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萧氏文化↑免费入会并订阅本号内容
从两方墓志说齐梁
南京:刘宗意
当年似乎是命里注定的相遇
那时侯,我每天要到离南京四十里远的单位去上班,也每天要从那里的一对古代陵墓石兽身旁走过。虽然石兽半截已被埋在土里,第一次见到它,我就为其雄强、威猛、壮美而惊叹。这是一对有翼神狮,也只有在南京周边才能看到。那时不知道这是谁的墓前石刻,更不会想到,今天写这篇文章会从它开始下笔。石狮之间的中线偏东向,向东能看到远处的栖霞山(见上图,朱偰于上世纪30年代所拍)。西面则是一大片黄土丘陵,一直不知道这里的小山叫什么名字,有地方志说是“直渎山”,但早已没有人这么叫了。丘陵之北紧贴长江的南岸,丘陵之中有一条数里长的东西向地带,其间还能看到好几对这样的神狮和其他神道石刻。原来,这里是南朝梁代王侯的一个陵区。
这种神狮是梁代王侯级别墓的标志,书上有称其为“麒麟”的,也有称为“辟邪”。
古人有诗描写这里说:“苍烟落日低迷处,折足麒麟记坏陵”。
一直能确认其中三对神狮的墓主,在遗存的神道碑和石柱上有文字可辨。一
个刻着“梁故散骑常侍司空安成康王之神道”,这是梁武帝的七弟萧秀(按排行
算);一个刻着“梁故侍中司徒骠骑将军始兴忠武王之碑”,这是梁武帝的十弟
萧憺;一个刻着“梁故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吴平忠侯萧公之神道”,这是
梁武帝的堂弟萧景。还有推测是九弟萧恢墓的石刻,另外还有几处残存的石柱,属于别的王侯墓。而前面说的那对石狮,被称作“南朝失名墓石刻”。
年,在石狮中线西北千米之处,发掘出一座南朝墓,墓主真相大白。出
土了两方基本完好的石质墓志,一方是梁桂阳王萧融的,他是梁武帝的五弟,一方是王妃王慕韶的。虽然这一带有那么多梁代王侯墓,但过去一直没有发掘到墓志,所以这两方墓志殊为难得。
南京市博物馆前馆长李蔚然先生曾对我说,过去也出土过这样的石板,但上
面字迹全被腐蚀,甚至不敢断定是墓志,而萧融夫妇墓志是因为墓内壁的石灰掉落,正好覆盖在上面,墓志得到了保护,才如此完好。
墓志内容是萧梁朝廷的官方表述梁武帝萧衍兄弟十人,在前朝南齐时都做官,尤其以长兄萧懿官位最高,做到尚书令、都督徵讨水陆诸军事,后来被齐末帝萧宝卷赐药毒死,五弟萧融也同时遇害。当时萧衍任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隨郡诸军事、辅国将军、雍州刺史,闻讯即起兵东下,夺取政权,以梁代齐。
萧衍于梁天监元年(年)登基,当月就追封被害的长兄萧懿为长沙王、
五弟萧融为桂阳王,追封病逝的二哥萧敷为永阳王、四弟萧畅为衡阳王。
萧衍家族原先祖居北方徐州所管辖的兰陵郡兰陵县(今山东省苍山县境内)。
西晋后期,中原战乱,北方少数民族大举南下,攻城略地,生灵涂炭,就连晋朝的两个皇帝也先后被俘被杀,史称“永嘉之乱”。那时,上百万人民被迫南逃,
过淮河,过长江。萧衍五世祖萧整也背井南下,成为“流民”。
流民在南方起先并没想永久居住,只是暂时流寓,在落脚地也不融入当地土
著社会,而是跟同来的家族、乡里,建立起自己的聚落,《宋书》说他们“莫不
各树邦邑,思复旧井”,依然使用北方祖居地名,一旦战乱结束就回归故里。
“正惭海内皆涂地,来保江南一片天”,公元年,也是避难南渡的晋琅
琊王司马睿,在今南京正式称帝,就是晋元帝。朝廷在淮河、长江以南相应设立了很多侨置州、郡、县来管理流民。这样一来,同一个州郡县名称,北方沦陷区有,南方朝廷辖区也有。《南齐书》说,萧氏祖上“过江居晋陵武进县之东城里。寓居江左者,皆侨臵本土,加以‘南’名,于是为南兰陵兰陵人也”。北方故里名称被复制到了南方,只是在前面加了个“南”字。梁朝皇帝后来葬到了南兰陵(今丹阳),而王侯们则留葬在了京城(今南京)。
桂阳王萧融是梁武帝登基当年第一批葬在南京的郡王,墓志由梁武帝的好友
任昉撰文。这是朝廷的公葬,所以,志文就是官方的正式表述,也肯定经梁武帝亲自审阅过。志文上说萧融是“兰陵郡兰陵县都乡中都里人”。这很奇怪,墓志
上的籍贯并没有加南字,难道萧梁皇族始终把北方本土作为籍贯吗?
