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米粒妈
快开学啦,今天分享一篇干货文。经常有米粉给我留言,说孩子很小就识字,这些年也看了不少书,怎么语文成绩还是一塌糊涂?
聊起语文,就。。。说来话长了
语文成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一定是逐步积累的结果。这些年我也在不停摸索,不断向名校老师讨教,跟周围海淀学霸妈妈“偷师”。
事实上,“看书”背后的变量非常大,影响因素也很多,比如看了多少书?看了哪些书?怎么看的书?不同变量可能直接导致不同的结果。
今年9月份,就要执行新课标了,米粒妈之前在《教育部新课标重磅出炉,几大主科大变天?》里详细分析过,也给大家整理了一个清晰易懂的表格
语文,在阅读上的要求非常高,而且越来越高。
很多孩子到了二年级才能真正实现自主阅读,但你们看,一二年级的阅读要求,已经有默读+尝试整本书阅读了,这是课标,不是对牛娃的超前标准。
今天米粒妈就把从周围学霸妈妈那里偷师来的阅读经验,加上我和米粒自己趟过的河,总结出的有效方法,给大家掰开了揉碎了讲明白。
学龄前到五六年级,每个阶段分别读什么书?读多少?怎么读?有什么辅助阅读的办法?大家看这一篇就完全够用了。
学龄前
学龄前的孩子,最重要的是爱上阅读,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当然了这种阅读习惯可以是自主阅读,也可以是亲子阅读。
毕竟,这个阶段的孩子,识字量上的差别还是挺大的,有的孩子5岁已经识字-,自主阅读完全不成问题,而有的孩子可能要少个0了,识字量只有两三百。
识字早有早的好处,就是可以尽快进入自主阅读阶段(省妈),但米粒妈想说,孩子不能自主阅读,并不意味着他们在阅读量、阅读习惯上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所以如果娃识字不多,也不用过度焦虑,更不必为了“逼”孩子自主阅读,故意舍弃亲子阅读。
这个阶段的孩子,各种优质绘本、桥梁书,放马过来就好,源源不断用好书去喂养ta们,能自己读就自己读,不能自己读就读给ta们听,重要的是孩子喜欢、痴迷这份精神食粮。
至于给孩子选什么书?米粒妈觉得,学龄前的孩子,阅读题材应该尽可能多样化,虚构、非虚构,科普、历史,传统故事、神话传说,大奖绘本、四大名著(适合低龄的版本)……
之前有人问,学龄前的孩子读书要不要精读。怎么说呢?如果家长有精力、有能力,当然可以精读,但不是必须。毕竟这个阶段的孩子,做精读,更多也是家长主导,性价比并不算高。
如果想做一些辅助阅读的操作,可以读完一本书之后,问孩子一两个跟书的内容相关的小问题,也可以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
1-2年级
一二年级是大部分孩子从亲子共读向自主阅读过渡的阶段。
如果总的阅读量是10分的话,自读能力强的孩子可以自己阅读8-9分,家长用亲子阅读补齐剩下的1-2分即可;自读能力差一些的孩子,自己阅读1-2分,家长补齐剩下的8-9分。
随着识字量和阅读量的增加,家长逐步退出,自主阅读和亲子阅读五五分,一直到孩子可以完全自主阅读。
这个阶段顺其自然就好,不要强行让孩子自己读书。一方面孩子能力不足,看不懂,会有很强的挫败感;另一后果就是直接在阅读量上大打折扣,好不容易养成的阅读习惯也慢慢丧失了。
新课标要求一二年级要学会默读,学习整本书阅读。
米粒妈再加一条非常重要的阅读方式,就是大声诵读,我之前在《火遍海淀妈妈圈的“朗读法”,我实践了半年之后来交作业》里写得很详细,5岁就可以开始。
最好每天固定时间诵读,强烈推荐早上读。
至于读什么书,米粒妈推荐几套适合诵读,而且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书。
《晨诵暮读》,它题材非常多样——从儿歌、童谣、韵语、寓言、童话,到现代诗、古诗词、现代散文、经典古文应有尽有,而且所选内容都是适合大声朗读的。
诵读语文课本,以及《语文素养文库》,这些都是非常经典的内容。
中高年级可以根据情况加入小红书、清华紫皮三件套,来增加古诗文的比例。
除了诵读,一二年级的孩子日常阅读什么书目,大家可以看米粒妈之前吐血整理的书单
《任何人没看到这份书单我都会伤心:16套超级畅销桥梁书推荐!》
《重磅!教育部的推荐书单,熬了大半夜我终于看懂了!》
《看了“北大学霸读什么书”,我决定用这份书单拯救娃的暑假!》
《DK买到破产的我,吐血整理了一份独家书单》
之前有妈妈在后台问我,让孩子海量阅读,这样超前,孩子能吸收得了么?
