比喻为“霜刀”。两重递进比喻,这还不算完。再把梦比喻为“砧”。“刀”在“砧”上磨,霜(月光)进梦里?愁进梦里?这是多少重的意象重复叠加推进,所以这句蕴含的情感都相当丰富的交织在一起,也有各种矛盾爆发,故张力与余味十足。我们写诗词时可以多借鉴类似手法。也是我这首步韵诗的最大特色之处。
大家读完步韵的这首练笔之作,有何感想?是否感觉写诗不难吧。步韵相对来说,稍微有点难度,其实也是因为在韵脚上有所限制。这首步韵诗的难度也是在于尾联的”砧“字韵脚,因为我们现代人多不用砧这个东西了啊,很少见了。如果这里也来用”捣砧“这个意象,估计会被很多朋友嘲笑,肯定会说用古人的东西,用古人的意象。所以,这里就抛开这个砧字本义,用几个比喻来虚拟化意象,反而可以起到意象不到的效果。这就是一种技巧,熟能生巧,多想多练然后具有感性思维即可掌握。
那么这首步韵诗作与李义山原作对比如何?如果不说是后人步韵的作品,放到李义山诗集里,你能觉着这不是李义山写的吗?比原作差距有多大?是否步韵之作已经算是一首诗词了,不算是凑字了。朋友们不妨回味。步韵作品里有四个本地地名景物,非古人意象。南国也是南岭,家的所在,西江流过,茶庵旁边。
茶庵月03
和韩录事送宫人入道
星使追还不自由,双童捧上绿琼辀。
九枝灯下朝金殿,三素云中侍玉楼。
凤女颠狂成久别,月娥孀独好同游。
当时若爱韩公子,埋骨成灰恨未休。
李义山这首七律也是和人诗作的,主要写赠送宫人入道。神奇华美的“星使”和“绿琼辀”,道观金殿里华贵的九枝灯,玉楼上缥缈的三素云,仿佛真到了神仙世界。然而,入道宫人对自己的命运却感到无可奈何,命运并不由其自身掌握。
首联即写宫人一谪再谪由被选入宫到被遣入道的经历,“星使追还”不过是美其词,什么从仙人降到人间又重返仙宫全是反话正说,“不自由”才是实情。这种正话反说,矛盾对比手法是相当不错的,可以借鉴。而首句的“不自由”和结尾的“恨未休”才是全诗的核心,点出她们在金殿玉楼中精神心灵的无奈。这里不仅描写了入道宫人和韩录事的爱情,也歌颂了爱情的纯洁和坚贞,惋惜了爱情摧折后的悲痛。整体手法上互相回应,结构紧密浑然一体。
颔联和颈联四句具体描写入道宫人的具体生活。看似比较华丽与高冷的景事描写,但何尝不是长年度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和媚独的嫦娥作伴,那样忍受碧海青天夜夜心的折磨。三素云在《黄庭内景经》有载:四气所合,列宿分,紫烟上下三素云。”《注》:三素者,紫素、白素、黄素也“。唐代宫人入道完全是皇帝对宫女极为残酷的行为。其为了沽名钓誉,博得不好色的名声,或为节省开支而发放一些宫女,又不许她们自由婚嫁,便强迫她们入道宫,从一个苦海又掉进另一深渊。
诗的结联则以宫人的爱情生活的无限遗恨来叹惋入道宫人悲惨不幸。作者和韩琮开玩笑说,当时若是宫人爱上你,入道以后她格于教规亦唯有埋骨成灰长恨无绝期了。冯浩说:“诗言倘有冶情,则从此绝身埋没,戏录事兼醒原唱。”此说完全符合李商隐的创作实际。
开成二年,诗人作《韩同年新居饯韩西迎家室戏赠》,诗亦庄亦谐,与同年韩瞻戏谑打趣,但所述则是严肃的婚姻问题。《和韩录事送宫人入道》就宫人入道事件表现了作者对年轻女冠的深切同情,揭示了宫廷与道观对女子青春的摧残。诗末虽杂以戏谑,却是离庄于谐,并不轻薄。开成前期,李诗中这些偶露幽默的诗例也有可玩味之处。这种手法是可以的,尾联以相对调侃口气来写沉重话题,避免全诗过于悲痛沉郁,我们创作时可以借鉴,
但李义山本诗尾联这种写法,其实还是略微流于直露浅白了。余味稍少,与他的其他诗不同。我们步韵时也未必一定要用这种手法,可以反其道而行之。
月娥孀
读义山《和韩录事送宫人入道》后韵:
身背浮云亦不由,荷塘古渡暂停辀。
万方风雨江城客,一脉烟光海市楼。
白水流花归翼在,青苔带草故人游。
贾生岂可嗤王粲,卜筑茶庵与惠休。
李义山原作写的是送宫人入道一事,我们后人当然无法写同类事情。作为练笔习作,可以选自身有所感慨的事物或心态来写。
本首诗开头”身背浮云亦不由“句略有表明,应是人生行客而尘世不得自由之感。就算浮云那样其实也不算真的自由,随风飘荡而已。第二句"荷塘古渡暂停辀"接上句如浮云飘荡,暂得停留。荷塘为西江边一小镇名,在白水带山北隔江对望。手法上注意,由上句的不能自主,到下句的暂停,其实是互相矛盾的,但矛盾内在又是无可奈何的。因为是人生暂停。这种描摹的是一种心态纠结。暂停就非终点,迟早还是要走。
