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发展,不仅体现在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
在百姓的日常生活,甚至是衣着服饰上同样也有体现,而西域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代表地域,自然也有着其独特的发展之路。
西域所融合的文化除去中原文化与西域本身的民族文化之外,还深受其他文明的影响,可以说西域是一个集世界文化为一体的一个地方。
而独特的西域地理环境和文化融合,也造就了西域美女独具特色,因此西域女性在装扮自己这方面更加地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
探究西域女子的装扮就不仅仅是探讨妆容,更多的是对那个时期的审美的表现。
更是社会经济和制度发展的一个表现,所以说通过西域女子的装扮就可以跨越千年的历史,看到西域的发展背景。
一、西域女性的妆容内容探析
西域进入人们视野真的要归功于汉代的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沟通世界的丝绸之路,很多欧洲人对中国的印象和认知也是从这条路上来的。
而丝绸之路的开辟除了促进了中欧的互通有无之外,对于西域本身其实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以说丝绸之路的开辟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西域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使得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有了很好地交融。
1、西域女性面妆上的特点简析
文化交流最明显的地方其实就体现在百姓的生活当中,比如说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原很多的服饰妆容文化都传到了西域地区,因此西域女子在化妆方面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个妆容的变化简而言之就是由单一走向了复杂多变,比如说在没有受到中原文化影响之前,西域女子化妆最注重的其实是美貌和面容的妆容,就比较地单一,没有很多复杂的步骤。
可是随着中原文化的流入,西域女子也学到了很多中原的化妆技术,比如说修容的作用、妆面的风格变化、贴花黄、绘鹅黄等等,化妆变得非常地复杂,也走了更多不同风格的变化,同时也变得更加地精致。
1)、底妆上的特点
在汉唐时期的西域地区底妆主要有两种形式,一个是白粉妆,一个是红粉妆。这两种粉妆中,白粉妆是最接近现在社会所说的底妆的,而红粉妆则是更像是腮红、侧影一样的妆面。
根据《说文解字》记载“粉,粉傅白者也,从米,分声。”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古代时期粉都是用米为原料而制成的,而在西域地区除了米粉之外,还会使用一种铅粉来。
根据考古发现在年的时候尼雅东汉墓里面就出土了一种铅粉制成的化妆品,所以由此也可以推断出我国最早的化妆品成分之一就是铅。
与米粉相比,铅粉经过调制之后更加地贴合皮肤,色泽和光滑程度也远远地大于米粉的作用,因此铅粉一直都是西域女子最喜爱的底妆用品之一。
2)、画眉上的特点
眉毛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极具辨识度的部分,所以说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中就有很多描述眉毛的作品,而众所周知“弯弯柳叶眉”也是中国古代女子最喜爱的眉形。
相对于中原女子来说西域女子的长相更加地立体饱满、五官所占的比例也更大,所以说西域女子一般都有一种浓烈的美感。
可是随着中原文化的不断影响,西域女子也逐渐地爱上了柳叶眉的眉形,原本西域女子普遍是喜爱浓密的长眉的。
可是在新的审美方式也让西域女子产生了变化,因此在很多文献或者是出土文物上都可以看到,西域女子所描绘的也是柳叶眉。
根据考古发现在古代西域地区,女子画眉主要是用的眉笔和眉石两种工具,所谓的眉笔也就是一个上粗下细的锥形笔尖端沾有染料,以此来描绘眉毛。
而眉石就是用来储存染料的工具,所以说古代西域眉笔和眉石要组合着使用,与现代的眉粉也有相似之处。
3)、唇妆上的特点
唇妆也就是胭脂涂唇,使嘴唇看起来更加的丰满、红润,而且与唇妆相呼应的还有花钿一说。
花钿其实就是古代女子在额头上所绘制的用来的图案,比如说有桃花、梅花、心形等等,直到现在花钿依然非常流行。
在化妆的时候嘴唇自然使用的是红胭脂,而花钿却有红钿和翠钿两种,所谓的翠钿就是指用翠鸟羽毛制成的胭脂,这样的胭脂画出来的花钿就是翠绿的,因此被称之为翠钿。
2、西域女性发型上的特点简析
