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时期,中亚高加索人种粟特人沿着丝绸之路不断向东方进入中国。对于熟悉历史的学生来说,这可能并不新奇。我们通常认为他们只是像其他来中国的胡人一样进入中原做生意。即使他们定居了,他们也是几个分散的家庭,他们永远是中国历史的局外人。
大多数人不知道,这些所谓的局外人,从汉魏六朝到隋朝的几百年里,早已在今天的甘肃地面上大规模繁衍生息,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直接参与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创造。
01长期的粟特人群
甘肃之地东至关中,西通西域,南至蜀中,北至漠北,是一个枢纽站,也是粟特人流动的必由之地。这些粟特人在凉州(主要是甘肃省)的定居时间远远超过唐朝。
早在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就下诏说:“凉州国王派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20多人受节。当军队北出时,他们渴望率领将军,争取先锋。”。支富被认为是从中亚东迁到凉州的大月氏酋长,而康植则来自粟特康国。这些在凉州的中亚胡领导人被称为国王,拥有军事武装。显然,他们不是简单的商业团队,而是在陇右地区定居或游牧部落。从这种情况来看,这些中亚谷属于胡人部落,在这里定居应该不晚于东汉末年。
02南北朝名将
这些粟特人部落不仅以几句话出现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斗争中,甚至成为魏晋南北朝军政舞台的主角。比如曾经依附梁武帝萧衍起义征服南齐的梁朝将军康华,曾经亲自带领部曲和马匹军队,曾经是萧衍的先锋。著名的南北朝将军和他的下属是简单的粟特部落。
根据《梁书》第18卷《康华传》记载,“它首先来自康居。起初,汉置都保护,全臣塞北,康居也遣侍子,待诏于河西,因留为黔首,随后以康为姓。晋时陇右乱,康氏迁于蓝田”;到达康华的爷爷康穆时,又“举乡族多家入襄阳之淞南,宋为置华山郡蓝田县”。
这个曾经在陇西拥有家势力的粟特人部落,进入南朝后受到了重视,不仅体现了当时文化的多样性,也体现了粟特人群体的强大力量。与此同时,北朝对粟特人也是独一无二的。根据《唐史怀训墓志铭并序》,粟特人史静为北周原兰河渭等六州军事、六州刺史,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北王”。
03粟特人在大唐
甘肃河西走廊的戈壁沙漠和绿洲与中亚地区相似,距离相对较近。许多粟特人在这里定居,甚至形成了武威安氏、建康史氏、会稽康氏、敦煌曹氏等郡望。盛唐时期,这些粟特人逐渐形成了河西过道的望族,甚至成为当地的刺史。太守对基层社会影响很大。
唐朝末年,河西人张议潮起兵抵抗吐蕃,清理甘肃地面,再次将这一地区纳入唐代版图。当张衰落时,具有地方属性的西汉金山国继承了它的基础。这个政权的建立者曹议金是汉化粟特人敦煌曹氏,而河西粟特望族,包括安氏和康氏,是这个政权的士族基础。
可以看出,从汉代到唐末,粟特人都有强大的群体存在于今天的甘肃,甚至一度出现了上下中原形势的关键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