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梁的元魏皇族真可谓是一大批人才呐

北京痤疮医治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210111/8578752.html

当然,随着一些元魏皇族人物长期留置江左,与萧梁上层交往日益密切,相互理解亦不断加深,其中有人逐渐融入萧梁上层社会。在这方面,元树、元贞父子的表现较有代表性,《北史》卷九《魏献文六王咸阳王禧传》载:“树年十五奔南,未及富贵。每见富山云向南,未尝不引领散散。初发梁,睹其爱妹玉儿,以金指环与别,树常著之。寄以还梁,表必还之意。朝廷知之,俄而赐死”。《梁书》卷三九《元树传》载元树北征,被困于蕉城,“城陷被执,发愤卒于魏,时年四十八”。这是说元树北征被俘后因意欲还梁而死。这一说法未必全面,但就元树的江南观念而言,他年少入梁,在南方成长,前后长达三十余年,有着较为浓郁的南方情结不足为奇。

又,《魏书》卷八《樊子鹊传》载元树在焦城为樊子鹊围困,“树既无外援,计无所出,子鹊又令人说之,树遂请率众归南,以地还国。子鹊等许之,共结盟约”。可见元树北伐失利后,其首选方案是“请率众归南”。《资治通鉴》卷一五五“梁武帝中大通四年九月”条载:“树至洛阳,久之,复欲南奔,魏人杀之”。元树子元贞,应当出生于萧梁,《北史魏献文六王咸阳王禧传》载元树死后,“其子贞自建业求随聘使崔长谦赴邮葬树,梁武许之贞既葬,还江南,位太子舍人”。元贞对萧梁颇为忠贞,太清元年(年〉,梁武帝以元贞为魏主,送其至寿陌以助侯景北伐,但他发现侯景之异常,于是逃归建康揭发其阴谋,可见其对梁之忠贞。

侯景攻建康,元贞还受命抵抗,《资治通鉴》卷一六一“梁武帝太清二年十月”条载“轻车长史谢禧、始兴太守元贞守白下”,至战败而弃城。正因为如此,有萧梁宗室人物将后事委于元贞,《梁书》卷二九《高祖三王南康简王萧绩传附萧义理传》载萧义理决意反抗侯景,并托后事于元贞:“至京师,以魏降人元贞立节忠正,可以托孤,乃以玉柄扇赠之。贞怪其故,不受。义理曰:后当见忆,幸匆推辞。’会祖陆起兵,义理奔长芦,收军得千余人。其左右有应贼者,因间劫会理,其众遂骇散,为景所害,时年二十一。元贞始悟其前言,往收葬焉”。萧义理以为元贞“立节忠、正,可以托孤”,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元贞虽为元魏皇族之后,但与萧梁上层社会己融为一体。

众所周知,在长期分裂状态下,南北朝社会风尚与文化存在诸多差异。自南北朝后期至隋唐时期,随着北方民族融合与南北统一进程的不断推进,南北文化交流也渐趋深入和广泛。在此过程中,就军事征服与政治统一而言,当以北方为主导,而就文化风尚而言,则以南风北渐为突出。北朝统治者通过各种方式吸收南朝文化,其中士人迁移与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就入梁之元魏皇族群体而言,其南奔正处于南北朝社会渐趋统一、文化交融日益深入的关键时段,一些元魏皇族人物具有良好的雅化背景,他们一度流寓江南,思想观念、文化气质等方面深受南朝风尚的影响,其中有人返回北方,成为南学北传的使者。如元略,《洛阳伽蓝记》卷囚“城西追先寺”条载:咯生而吱袅,幼则老成,博洽群书,好道不倦。萧衍素闻咯名,见其器度宽雅,文学优瞻,甚敬重之。咯从容闲雅,本白天资,出南入北,转复高迈,言论动止,朝野师模。

元略是北魏孝文帝迁洛之雅化皇族子弟的杰出代表,其南奔之前己具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准,以致梁武帝“素闻略名”。然其以往之效仿江左风雅,毕竟经由转手,未曾亲历与体验。其一度入梁,身临其境,得与梁武帝君臣朝夕相处,其作风自然也深受影响,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深刻变化。其后返回洛阳,言行举止与精神风貌非同寻常,在当时北方普遍钦慕南朝风尚的时代背景下,元略成为引人注目和竞相仿效的风流人物,所谓“出南入北,转复高迈,言论劝止,朝野师模”,绝非虚言。

相较而言,元略流寓江左历时未久,其所受南朝文化风尚之浸润主要表现在“言论动止”之士风层面,而一些年少入梁且长期生活于此的元魏皇族人物,其南化程度自然更为全面、深入,其中有的在吸收南朝经史学术方面颇有成就。如元善,《隋书》卷七五《儒林元善传》载:性好学,遂通涉《五经》,尤明《左氏传》。及侯景之乱,善归于周。式帝甚礼之,以为太子宫尹,赐爵江阳县公。每执经以授太子。开皇初,拜内史侍郎,上每望之曰:“人伦仪表也。”凡有敖奏,词气抑扬,观者属目。陈使袁雅来聘,上令善就馆受书,雅出门不拜。善论旧事有拜之仪,雅不能对,遂拜,成礼而去。后迁国子祭酒。

上常亲临释莫,命善讲《孝经》。于是数陈义理,兼之以讯谏。上大悦曰:“闻江阳之说,史起眼心。”赛结百匹,衣一袭。善之博通,在何妥之下,然以风流醒藉,俯仰可观,音韵清朗,听者忘倦,由是为后金所归。妥每怀不平,心欲屈善。因善讲《春秋》,初发题,诸儒毕集。善私谓妥曰:“名望己定,幸元相苦。”妥然之。及就讲肆,妥遂引古今滞义以难,善多不能对。善深衔之,二人由是有隙。

元善年少入梁,其学术启蒙与研修自然肇自江南,故其后来归周入隋,以经学著名,治经讲学及言行举止颇为玄化,有所谓“凡有敷奏,词气抑扬,观者属目”,“风流醒藉,俯仰可观,音韵清朗,听者忘倦,由是为后金所归”云云,显现出江左名士之流风遗韵。可见元善由南返北,仕历周、隋,不仅颇得统治者钦重,而且以其特殊的文化气质与学术修养,成为“观者属目”、“听者忘倦”、“后进所归”的名士华经师,在当时南北文化交流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