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光华教授训诂学天子有争臣七人

  作者简介:庞光华,重庆人,年生,北京大学汉语史博士,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后,现为五邑大学中文系教授。详文请参考《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二期。

  提要: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汉语中的疑难字句的学问,训诂学能够有助于正确理解古典文献。本文实证性地探讨一个训诂学的具体问题,也是解决十个语言学中的疑难问题。

  关键词:训诂学古代汉语通假

  《尚书·泰誓》:“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论语·泰伯》:“舜有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引《大誓》曰:“纣有亿兆夷人,亦有离德,余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旧注均训乱为治。

  今按:乱臣十人当是乱臣七人之讹。‘十’与‘七’古文之形极似,古书中每相讹。更考古文献如《韩诗外传》卷十曰:“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至失天下。”《孝经·谏诤》:“子曰‘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楚辞·七谏》王逸注:“或曰‘七谏者,法天子有争臣七人”。

  [争与诤相通。《广雅·释诂》:“诤,谏也。”《孝经》注亦曰:“争,谏也。”《说文》:“诤,止也。”《韵会》:“诤谏救正也”。《说文》:“正,是也。人一,一以止”。乃知正与止同意。《说文》:“谏,证也。”《周礼·司谏》郑注:“谏,正也”。《玉篇》:“谏,正也。”

  《广雅》:“证,谏也。”正与证同。从以上各证知:诤、谏、正、止四字同意,可为转注互训。乱臣之乱训治,治与正意近。乱臣即是诤臣之意,是能救正天子错失之臣。《泰誓》本伪书,当是抄录《左传》之语。]据《孝经》、《韩诗外传》、王逸注《楚辞》,知天子有争臣七人为古礼,《论语》、《左传》之‘十人’均为‘七人’传写之误。

  今更考古书,知古有“七辅”之说。如《清容居士集》卷四十四《余孝友命名説》:“邃古命名六相七輔,莫得而詳也”。

  《古微书》卷二十七与《论语摘辅象》列举有黄帝的七辅之名为:风后(受金法。宋均曰:金法,言能决理是非也)、天老(受天箓。宋均曰:箓天,教命也)、五圣(受道级。宋均曰:级,次序也)、知命(受紏俗。宋均曰紏,正也)、窥纪(受变复。宋均曰有祸变能补复也)、地典(受州络。宋均曰络,维络也)、力墨(受准斥。宋均曰:准斥,凡事也。力墨或作力牧)。(亦见《续博物志》卷四)。 

  《骈雅》卷三:“风后、天老、五圣、知命、窥纪、地典、力墨,黄帝七辅也。”《梁书·武帝纪上》:“二象贞观,代之者人。是以七辅、四叔,致无为于轩、昊”(亦见《册府元龟》卷所引)。《路史》卷十四称黄帝“命知命紏俗、天老录教、力牧凖斥、鵊冶决法、五圣道级、窥纪补阙、地典州络,七辅得而天地治、神明至”(此处唯独‘风后’作‘鵊冶’)。

  《太平御览》卷七引《天文要集》曰:“七公,天之相也。三公,廷尉之象也。上星,上公也。次星,中公也。星明则七辅强”。

  这里的七公就是七辅(相与辅同义)。可见自古相传黄帝有七辅之说,这与‘乱臣七人’、‘争臣七人’完全是同样的观念。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