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如何情景交融原创5首,沈公常态潘公貌

七绝海鸟来

已葬青葱故纸堆,不堪霜鬓替春回。

行车早晚看云去,白水山前海鸟来。

首句直切主题,点明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次句承接首句而来,从青葱已葬,到不堪霜鬓代替春而来,一步步深入情感。这两句都是赋的写法,略显主观描写,比较平铺直叙。

但第三句忽然转折,从前二句跳脱出去,以行车看云来表现一种对岁月过往的无奈,想寻求一片内心的安静。只是第四句的“白水山前海鸟来”,在无奈之外有一种希冀,对前途的祈望。只是这种祈望之外,有无言惆怅。

三四句这种写法来表达情感,比较稀微晦涩,在文字的字面之外,其中情感需沉静下来细品回味才行。

七绝消减春

自笑清歌吹甑尘,惯将莼蕨应时新。

沈公常态潘公貌,不比红花消减春。

甑尘,《后汉书·独行传·范冉》:“所止单陋,有时绝粒,穷居自若,言貌无改。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范冉字史云,桓帝以为莱芜长。后以“甑尘釜鱼”形容家贫断炊已久。唐刘禹锡《学阮公体》之三:“不学腰如磬,徒使甑生尘。”唐卢纶《送浑炼归觐却赴阙庭》诗:“甑尘方欲合,笼翮或将舒。”

一二句的描写,主要表达一种面对生活的清贫,淡然处之的态度。“惯将莼蕨应时新”表示已然习惯这种生活,也是自我心安。

但三四句从一二句的安然,突然转折,转到写诗人的自身面貌,来表达对青春的怀念。或许从一二句的面对生活淡然情感,转到对岁月青春如此,略有不甘。

沈公常态,是指沈约愁瘦。《梁书·沈约传》载:沈约与徐勉素善,遂以书陈情于勉,言己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以此推算,岂能支久?”后因以“沈腰”作为腰围瘦减的代称。宋周邦彦《大有·小石》词:“仙骨清羸,沈腰憔悴。”

潘公貌,晋潘岳《秋兴赋》序:“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后因以“潘鬓”谓中年鬓发初白。唐李德裕《秋日登郡楼望赞皇山感而成咏》:“越吟因病感,潘鬓入秋悲。”明无名氏《石榴花·题情》套曲:“我为他只落得心焦无聊,这离情怎消,谩赢得潘鬓沉腰。”

其实,第三句就是化用典故“沈腰潘鬓”,南朝梁沈约老病,百余日中,腰带数移孔;又晋潘岳年始三十二岁,即生白发。后因以“沈腰潘鬓”为形容身体消瘦,头发斑白之典。

七绝花乱飞

策杖溪边步转迟,茶庵寺外曙烟微。

行中应有山歌唱,晏日春残花乱飞。

早上起来到白水带山独行。一二句即是写步行时周边景色。“曙烟微”既是景,也是一种幽微心境。面对此情此景,第三句表达相对爽利的情感行为,以想唱山歌来显示欢快。第四句则属于寄兴写法,虽是写景,但是这种景寄托的是诗人内在情感。

七绝独自闲行

山木郁葱啼鸟稀,黄花白水碧巖扉。

浮生偷得暇周末,独自闲行独自归。

一二句纯粹描写山行所见景物,以色彩来显现略显欢快情绪。第三句用偷得来转折到作者本身行为,第四句点明具体状态。而这种主观描写人物的手法,虽然略显说教与直白,但是有一二句的客观景物衬托,并不觉得突兀,相对情感更见真挚。这种前二景物,三四句转为纯内心刻画的写法,也是一种七绝常见手法。

七绝山居小憩有感

隅闲竹坞小凉亭,白水萍花相映明。

芳草十年驹过隙,落花何处独浮觥。

一二句除开“隅闲”是主观叙述外,其余都是客观景物描写,为三四句的展开而铺垫。第三句情感张力十足,芳草十年,还不够,再以驹过隙来强调岁月匆匆。第四句又从第三句跳脱出去,以落花在水面的漂浮,犹如浮觥,来营造一种悲伤哀婉的迷离情感。尤其是对岁月不可挽留的伤感,此画面可谓相当形象。

#诗词#

冷眼红尘,不关春恨也多情。原创浣溪沙5首,细谈填词

诗句的3种特殊结构,掌握后可避免文字流水账,诗词更具韵味

怀中偶有风花结,无那丁香已十年。写七绝5首,学赋比兴手法妙用

诗词原创:填词《薄倖.花落》|翻屏日记,温柔句有凄凉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2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