一个完整的妆容,除了要有精致的面妆之外,发型的搭配也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在古代社会人们更加地注重发型的设计。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因此古代是不允许随意地剪头发的,所以说古代女子大多都是长发及腰,这样一来发型也就变得多种多样了。
1)、编发发型特点
首先所有的发型中最基础的一定就是扎头发了,而且中国又是一个心灵手巧的民族,所以说也是古代人们日常使用的方法。
在《梁书》中记载了“国中妇女皆,衣裘袴。”再结合出土的众多西域女子尸骨可以推断。
当时的西域女子非常喜欢“双辫”,也就是将头发一分为二,编成两个辫子梳于两耳之后,这样的发型既方便又美观,所以极受欢迎。
还有一些更为复杂的编发,比如说将头发分为两组以上,分别编成辫子垂于身后,这种发型在现代社会依然非常地流行。
2)、剪发发型特点
上述提到古人是不会随意剪头发的,可是也有例外的时候,这是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种思想是中原的封建思想,所以说在中原地区广为流传。
可是西域女子毕竟不受中原文化的管束,所以说西域女子运用修剪的方式设计发型也是十分常见的。
在《晋书》中其实也有记载“龟兹男女剪发垂项。”这里所说的就是龟兹这个地方男女都十分流行剪发,可见西域女子在融合中原化妆文化时并没有连这种封建思想也一并接受。
3)、束发发型特点
束发就是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理解的一种发型,也是现代女性最常使用的发型,在古代西域所流行的束发其实就是将所有的头发都梳到头后面,然后用绳子绑起来,使其自然垂落。
在《汉书》中也有记载“单于置酒赐汉使者……后陵、律持牛洒劳汉使,博饮,两人皆胡服锥结。”
由这则记载可以看出文中所说的锥结就是束发,在古代并不称之束发,而是以锥结代之,其意思就是将头发梳于脑后打结。
由此可见在古代时期,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融合得非常好,西域有模仿中原的地方,同样的中原也有借鉴西域文化的地方。
3、西域女性发髻上的特点简析
发髻相对于上述的几种发型来说就比较地复杂多变了,从梳发髻所使用的手法就能。
上面所说的几种发型基本上都用不到很多的手法,可是梳发髻却要用到梳、编、盘、绾等各种手法,同时还要加以工具辅助。
1)、高发髻的特点
高发髻顾名思义就是高高盘起来的发髻,其位置大致是在头顶的正上方,这样的发髻能使人看起来更加地高贵大方,是一些有身份的女性所喜爱的发型。
而且根据文献记载,高发髻的种类非常地多,比如说:峨髻、螺髻、回鹘髻、惊鹄髻、半翻髻等等。
这些发髻都是汉唐时期中原非常流行的发髻,传到了西域之后同样也广受喜爱,其中峨髻是西域女子最喜爱的高发髻。
2)、垂髻的特点
高发髻是高贵大气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反的就会有清雅之风的发髻,所以说也就有了垂髻这个发型,垂髻相比于高发髻来说适用的人群更多,也更加地平易近人一些。
根据文献以及出土的文物来看,古代西域女子最喜欢的垂髻主要有两种,一个是将所有头发都梳在。
然后盘在此处,再挽成圆锥的形状使其向后面垂去,这样一来所有的头发就都盘在了头上,但是又不会有高发髻的那种盛气凌人。
还有一种就是双倭,从名字也能看出来这种发型是将头发一分为二,然后盘在两侧,发髻的主体就垂在两侧耳朵或脸颊的旁边。
所以说之所以叫垂髻,就是因为这种发髻不会像高发髻一样只能高高地盘在头顶,垂髻是可以使头发自然垂坠的一种发型,所以自然也就有了清雅随和的特点。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古代时期西域女子在妆容上面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转变,而这个转变就是以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原西域两地为契机。
虽然西域女子借鉴了很多的中原化妆技巧,可是从出土的文物上来看,西域女子还是保留了很明显的西域特征。
只能说中原文化更加地促进了西域文化的发展,但是并没有改变西域文化,这就是文化融合的最佳典范,即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但是又能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
参考文献:
[1]《新疆古代服饰艺术》阿迪力·阿不力孜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2]《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研究》包铭新东华大学出版社
[3]《丝绸之路服饰研究》李肖冰新疆人民出版社
[4]《中国历代妇女妆饰》周汛高春明三联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