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08:23及至小满
一场夜雨过后
在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下江镇
宰养村的食用菌大棚里,
盛夏到来前的最后一季蘑菇正在采摘。
“气温超过28度,就不适合蘑菇生长了。”
对于食用菌培育,
从江县教科局派驻宰养村的
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梁新源,
已经算得上半个行家了。
临近正午
忙碌了一早的他
回到办公室,打开手机
开启远程连线
向专家取经。
屏幕的另一端是
全国政协委员
南京大学经济学系主任
杨德才教授。
梁书记聊了大山深处的哪些事儿?
专家又支了什么妙招?
赶快一起来听一听!
杨教授好,我们宰养村三面环山,海拔米,属高坡平地。村民人,均为侗族,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64亩。目前村子里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0户,人。“两不愁”基本解决了,但我们驻村工作队意识到,要想真正脱贫不返贫,还得发展产业。
目前,我们村有亩土地用来发展食用菌产业,并建成了亩香椿产业基地、50亩海花草示范基地、50亩辣椒基地。
但是在产业扶贫中,我们也发现,个别村民脱贫的积极性不高,有“等靠要”思想。有的贫困户只关心“政府能给我多少钱”,而不是“我该怎么做才能脱贫”,这直接影响到了扶贫的成效。对此,您有哪些好的建议?
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不足,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他们只会种田,缺乏新技术、新技能。二是脱贫资源的匮乏。宰养村地处偏远落后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少,面临着发展无资源、无人手、无出路的局面。
我们首先要通过教育把农民的素质提高,加大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同时,还需要把农民转移出来,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另一方面也可以到外面学到一些技术,然后他们觉得发展比较好之后,就可以把技术带回来,从而来帮助当地的发展。
您说得对!在我们村,由于村民整体文化水平低,生产经营的能力也较差,致贫原因80%是缺技术。产业引进来了,一些村民的生产经营能力却跟不上。这个问题该咋解决?
提升村民的生产经营能力,除了政府的扶持以外,需要多方力量介入。像我所在的南京大学,以及我国多所农业大学,这些高校本身是有很多技术和人才的,可以为贫困地区提供一些教育培训方面的服务。
还要引入市场机制,要推进大公司和龙头企业的资本进入。我曾带团队到贵州的丹寨县去调研,丹寨的万达小镇就是外部资本引入的代表。它是万达丹寨包县精准扶贫的核心产业项目,开业以后,仅用半年,丹寨万达小镇就成为贵州省游客量排名特别靠前的单个景区。
在销路上,我们这里比较偏远,一些扶贫产品的销售,主要依赖政府,很难完全市场化,这并不利于产业的长远发展。对此,您有哪些好的建议?
这个问题非常好!首先基础设施等硬件方面的建设要跟上,让本地的人和产品出得去,同时要让外面的人进得来。
二是要做品质、做品牌。消费扶贫拼什么?我觉得最关键的还是在于品质和品牌,这也是未来扶贫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三是要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产品宣传。“酒香也怕巷子深”,很多偏远地区,有很多优质的农产品,可能没法走出大山,没法让更多人知道、当下出现了一些直播带货等电商助农新模式,“市县长当主播,农户多卖货”,与农产品的品牌宣传结合起来,增加消费者的信任,促进贫困地区群众增收。
我们宰养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村民全部为少数民族侗族,侗族大歌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这里还有国务院命名重点保护的高仟鼓楼,宰养村还是全县十个传统村落重点保护村落之一。在此基础上,我们正在准备发展传统村落乡村生态旅游,杨教授,您有啥好的想法没?
旅游实际上也是产业,旅游扶贫是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通过发展旅游来让一个地方脱贫致富,这样的案例在全国也有很多。这对于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贫困地区群众收入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今天看了一下地图,从江县是在贵广高铁边上,那么贵广高铁的通车应该能为我们发展旅游提供很大便利。目前来看,从江下面的县城公路等也都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硬件设施做起来了,下一步就是如何打造特色,深挖当地旅游业的产业价值了。
我们一定要把侗族文化,把它的底蕴挖掘出来,同时要宣传出去。要把侗族的文化和故事告诉外面世界,让大家知道有这样一个地方,然后被这里的文化特色吸引过来,这一步非常重要。
在基础设施建设这方面,我们利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资金万元,进行河道河床整治、太阳能路灯安装、传统村落广场建设等,村子里的环境面貌大为改善。
但是,我在向村民宣传发展旅游产业时,有一些村民依旧不为所动,觉得发展旅游离自己很遥远,缺乏热情,对此,我该咋办呢?
在发展旅游产业这一过程中,我认为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是非常重要的。旅游产业是一个长期“饭碗”,是促使贫困群众脱贫不返贫的重要抓手。
前几年我去广西调研,广西的大兴县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刻,当地的特色是壮族文化,他们把那些农村留下来的老人和孩子发动起来,把庄子里的文化以一种歌舞的形式表现出来,非常有视觉冲击力。
所以说,我们的村民一定要积极配合,旅游业发展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需要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然后才会慢慢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一定要有一个长期和长远打算。
夜幕四合
群山向远方绵延
听着悠扬的侗族大歌
看着蘑菇、朝天辣等
一批批“黔货”出山
梁新源带领村民
走脱贫致富大路的信念
愈来愈坚定
……
总策划
周飞
总统筹
蔡继乐
新媒体统筹
俞水
中国教育报融媒体采访报道组成员:柴葳于珍周子涵景应忠
制片
柴葳
统筹
柴葳
编导
周子涵柴葳
撰稿
于珍
主持
柴葳
剪辑
周子涵
字幕
周子涵
包装
任赫周子涵
直播
赵利贾蒙武冰洁
特别鸣谢:贵州省教育厅支持保障从江县打赢脱贫攻坚战专班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教育和科技局
本文编辑
周子涵
责任编辑
李心卓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来源:新华号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