颔联之”万方风雨江城客,一脉烟光海市楼。“主要为描写景事。上句”万方风雨“略带情感,江城客则点名作者本身。这一句也是作者本身境况与情感的流露,也有回应上一联的浮云亦不由。下一句则突然转到作者眼前景物,风雨烟光中,大江边隐约的楼房,是海市蜃楼吗?或许是人生飘渺不够真实罢了。
颈联与颔联略微不同,此联也主要描写景色,不同在于是上句下句都景中带情,都前四字写景后三句有情,景情相寓。”白水流花“既写水,也写山,白水带山也。流花则有时光之感,故而发出问号:归翼何在?归鸿托书能否?下句的”青苔带草“或有青春不再,营造略微凄荒之感,以对应白水流花,有比较强烈的色彩对比。”故人游。“则是对归翼何在回应,我重到此地,或物是人非。这一联的写法可以借鉴的,前后对比,而且相对工整,颜色对比鲜明。
尾联就与上述三联大有不同。这联用了三个典故,相对隐晦。这才是李商隐惯用的手法,这一联学李商隐味道比较足。上句有两典故,贾生即贾谊,王粲即仲宣。唐李白《答高山人兼呈权顾二侯》诗:“未作仲宣诗,先流贾生涕。”
汉文帝时,贾谊曾上《治安策》陈政事,中有“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三”之句。后世遂以“贾生涕”表达忧国伤时的心情。《魏书·王粲传》仲宣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王粲也有登楼而作赋,指咏叹流落他乡而怀念故土意思,悲哀难状。
故尾联上句的意思就不难明了了,贾生虽忧国忧民但也不要嘲笑王粲写诗文来哀叹自身的流落他乡,暗喻为自身奔波谋生,虽不是为了国家大计,但也是很悲哀的。
尾联下句的“卜筑“是指择地建筑住宅,即定居之意。《梁书·外士传·刘訏》:“刘訏曾与族兄刘歊听讲於钟山诸寺,因共卜筑宋熙寺东涧,有终焉之志。”那么我”卜筑茶庵“是否同样有这意思呢?茶庵也是江城白水带山脚寺,与此为邻,归隐山林不也是很好吗?再不理世尘烦恼。学一学南朝宋僧惠休得闲写写诗文也不错嘛。惠休俗姓汤,善诗文,得徐湛之赏识。宋孝武帝令还俗受职,位至扬州从事。其诗受民歌影响多写儿女之情,诗风清新流畅,颇具情致。
本首步韵作品与李义山的原作在风格上就差异明显了。但总体架构还都是前后回应的。首联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到尾联与惠休的诗文风流。作者其实是有一种厌倦的目前为生计奔波烦恼的红尘俗事了,逃避生活的心态很明显。但尾联不熟知典故的话略微有点难解,写的没有李义山原作尾联的直白。但其实这才是李义山的正统手法罢了。这样写可以令整首诗相对庄重严肃一些,而非流水或口水化,说白了,更能吓唬人。
其实本首步韵之作更偏于杜甫风格,无论是在景物描摹铺陈,尾联收结,都相对沉郁。只是写个人自身感慨,格局稍小和颓废罢了。本首诗在韵脚安排也与上一首类似,难在尾联的”休“稍微不好处理,不过相对上一首,也算好处理的多。但不用名字做结,用类似”不休“的虚词做结的花,会令人感觉稍微虚乏无味的。所以本首做结用了惠休典故。也算是一种手法锻炼而已,不妨借鉴。
大家读完对李商隐这两首七律的步韵练笔后有什么感想?很多朋友说步韵写不出好诗,或者没用。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的,诗词文字不在于异想天开信马由缰就能写好,也不在于放在框架内就一定不行。而在于自己本身文字积累的厚度够不够,熟能生巧啊。老祖宗几千年流传下来这句话是真知灼见的,诗词文字也一样,一定要去多练练,要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坚持磨练自己。当步韵都能写好的时候,都能处理好文字的时候,其他情况下写文字还难吗?
勤能补拙,暂没有李白老苏的天赋,那暂能学老杜陆游去坚持写吗?笨鸟贵在坚持,一天学会一个字的运用,五年过后你就能运用很多了。
#原创诗词#
营造给读者感悟性的意境,有助于诗词神韵的催生,有哪些方法可用
诗人为什么会是诗人,诗词为什么会是诗词?弄不明白做不好诗人
音节是诗词格律基础,诗词怎样写才有音乐美?平仄束缚不了思维
不是人人都有天赋,学会如何琢磨文字,才是诗词创作最大的依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