东晋侨臵州郡名称前加?南?字了吗?
这个问题还要从东晋说起。晋元帝登基并不是一次改朝换代,是晋朝在南方
的延续,但史家还是要把它与其祖上原先建都洛阳并一统天下的晋朝相区别,把它叫做“东晋”,原先的叫作“西晋”。
晋元帝不可能承认北方诸朝对晋国土的占领,随时企图收复失地,当时“朝
(廷)有匡复之算,民怀思本之心”(《宋书·武帝纪》),晋元帝当然认可流
民在南方的聚落延续使用老家名称,流民“爱晋爱乡”是东晋匡复北方的政治基
础,所以“许其挟注本郡”(《晋书·范宁传》)。
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廿二史考异》中指出,东晋在侨置诸州的名称前面并没
有加“南”字。史书上的南字,是后来写史的人追记上的,造成了千年的误识,
“至余始觉其谬,愿读史者共审之”。侨置州的下一级侨置郡有没有加南字呢?钱大昕说:“当时侨立诸郡,或在江南,或在江北,虽非故土,而不加南字。(东晋)义熙收复全徐(州),由是有北彭城、北琅琊、北兰陵之称。(刘裕)永初受禅,乃诏郡县寓立于南者,听以南为号,以北为名者悉除之。”这是说东晋的侨置郡也没有加南字,倒是给原郡加过北字,加南字是后来从刘宋才开始的。我认为此说是对的。东晋官方不会主动加南字,否则就承认了沦陷地“伪政
府”的合法性,也表示自己放弃了北土,这是朝廷必须坚持的政治原则。镇江出
土的东晋“兰陵太守”章就没有南字。这就跟东晋的“东”字是后来人所加一样,
当时只叫晋,从来就没有叫过东晋。至于民间或非正式活动中会加南字,那是性质不同的两码事。不过,东晋更乐意给北方的原州郡加北字。除了上面钱大昕所说的几个加北的郡之外,义熙年间收复的徐州北半部,也被叫北徐州,而自己一直管辖的南半部仍然叫徐州,而不加南字。公元年,东晋相国刘裕坐大,遂废晋立宋,自己当了皇帝。这是一次改朝换代,晋朝不复存在,晋朝的政治原则也不能再限制出身田舍翁的新朝皇帝。
南渡已经百年,南渡流民后代刘裕立即下诏:“诸旧郡县以北为名者,悉除;寓
立南者,听以南为号”(《宋书·武帝纪》)。第二年,他把北徐州的北字去掉,
给淮河以南的徐州加上南字,这还只是本朝辖区之内的两个同名州问题。十年之后,宋文帝把淮南的南徐州改名为南兖州,而在江南另设了南徐州,那就是名副其实的侨置加南了。刘裕诏书是一道分水岭,朝廷允许加南字,标志着南渡流民的后代认新乡为故乡再也没有政治障碍。史家也把此后的四个南方朝廷(宋齐梁陈)叫作“南朝”。南朝侨臵郡县不加南字是不认同新籍吗?
