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新建区松湖镇抗援村扶贫采访纪实

中国江西网/江西头条新闻客户端讯记者谭红报道:松湖镇抗援村位于南昌市新建区西南部,紧邻丰城,是省级贫困村、收入空壳村、软弱涣散村。28日上午9点多,记者一行人来到抗援小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三层楼高的教学楼,教学楼前是学生们的活动操场,操场囊括了一个小型环形塑胶跑道、篮球框、兵乓球桌等一应娱乐设施俱全。

抗援村小学   这一天的抗援小学有些特殊,因为学校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之中有南昌育新学校的两位省、市级名师,也有南昌二中国际班的外籍教师。南昌市优质的教育资源为何联袂而来帮助一所贫困村的村小?原来是驻村第一书记袁睿多次穿针引线、联络动员的结果。南昌二中国际班教师CassandraTaylor(来自加拿大)在抗援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上英语示范课,抗援小学的孩子们第一次直接接触了“洋老师”、接触了地道纯正的英语口语。中小学高级教师、江西省首批音乐学科带头人、江西省中小学音乐教育常务理事、育新学校范岚老师以《有趣的节奏》为题,为一年级的孩子们做了一场很好的音乐启蒙教育,这是抗援小学迎来的第一位音乐老师。南昌市第四批中小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疫情期间在赣教云上开学第一堂课的主讲老师、育新学校黄海帆老师以《伟大的抗疫精神》为题,为六年级的孩子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想品德课,教育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际班教师CassandraTaylor在上英语示范课

课间,学生们看见袁睿都亲切的跟他说“老师好”,很明显,他早已与这里的孩子们打成一片。据抗援小学校长李厚进介绍,该校是一所含括1-6年级的村小,目前在校学生人。近年来,在党委、政府、帮扶单位、驻村第一书记及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飞跃的提升。目前,在帮扶单位--南昌市行政审批局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正在新建一栋教学楼,拟作为学校的音乐室、美术室、机房和心理咨询室等,帮助在校学生全方面发展。“袁书记到抗援担任第一书记以来,给我们学校的帮助是全方面的,非常感谢他”,李校长对学校的未来很有细心。

对未来充满了信心的不仅是李厚进,随着村里产业项目的落地,抗援村的贫困户、农户们也满怀憧憬。但是谁能想到,一年前,当南昌市行政审批局驻抗援村第一书记袁睿初来抗援村时,不仅贫困户的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工作存在诸多短板,产业发展和贫困户就业更是一穷二白,脱贫攻坚任务繁重艰巨。根据抗援村的实际情况,袁睿在南昌市行政审批局领导的指导下,立足于长效脱贫,在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的同时,抓好消费扶贫、就业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工作。

 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让贫困人口真脱贫、脱真贫

一大早,袁睿熟络的带领记者来到贫困户戴吉英家中,在交谈过程中,记者了解到,戴吉英夫妻二人皆残疾人士,行动不便。对戴吉英来说,生活中最难的就是用水部分了。因为身体原因,夫妻二人吃喝用水全靠别人挑送到家中,洗衣服也全靠自己80多岁的妈妈拿到河边去洗。现在妈妈年纪大了,也洗不动了。

戴吉英夫妻二人

袁睿了解情况后多次协调新建润泉公司,及时为她家接通了自来水,解决了她家庭用水的困难。“有了自来水生活方便多了只要轻轻一拧水龙头,水就来了。自己洗衣服做饭再也不用麻烦别人了。”戴吉英说。

随着一些列的扶贫措施的落地,今年以来,抗援村15户贫困户住房得以新建、改建或装修,超过前四年总和;13户贫困户通上自来水、用上净水器或进行自来水管网改造,实现了安全饮水,还为7户贫困户办理了医疗费报销。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短板得以迅速补齐。

 消费扶贫+就业扶贫:扶勤不扶懒、扶贫先扶智,让贫困户本地就业,持续增收

靠政府简单输血式扶贫虽然能解一时之急,但不是长久之策,实现贫困人口本地就业,才是他们未来几年持续增收的保障。从抗援小学出来,在袁睿的带领下,记者一行人来到了南昌市福华米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华米业”),福华米业是江西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南昌市扶贫龙头企业,目前年加工大米3.8万吨,年销售收入达1.2亿元。

公司经理梁书高告诉记者,受新冠肺炎疫情及市场竞争激烈影响,今年上半年公司销量不佳,在袁睿的引导和推动下,各个扶贫超市、相关单位都在公司订购大米,每月销量达30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滞销问题,也提升了公司产能,增加了经济收益。

经过袁睿动员,在前期向村集体和贫困户分红的基础上,面向贫困户再新设置10个工作岗位,让村里一些年纪大、劳动能力弱的贫困人口来公司做保洁、打包小包装米袋等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63岁的贫困户邓重满和65岁的贫困户杨述海就是其中一员,今年以来,他们一直在福华米厂从事保洁工作。邓重满和杨述海告诉记者,之前他们一直以务农为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也不是很好,现在做不了农活,生活主要依靠政府兜底。袁睿不仅给他们介绍了福华米业的工作,还在村里给他们安排了防火巡查员的岗位,“这两项工作都相对比较轻松,加起来每年可以增加-元的收入,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自己的生活状况”他们开心的说到。

贫困户金平亮因患病常年在家,无法外出务工,村里给他安排了扶贫专岗,每月收入增加元,金平亮的帮扶干部、南昌市行政审批局局长宋亮生,在了解到他儿子金昌策收入较低且有学开挖机的意愿后,联系了绿地集团,为金昌策安排了学开挖机的去处,学成后还可以在企业直接实现就业,即省去了在技校学习的费用,还可以一次性解决未来就业的难题,人年均收入也有望突破10万元。

