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东宫有书籍三万卷,著名的才子都云集在这里,文学风气之鼎盛,晋朝、宋朝以来从来没有过的。”——《南史》
南朝梁武帝萧衍在他还是武将之时,曾娶一丁姓女子为妾,其父丁道迁是宣州太守,刚刚生下这个女儿时,“神光之异,紫烟满室”,到这女孩儿长大后,她的左臂上边一直带着一颗红痣,请了多少大夫医治都毫无功效,唯有嫁给萧衍后,红痣便莫名其妙的消失。
萧衍此时已经有妻子郗氏,是出自世家大族的贵女,因此她对于丁氏十分妒忌,常常施以打骂虐待。这些都被丁氏一一忍过去,直到后来郗氏去世后,丁氏才生下第一个儿子,也是萧衍的第一个儿子。
三次拜入佛门的梁武帝萧衍后来萧衍得“禅位”,成为南梁的开国皇帝,丁氏跟随丈夫荣获贵嫔之位,而她的儿子,曾经小名维摩的,于天监元年十一月,即公元年,以萧统之名被立为太子。
这个时候他还仅仅只有一岁,算得上是从小就立足于东宫,以皇储之名立身处世,萧衍对于他的教育也十分重视,选拔了一大批才人才子,做他的太傅太师,而在这成长的过程中,萧统也不负众望,不仅出落得姿容不凡,文采武艺都在众人之上。
在他12岁的时候,便已经显现出仁君的本色,某一次他亲自来到官场进行判案时,将那些没有什么大错的犯人宽容对待,这一举措不仅让梁武帝萧衍嘉奖了他,更在小小年纪就树立了一定威望。
除了在政事上仁厚宽和,萧统的一个“孝”字也是经得起考验的,对于他一生历经磨难的生母丁贵嫔,他是时时刻刻放在心上的,只不过由于襁褓中被封为太子,根据律法不能和母亲多加往来,并且要自己独居一宫,导致萧统的孝顺只能在表面体现。
但发户于情,止乎于礼的孝敬时间维持的并不长,萧统16岁时,丁贵嫔忽然因病而死,侍奉在床的萧统感知后,悲痛得不吃不喝,多次几欲昏死过去。一个无法陪伴母亲的儿子的无奈也深刻在此处体现,若非其父萧衍强迫他进食,萧统可能就不只是“体型消瘦,羸弱不堪”那么简单。
再后来,萧统自悲伤中转圜过来,不久后还干了一件史无前例的大事,他从小酷爱读书,天资聪颖,五岁的时候就能够“数行并下,过目皆忆”,身边也因此围绕了一大群文人才子,这些人时常在一起品诗作画,在此过程中,萧统也考虑到近来战争不断,文风丧乱,非常有必要编纂一部总集,来使人们领略古法经典之美。
而当今世上能有这样的财力和人力的人屈指可数,自己身为东宫太子,恰好是符合了这个标准,在“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标准下,一部流芳百世的《文选》集成,为多年后的今天,提供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汉族诗文总集。
姿态得体,品行兼备,才高八斗的萧统怎么看都是能够治理梁朝登峰造极的明君。可是他的封号却只是“昭明太子”,原因无他,这样一个优秀的人才,在刚刚30岁左右便阖然离世。
“侍女荡舟”事件让萧统误落水中,偶感风寒不起,却又害怕萧衍怪罪他人不敢上报,多次病情拖拉之下,于中大通三年去世。
梁武帝萧衍痛失长子,悲哀不已。而这一切也就归结到一场看似平淡的意外。可无论是哪个朝代,落水后偶感风寒并不会致人死亡,况且萧统是幼年习武过的东宫太子。
而在故事的背后,早些年的“蜡鹅”事件浮出水面,所谓“蜡鹅”这是指压胜之术,不过当时萧统只是为了保全自己身体安康而在府中埋藏,但由小人说出去,故事的根本就变了样。
皇家的父子感情往往建立在权势之上,萧统身为东宫太子,自然知道被皇帝疑虑是怎样的情况,多年来的兢兢业业、奉公守法在父亲的怀疑之下皆化为灰烬,至于其他兄弟争权夺位、臣子妒忌怨恨的因素,便更不得而知了。
参考文献:
1.《文简集·卷三十八》
2.《廿二史劄记·卷十二·宋齐梁陈书并南史》
3.《南史》
4.《梁书萧统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