如果以为侨置郡县从此就纷纷加上南字,未免刻板。从刘裕诏书中“听以”
一词来看,是听任的意思,而没有说一刀切。何况,在给侨置州加南字之后,其下属郡县已经没有必要再加了,只是在单独使用郡县名称时,才会加南。如果在使用“州郡县”全称时都加南,那就会很繁琐好笑,比如:“南徐州南兰陵郡南兰陵县中都里”,这不符合古代行文简约的习惯。
梁武帝登基,距离刘裕允许加南字又过了八十年,距离当初“晋室昔横溃,
永嘉遂南奔”(李白)已有二百年,流民后代也已连续三次执掌南方政权(宋、
齐、梁),他们对南方的新籍已经完全认同,加与不加南字早已不是政治和道德原则问题,只看使用时需要不需要,所以,在萧融墓志上,出现不加南的籍贯表述“兰陵郡兰陵县”,是很平常的事,这在当时是不可能产生误会的。流传于世的梁武帝二哥永阳王萧敷墓志拓本上,也只写“兰陵兰陵人”。《梁书》记梁武
帝回南兰陵郡谒父陵,也只说“御驾幸兰陵”、“御驾至自兰陵?,并不加南字。
而《梁书·武帝纪》说梁武帝是“南兰陵中都里人”,加了南字,也是没有错的。
南兰陵祖坟的“王气”荫庇了萧氏子孙两次创立帝业,为何不认同呢。
萧融夫人王慕韶是东晋丞相王导后裔,属于南渡的琅琊临沂世家大族王氏,
其墓志上写的是:“南徐州琅琊郡临沂县都乡南仁里人”。这是最能说明问题的,
岂有王氏这样的世家大族都认同南方新籍,而素族萧氏却不认?早在东晋义熙年间收复萧氏北方老家时,并没见到南渡萧氏的后人回归北方故里,他们早就认同南方新籍了,岂能再有新亭对泣乎?是?中都乡?,还是?都乡??
南渡的淮阴令萧整,是萧梁皇族和南齐皇族的共同先祖。《南齐书》和《南
史》都说萧氏先祖“本居东海(郡)兰陵县中都乡中都里”,这是指北方徐州的
原祖居地。西晋后来分割东海郡成立兰陵郡,萧氏先祖就是兰陵郡人了。史书的这个记载很具体,“郡、县、乡、里”都有,一直被研究者所引用。但现在与萧
融墓志对照,就出问题了,萧融墓志上不是“中都乡”,而是“都乡”。孰是孰
非?我认为,萧融墓志上的“都乡”是正确的,并没有“中都乡”,多的“中”
字是史书传抄错误。另外,任昉所撰的《齐竟陵文宣王行状》中写的也是“都乡”。“都乡”在很多六朝墓志中出现,比如:东晋温峤墓志中有:“太原祁县都乡仁义里”;东晋王兴之墓志有:“琅琊临沂都乡南仁里”;南齐刘岱墓志有:“东莞郡莒县都乡长贵里”;北魏司马悦墓志有:“河内温县都乡孝敬里”。这说明“都乡”不是一个乡的名称,而是通用名词。只见到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里的解释:“都乡之制,前史不载,按都乡盖即今之坊厢也”。这个解释似不够准确。或许,都乡应该是指县治所在的乡。都乡并非是籍贯中必写的词,经常省略,如北魏墓志中就见到“洛阳都乡安武里人”和“洛阳安武里人”两种记述。所以,《梁书·武帝纪》也只说萧衍是“南兰陵中都里人”。从萧融墓志里我才知道石狮西面的山在六朝时叫弋壁山,属于当时侨置的南徐州琅琊郡临沂县。后来我还考证出失踪很久的南齐建的琅琊城是在今南京下关狮子山。萧融墓的石狮是最早让我铭记的六朝文物。也是我喜欢六朝文化的开端。
.05.26
注:作者刘宗意系南京六朝文史研究专家
------------------------------------------------------------------
欢迎各位宗亲提供萧氏家族相关资料,历史古迹,宗祠建筑,谱牒文化,人文典故等,将为您传播发扬!可发资料到邮箱:binyuliyun
vip.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