 产业扶贫:让村集体大幅增收并持续帮助抗援村贫困户、农户实现本地就业

“在我身后的这一片就是两个月前完成种植的枸杞基地,别看现在还只是一些羸弱的树干,不久的将来,这将会成为村民的致富树。”袁睿说。

袁睿介绍,抗援村村民一直以种植水稻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在经过一系列的市场调查和接洽后,与新建区农天种植合作社合作种植韩国枸杞,“韩国枸杞产业基地项目预计投入万元,在今年7月已完成了亩韩国枸杞种植”。

虽然一眼看过去,枸杞基地还是光秃秃的,但是仔细观看还是可以发现,有一些长势良好的枸杞已经长出了红红的果实。据介绍,这片枸杞基地在今年年底预计可以为村集体增收13万元以上。同时可以解决十几户贫困户就地就业、就近就业问题。

袁睿表示,目前基地已经实现规模化,下一步将让烘烤房尽快落地,确保基地尽快投产,生产符合标准的枸杞。“目前还有虾稻共养和牛羊养殖项目在谈,争取今年签约落地,力争在抗援村形成几个主导的扶贫产业”。

要实现产业兴旺的目标,村里要发展村集体产业,贫困户也要自主发展产业。今年62岁的金秋生是村里的贫困户,养鸭多年但规模一直不大,袁睿了解情况后,一方面鼓励他大胆发展,一方面为他申请了产业直补。今年,金秋生养鸭规模从只提升到多只,8月,金秋生还收到了元的产业直补。在疫情期间,交通封闭,金秋生外出购买饲料、销售鸭蛋受阻,袁睿在市行政审批局相关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为金秋生联系最近的饲料购买点并与驻村工作队队员一道驾驶私车,将金秋生积压的枚鸭蛋一次性售罄。为了持续畅通销路,袁睿还牵头开通了村里的电商平台,并创造开业三天成交1万余元的记录。

 教育:让村里的孩子也享受南昌市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办学条件

站在百年的历史维度上看,抓好一代人的教育,他们可以对上赡养一代人,向下培养一代人,教育扶贫可谓是意义重大。年11月以来,袁睿先后协调21世纪出版社为抗援小学捐赠价值3万元的书籍,协调爱心单位为30名困难学生捐助爱心礼包满足个性化需求,疫情期间协调帮扶干部为贫困户子女送手机、IPAD、教材、习题册等,今年上半年,市行政审批局更是在单位本已十分紧张的工作经费中挤出12万元用于抗援小学建设多功能教学楼,目前该楼已经封顶,正在全面装修,力争早日投入使用。袁睿说,“今天邀请育新学校和南昌二中的名师到抗援小学开展教育扶贫、送教下乡、送研到校活动,将抗援村教育扶贫工作推向了高潮。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推动教育扶贫、送教下乡活动常态化开展,不断帮助抗援小学教师提升教学水平,让抗援村的孩子们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未来可期日子正在一天天的变得更好

望着村委会楼上新建的通讯基站,村支书梁小勇感慨万分:“因为地处偏远,长期以来手机信号很差,还经常接到“宜春移动欢迎您”的短信,一不小心就打起了漫游”。市行政审批局张世忠副局长了解情况后,主动协调南昌移动投入30余万元在村里建设了基站,还协调南昌电信调试设备,一举解决了几个村小组手机信号弱,无法上网的问题。现在村民在家也能刷抖音、打视频电话。

不仅是通讯设施改善了,生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也在逐步完善之中。横岗头、傅家两个村小组灌溉渠道修建工程即将启动,完工后将实现青山水库和邓家水库对抗援村全部耕地的有效灌溉。累计投入30万元,按照“三化六好”要求打造的村党群服务中心和根据村民需要打造的村综合服务中心已全面建成。

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为加大帮扶力度,南昌市行政审批局还及时调整和增补了帮扶干部,每位局领导和处室主要负责人都认领了帮扶对象,形成了领导率先垂范、处室大力支持、上下人人参与的扶贫工作格局。贫困户杨承栋就是受益者之一,他的帮扶干部由原有的1人调整为副局长杜琴和法规处处长赵智军两人。“袁书记和帮扶干部对我很关心,今年疫情期间,他们不仅给我送来了口罩,还给我送台式电脑、平板电脑、课本和习题册”。今年以来,市行政审批局动员帮扶干部在定期走访之外,为贫困户提供个性化帮扶,先后为近11户贫困户提供了台式电脑、平板电脑、手机、脐橙树苗、碗橱、油毡布、血压仪、血糖仪、棉袄、保温杯等物品。

多措并举让贫困户人均增收达20%以上,预计全村贫困户年人均收入突破1元,是国家脱贫标准线(元)的3.75倍。

老金的女儿是今年建了新房的三户贫困户的其中之一,今年4月份政府集资3.5万元,新的住房就开始建了。房子建好之后,帮扶干部送了家电,煤气罐、煤气灶、电视机、热水器等家电。

现在生活比以前好多了,每周都有2-3次吃肉,鸡蛋更是每天都有。面对镜头的时候,老金多次提到感谢政府、感谢帮扶干部对自己及女儿的帮助,没有他们的帮助,自己一家不可能会有现在这么好的生活,他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在老金新房外面,就是沉甸甸的水稻泛着金色麦浪,预示着丰收在望不远处。不远处,几头黄牛在微风中悠闲地吃着嫩绿的青草,一群白鹭从青草里忽高忽低掠过黄牛,天空中时不时的飞过一群不知名的鸟儿,似乎也预示着未来可期,日子正在一天天的变得更好。

老金新房外一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