米粒妈想说,海量阅读≠超前阅读,在孩子认知范围内不断扩大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找到这个年龄段适合孩子阅读的版本,很重要。
比如四大名著,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版本和阅读方法。
低龄小娃可以从《西游记》开始,从绘本开始,慢慢过渡到少儿版、少年版,再到原版,甚至还可以配着看名家解读。
3-4年级
三年级开始,既要学会略读,也要学会精读。
《哈利波特》《福尔摩斯》这种,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让孩子爱上阅读,正好适应略读的节奏,快速读完更过瘾。
一些知识性的科普读物、人文历史类书籍,如果孩子没有特别大的兴趣,可以从漫画历史、漫画科普入手,让孩子兴趣满满,即使读完仍然饶有兴致,这样咱们就可以顺理成章地给他们安排更有深度的读物了。
至于精读,如果家长精力不够的话,并不是一定要做整本书精读。
像《语文素养文库》,里面都是经典选篇,而且是课内文章的延伸,用这样的文章来做精读也是很好的。
而且文库里面的文章,旁边批注了很多“问题”和“导读”,都可以引导孩子有针对性地阅读和思考。
如果做整本书阅读,家长在选择上,注意主题要跟孩子年龄、阅历相匹配。三四年级的孩子,可以多选择跟成长、爱与幸福相关的书。
人生信念、家国情怀、苦难、人性……这些主题的书,孩子理解不了那么深刻,可以作为泛读,先接触,等到高年级再来做精读。
那些获奖作品、名家名作、四大名著等等,在这个阶段,都可以帮孩子选择适合的版本,很多名著不能只读一遍,而是要读两遍三遍,早点接触也是为之后读原著打基础。
5-6年级
如果说三四年级是精读和泛读同行的话,那么五六年级就是输入和输出并进。
五六年级,除了阅读以外,写作更是拉开差距的关键期。
一方面,不断扩充阅读面,大量体裁、题材的作品都要涉猎,各种中外名著,该读的都要读,虚构与非虚构也要保证1:1,不能瘸腿
《高年级书单来啦!4-6年级最适合的阅读书单,闭眼入就完了》
另一方面,要会写读书笔记,会荐书,也就是说,读完一部作品,要能输出自己的理解,喜欢的书,为什么喜欢,不推荐的书,为什么不推荐。
阅读在写作上的助力,一方面是语言和写作技巧的积累,另一方面就是观点的输出。
家长尽量选一部分孩子读的书,自己也读一遍,然后跟孩子做一些探讨。
回到文章一开头,米粉的问题:为什么孩子看了很多书,语文成绩还是一塌糊涂?
其实成绩好的孩子几乎都有相通的学习方法、学习路径、学习习惯,而成绩差的孩子却各有各的欠缺。
我只能说,语文成绩不好,每个阶段,问题可能有所不同。
语文成绩好,必然需要大量阅读作为基础,但并不是读得足够多了,就能成为学霸、牛娃。
在量上取胜,很容易。但如果每天读的全部是没有营养的口水书,没有精读、没有思考、没有输出,那读书就真的读了个寂寞,不仅成绩上很难提升,品味也会变差。
同样是读书,学霸更讲究时间分配、内容分配、火候分配,而不是什么书都“无脑”入。
最后,米粒妈给大家总结一下海淀牛娃的阅读方法和路径:
人文历史、科普类内容,可以读+听并行(关于听书,我之前写过《一年上千本书!我就靠这件事,快速拉高了孩子的阅读量!》);
古诗词、小古文,每天固定时间大声诵读;
经典名著,不同阶段挑选年龄匹配、符合当前认知的版本;
在阅读上,各种题材、体裁要尽可能多涉猎;
三四年级开始,精读、略读并进;五六年级开始,重视输出。
个人简介:
米粒妈频道(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