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记载:“(梁武帝)疾久口苦,索蜜不得,再曰:‘荷,荷。’遂崩。”就是说梁武帝生病久了觉得嘴巴苦,想要吃蜂蜜而不能,于是大喊“嗬嗬”数声而死。作为一代帝王,南朝梁武帝是如何由至尊天子沦落为凄惨囚徒的呢?请容小编慢慢道来。
潜龙在渊:
萧衍是名门兰陵萧氏的后人,萧氏建立南齐王朝后,作为远支宗室的萧衍,既是博学多才的一时名士,又是军政全能的国家重臣。他和沈约、任昉、谢朓、范云等当时著名文人彼此诗歌会友,被称为“竟陵八友”。
同时萧衍又担任雍州刺史的要职,坐镇襄阳,守护国家北境,曾在贤首山之战,一举击退敌国北魏号称三十万的大军。
南齐明帝死后,少帝萧宝卷(东昏侯)即位,治国无方,滥杀群臣,京都动荡,人人自危,萧衍趁机于襄阳起兵,率领上千甲士誓师东征,一路上摧枯拉朽、势如破竹击败各方敌军,仅用一年时间就攻下建康,执掌朝政,平定了紊乱的局势,于公元年,取代南齐,建立了南梁王朝。
至尊天子:
登上皇位后,萧衍夙夜不息,勤理政务,即使寒冬腊月也坚持五更起床,批阅奏章时,哪怕右手冻裂生疮亦不停笔。他待人谦恭宽和,即使是小吏面圣,也礼遇之如同接待贵宾。
同时施政宽容,每次断决重罪要犯,必然落泪不忍,郁郁不乐。他更多次召见州县官吏,训诫他们要廉政爱民,对声誉良好的廉吏不吝擢升要职。
改定“百家谱”,重用士族,制九流常选,又立国学,招五馆生,不限门第设立雅馆、士林馆等。
据《梁书》记载,梁武帝萧衍为了广泛纳谏,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下令在门前设立两个盒子(当时叫函),一个是谤木函,一个是肺石函。如果功臣和有才之人,没有因功受到赏赐和提拔,或者觉得自己的才能未尽其用,可以往肺石函里投书信;如果是一般的百姓,想要给国家提什么建议,可以往谤木函里投书。
萧衍还下令颁行新历《大明历》,此历由著名学者祖冲之于50年前刘宋大明年间制定,相当精密,直到此时才得以颁布发行。
猜忌君王
梁朝众多开国功臣,皆不得重用,帮助萧衍登上帝位的心腹谋士沈约,更屡遭谴责,愤懑而死。反而是萧氏王公宗亲纷纷主持各地军政要务,各大望族的高门名士也纷纷被授予高官显爵。
萧衍的六弟临川王萧宏,侄子临贺王萧正德,次子豫章王萧综等人,不但常年为非作歹,鱼肉百姓,更进而图谋逆乱,萧衍还是屡加宽赦,不予惩处。
后来,萧正德和萧综逃奔北魏,萧衍仍多次暗遣使者劝其返回。萧正德归国后,萧衍声泪俱下训斥一番,继续委以重任。萧综扬言自己并非萧衍之子,而是南齐废帝东昏侯的骨血,他病死敌国后,萧衍派人将其尸骨盗回,居然还以皇子身份礼葬。
舍身同泰寺
对当时皇族亲贵、高门士族和贫寒百姓的尖锐社会矛盾,萧衍无力从根本上解决,而是一味倡导佛教,妄图从精神上麻醉广大民众去安于苦寒,以修来世。
他四次舍身佛寺,扬言要出家为僧,勒逼群臣耗资四亿钱给佛寺,将他“赎回”,更大兴土木作十二层高塔,建康城下竟有佛寺五百余所,外观穷极宏丽,资产更富裕丰沃。
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指的就是佛教在这一时期的盛况。——将大批人力财力浪费于求神拜佛,显然根本无助于缓和社会矛盾,而完全是饮鸩止渴。
侯景之乱
侯景“少而不羁,见惮乡里。及长,骁勇有膂力,善骑射。狡猾多计,反覆难知”。后因在东魏斗争中失势而欲投靠西魏,西魏不肯收留他,他于是转而投靠南朝萧梁。
梁武帝不听众人劝阻,执意接受侯景来附,并授侯景大将军、封河南王,并都督河南诸军事。岂料侯景一到河南,便举兵反叛,四处宣告说南梁朝廷亲信小人,朝政昏聩,又广建寺庙,不问耕织,致使百姓民生凋敝、苦不堪言。
迅速召集了十万余众,一举攻破南梁都城建康(今南京)。梁武帝萧衍转眼间成为瓮中之鳖,被侯景囚禁于台城净居殿,不许与人接近。
台城身亡
太清三年(年)五月初二(6月12日),萧衍躺在台城皇宫净居殿,嘴里发苦,索要蜂蜜不得,在发出了两声”嗬!嗬!(表示惊讶)”的声音后,便在饥渴交攻的惨况中逝世,享年八十六岁。同年十一月,葬于修陵(今江苏丹阳市陵口)。谥号武帝,庙号高祖。
梁武帝萧衍,是史上著名的前明而后昏、晚节不保的君主。他在位的四十八年,是整个南朝数百年历史里,持续时间最长、经济文化最繁盛的时期,被称为“文物之盛,独美于兹”的“天监之治”。然而也正是他的统治末期,引狼入室,养寇贻患,造成给江南社会生产带来毁灭性打击的“侯景之乱”,不但让他自己身死国灭,更令南朝国力大损,元气大伤,此后被北方政权吞并,成为大势所趋的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