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南渡政权,为何东晋南宋会被列入正史

一提到“南渡政权”,不知屏幕前的你会想起哪个政权,是东晋?还是南宋呢?

在不少小伙伴的印象之中,我国的“南渡政权”仅有东晋和南宋这两个,其实不然,除了这两个政权,还有一个算是曾经昙花一现的政权——南明。

南明政权不为人所知也很正常,因为这一政权是没有被史家所承认的,换句话说,就是南明政权不与东晋、南宋这两个被史家所承认的“南渡政权”一样,南明是没有一本属于自己政权的官方史书的,是一个“伪政权”。

一说到这,或许就会有小伙伴会认为是满清统治者为了保证自己统治的合理、合法性,并不承认这个由朱明宗室建立起来的南明政权。

可是,历史上真的是这样吗?

诚然,因为作为康熙年间牵连甚广的文字狱——南山案的存在,满清统治者便一直对编纂南明这一“伪政权”的一些民间史稿耿耿于怀。以至于在乾隆年间正式刊行的《明史》之中,更是删掉了在早前版本的《明史稿》中收录于《思宗本纪》附录之中,记录南明政权君王朱由菘等人生平的《三王传》。

可是,这便代表着是因为满清统治者的不认可,以至于影响到了史家,继而不为南明政权修史吗?

其实也不尽然,因为《汉书》不承认孺子婴,《梁书》不承认西梁,《元史》不承认北元,而《辽史》又承认西辽,《宋史》也认可端宗、末帝。至于《明史》是否承认南明政权,其实并不必过分苛责负责为前朝修史,以作盖棺定论的后朝。

关于南明政权为何没有如东晋、南宋一般被史家奉为正朔,列入作为正史而存在的“二十四史”,就连最后在《思宗本纪》的附录都没能混上的这个问题,其实是出自于南明政权自己身上。

注意:“二十四史”是指从《史记》到《明史》为止的二十四本史书,而算上《清史稿》则为“二十五史”,算上《新元史》则为“二十六史”,这些史书皆可认为是传统意义上的“正史”。

在说明这一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叙述、了解一个概念性的问题——“朝”与“国”的界限是什么,有何区别?

“国”,是泛指一个政治实体,在夏朝及以前是指氏族治下的土地,在商周时期则是指诸侯国,在三代之后,则是只要曾建立过政权,无论存在时间有多长,皆可以称之为国。如十六国与五代十国之中的“十国”,虽然这些国家大部分都是昙花一现,但是仍可冠以“国”的称号。

与“国”的标准不同的是,“朝”的标准是相对要高出不少的,而在“朝”的标准划分之中,又可以将魏晋南北朝作为界限,划分成“前紧后松”的两个不同阶段。

“朝”,不同于“朝代”,在政治意义上一般是指当政的政权,有着“今朝一家政权治天下”的说法。

在魏晋南北朝之前,只有成为天下共主或者是天下独主之后,作为政治实体的某一“国”,才能转而改称为“朝”,而这两段历史也是需要分别计算的。如商、周、秦三“朝”,商早在夏朝时期便就是作为“国”而存在;周也是在商朝时期也形成了政治实体,作为“国”而存在;秦也是作为东周开国功臣,立下大功,方可成为“国”;可是,商、周、秦三“朝”的历史并不包括此前作为“国”的历史,而是从成为天下共主或是天下独主的那一刻开始算起的。

而在魏晋南北朝及之后的历史中,这一标准便大幅降低了,往往只要是被正史奉为正朔,或者是统一了南北方,建立起地方割据政权,有着稳定的疆域和稳固的统治,并且在文化、政治等某一方面有着不小的建树,皆可被称之为“朝”。

其中最为典型的便就是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中的“五代”,西晋自不用说,这是我国九个大一统王朝中的一个;曹魏与北朝呢,皆是统一过北方的王朝,其留下的政治遗产如九品中正制、三长制、均田制、六官制等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对后世更是影响深远;而东晋与南朝呢,也是统一过南方的王朝,在南朝时期,建康一度与古罗马城并肩成为了“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以建康为中心的南朝文化更是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影响深远。

再从王朝正朔来说,曹魏继承的是东汉,又被《晋书》奉为正朔,而西晋、东晋与南朝更是一脉相承,这自不用说;而北朝在《隋书》与《旧唐书》之中,也是与南朝一同,被奉为了正朔;而五代呢,是从唐朝一脉相承下来的,也是当时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合理合法的中央政府,又被《宋史》奉为正朔。如此一来,无论是魏晋南北朝还是五代,皆有着称“朝”的资格。

在了解了“朝”与“国”的界限与区别后,我们接下来还需要了解一个问题——“朝”与“国”,哪个才是作为是否能被史家所奉为正朔,能拥有属于自己政权的官方史书的最低标准呢?

通过前面的叙述,想必各位小伙伴也很容易回答这一问题吧?

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朝”,如果要是以“国”为修订正史的最低标准,那恐怕我国的“正史”就不是“二十四史”或者是“二十六史”能够收的住了。其实以“朝”为最低标准,也是因为这些“朝”大多都有负责编纂史书典籍、收集史料,且在正常运转的史官机构,而“国”大多都没有这一机构,或者就算是有这一史官机构,一般也不能正常运行。

我国史官修史的这一传统,最早是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但是包括大一统王朝在内,并不是每个“朝”都会肩负起给前朝修史的责任。比如秦朝,且不说秦朝二世而亡,存在时间极短,就说秦始皇连谥号、庙号都认为有子议父、臣议君之嫌给废掉了,还能让时人对自己和秦国先王的事迹指指点点?再比如隋朝,同样是二世而亡,而且在隋朝前面的是混乱的五胡十六国以及对峙的南北朝,战火纷飞,史料残缺,收集极其困难且极为繁琐,重新编纂南北朝史书的重任,还是到了唐朝,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才做到的。

说了这么多,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来——为什么南明政权没有属于自己的正史呢?

