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名萧衍,出身贵族,自小便喜欢诗词歌赋,擅长写文章,小小年纪就因为自己的学问而出了名。南北朝时期,他是梁朝政权的开创者,现代学者钱穆先生对于他的评价非常高,认为:“他比汉文帝还节俭,比王莽还勤勉。”所以,在他在位期间,南朝的势力一直都很强大,直到他晚年势力才被侯景之乱稍稍减弱,比北朝矮了一个头。
梁武帝因为自小习文,所以,颇具盛名,与沈约、谢眺他们并称“竟陵八友”。这些人都很了不起,在文学上和史学上成就非凡。在这八个人中,就属梁武帝最有胆识。梁武帝生活的时代正是南北对抗的时期,南齐和北魏互不相让。北魏自从统一了北方,大力发展自身实力,经过数十年,实力已然超过南齐。之后,为了一统天下,双方经常在边境地区大打出手,战事频繁。
梁武帝因为先天的背景优势,受人提拔,做了户曹属官。公元年,齐武帝病逝后,皇太孙成为了新帝。辅佐他的大臣萧鸾野心蓬勃,以新帝贪图享乐荒废政事为由,将他残忍杀害,又立了一个傀儡皇帝。再之后,不过三个月时间,他就废了傀儡皇帝,自立为帝,国号不变。梁武帝就在这个时候被重用,接连升官,俸禄也不断上涨,势力得到扩大,在朝廷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赫。
此时,梁武帝对于自己的定位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知,他知道,要想在政治上取得建树,必须要有卓越的军功才行。正好在这个时候,南齐深受北魏的侵扰,他受命带兵抗衡。梁武帝在战场上十分精明,他知道,北魏进犯的军队是远道而来,经过了长途跋涉,粮草有些供应不上,于是,他便按兵不动,坚守阵地的同时打打野,多次挫败北魏军队。
公元年,梁武帝带着军队和北魏在雍州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搏斗。北魏围城数日,却怎么都攻不下,而南齐此时已经是兵疲马倦,因为被围困太久,所以粮草短缺,士兵们也逐渐丧失了士气。在这种危急的情境中,梁武帝为了鼓舞大家,就骗他们说:“游牧民族不会打持久战,很快就会撤退。”结果,北魏的军队就是不走,连同僚们都没有了信心,开始动摇。
最终,梁武帝只好投降,城门一开,各部纷纷溃逃,梁武帝被逼进入樊城。虽然,在这场战役中他失败了,可是,他却是奇迹般地守住了雍州,将北魏阻挡在了南齐之外。
当梁武帝的权势越来越大之时,齐和帝不得已让出了自己的皇位,南齐变成了南梁,梁武帝即位。作为新皇,他深知前人为什么失败,就是因为不思政事,整日里只知道吃喝玩乐。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梁武帝十分勤勉,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处理国事,这么些年从来没有过中断。与其他骄奢无度的皇帝相比,他十分节俭,史书上说:“他一顶帽子戴了三年,一床被子用了两年。”
作为一个皇帝,光是勤勉和节俭还是不够的,梁武帝知道偏信的坏处,所以,广开言路。他专门设置了两个盒子,一个用来接收百姓们的批评和建议,另一个让百官表达自己的一些感想,例如说:对俸禄待遇的看法、对赏罚情况的看法等。
梁武帝虽然做了很多有益民生的好事,但是,对于功臣却十分吝啬。而对于自己的家族,一直都是呵护有加,显得十分护短。只是他没想到,他对家族额外的照顾会让他深受刺激,最后,被逼做了和尚。梁武帝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自他第一次踏入佛寺开始,就深受佛祖感召,甚至,为了佛祖还改了南梁的年号。
之后,他精心研究佛教理论,几次亲身出家做和尚,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这方面,对于国家大事没有那么上心了,郭祖深形容:“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因此,朝政变得越来越昏暗。再加上人老了,总是变得格外固执,梁武帝也不例外,他刚愎自用,广建佛寺,不听大家的劝告,导致劳民伤财,怨声载道。
后来,他还招降了侯景,直接导致了自己的一败涂地。
侯景原来是被鲜卑族同化的羯族人,在北齐奠基者高欢帐下征战,屡立战功,深受高欢欣赏倚重。但侯景为人反复无常,并且与高欢之子高澄不和。高欢死后,高澄想夺侯景的兵权,侯景就于太清元年正月投降西魏,但是,西魏宇文泰对他有戒心,并不倾心接纳,于是侯景又向萧衍表示要归顺。萧衍很高兴,封其为河南王、大将军,并派军接应。
朝中有的大臣知道侯景为人,一句话成了谶语:“乱事就要来了。”
侯景之乱后,梁武帝在皇宫之中过着被幽禁的生活。他老了之后脾气本来就暴躁,再加上,对侯景多有不满,故而经常公开批评侯景,让侯景深为忌惮,于是,断了他的饮食供应,让他活活饿死在宫殿之中。当时,梁武帝已经八十六岁,或许,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最终会这样死去。
民间有传言说,梁武帝是因为因果循环才落得个被饿死的下场,这里面还有个故事:
故事里说,梁武帝的前生是一个修行之人,有一次修道之时,总有一个猴子在旁边捣乱,扰得他不得安生。于是,梁武帝就把这只猴子关到山洞里,自顾自入定。等他终于出入定时,才发现已经过了很多天,但是,这只猴子早就被饿死了。后来,这修道的人没能当得了神仙,却在下一世当了皇帝,就是梁武帝。
然而,那只猴子,下世托生为侯景,报了自己的被饿死之仇。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梁纪》、《梁书·本纪·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