说到这,屏幕前的你认为南明是属于“朝”还是“国”呢?

给大家三秒钟时间思考,3、2、1~

答案是“国”!

从历史意义上来说,南明只是在明亡之后,由朱明宗室在南方建立的政权,只是明朝在另一种形式上的延续,而非朝代。其实如果更严格的来说,南明都算不上是一个政权,而只是一个政权的集合体,是朱明宗室诸多政权的合称。

南明这一政权集合体主要由“四帝一监国”五大政权组成,后来的明郑时期并不计入其中,而这“四帝一监国”之间,又存在着什么关系呢?

答:竞争关系!

公元年六月,在得知明思宗朱由检自缢的消息后,在南京留守朝廷的一众大臣以及南逃官员的见证下,作为宗室之中,最接近光宗、熹宗、思宗血脉的小福王朱由菘在南京登基即位,是为南明弘光帝,拉开了南明的序幕。

可是,因为大顺军的迅速败亡,再加上南明大部分统治者们的目光短浅与政治幼稚,竟然想与满清和平共处,划江而治,以至于清军于次年四月轻而易举的渡过淮河,攻陷江北重镇扬州,随后便渡江灭掉了弘光政权。

随着弘光帝的被杀,南明宗室便开始了相互倾轧......

先是那位早年因起兵勤王而被下狱的唐王朱聿键在黄道周、郑芝龙二人的支持下,于福州登基即位,是为隆武帝,而后鲁王朱以海又在一众文武官员的拥护下,在浙东宣布监国。在历史上,往往是皇帝驾崩之后,太子在处理先帝丧事期间,未能登基,方可以监国身份自居,或者是在皇帝外出征战、巡游时期,太子出任监国,而此时风雨飘摇的南明却同时一帝一监国,何其可笑?

更可笑的是,在内忧外患之际,隆武帝向鲁王朱以海示好,派人携重金前去慰劳鲁王君臣及将士,却被其下令杀害。而后双方更是为了正朔之争,相互加封对方的臣子,双方剑拔弩张,给了清军各个击破的机会。

清军先攻打鲁王政权,使其元气大伤,放弃浙东,逃亡海上,而后隆武政权重臣黄道周因北伐失败被俘殉国,郑芝龙首鼠两端,坐视隆武帝在汀州被俘,绝食而亡,隆武政权覆灭,郑芝龙降清。

在隆武帝死后,桂王朱由榔在肇庆宣布监国,隆武帝之弟朱聿鐭在广州称帝,是为绍武帝,仅仅十三天后,桂王朱由榔登基即位,是为永历帝。算上此时仍旧四处漂泊的鲁王政权,本就弱小的南明内部已经分裂成为了鲁王、绍武、永历这“二帝一监国”三大政权了。

而后,绍武帝宣布永历帝为逆贼,出兵讨伐永历帝,导致广州空虚,被清军轻松攻陷,绍武帝殉国,此时距离他登基只过去了刚刚四十天......

在此之后,鲁王朱以海虽于公元年前后取消了监国,南明只剩下了永历政权,但是此时已然大势已去。不久,永历政权内部便爆发了“三王内讧”,孙可望降清、刘文秀被李定国猜忌,郁郁而终,当年作为南明柱石而存在的三王仅剩下了一个李定国。

在孙可望的情报支持下,洪承畴等人很快便探清了南明虚实。纵然李定国骁勇善战,智计百出,在这种情况下,终究奈何敌我力量悬殊,李定国也回天无术。在血战磨盘山,给予清军重创后,南明也耗尽了最后的元气,李定国只能无奈的放弃云贵,永历帝也被迫流亡缅甸。出于对宗主国以及末代黔国公沐天波的尊重,缅甸方面收留了永历帝君臣。两年之后,咒水之难爆发,黔国公沐天波拒绝缅人保护,奋起反抗被杀,永历帝父子被掳,而永历帝父子也被送给了吴三桂,最后被缢杀于昆明郊外。

其实,将南明划入“国”这一序列之中,不仅是因为南明是一个政权的集合体,存在时间过短,而也正是因为南明这一政权集合体的特殊性。

按照我们在前文提到的标准而言,南明既非天下共主,又非天下独主,自然不满足魏晋南北朝之前,史家对于称“朝”的标准。既然南明不满足魏晋南北朝之前的称“朝”标准,那么之后的标准呢,是否符合呢?

答案也是否定的,南明的确曾经在形式上统一过南方,甚至一度将疆域扩展到了山东、河北地区,算是建立了一个割据政权。但是,南明的疆域却从未稳定下来过,至于稳固的统治,看看那“四帝一监国”,你觉得南明的统治稳固吗?而且,比起南北朝这种要么在文化上建树极高,要么在政治体制上起到了承前启后作用的政权,南明在建立到灭亡这十余年时间里,全程都在宗室、朝臣内讧与对外作战之中渡过,无论是在文化还是政治体制亦或是其他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几乎毫无建树!

如此一来,南明根本不满足称“朝”的任意一条标准,只能是被划入“国”这一序列之中,不能拥有专属于自己政权的正史,自然也不会被史家所承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