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半小时惊奇故事这十条安全教育法则

白癜风的发病原因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131120/4294211.html

我老家旁边有条河,那条河从深山老林来,到不知何处的远方去,中间弯弯曲曲、纵横交错,河道深浅不一。

从我记事起,妈妈就告诫我说,千万不能去水深的地方玩,如果去的话,会被“水鬼”拖走。

妈妈还告诉我说,水鬼全身湿湿滑滑的,长满了黑毛,有尖尖的爪子,眼睛很大。水鬼们静静地躲在水下,水面上的人看不到它们,只要人一靠近,就会被快快拖下水,怎么都挣脱不开。

每次听到妈妈这样形象生动地描述时,我都会在脑子里一遍遍想象“水鬼”的样子,越想越生动,越想就越觉得“水鬼”是真实存在的,自然也不敢去深水区玩。

现在想来,妈妈这些吓人的小故事,让我无形中避开了很多危险,也算是原始朴素版的安全教育课了。

有意思的是,似乎全世界的家长们,都很擅长用一些吓人的小故事来给孩子们上“安全教育课”。

口说无凭,大家来看看《半小时惊奇故事桥梁书》这套书,作者是加拿大的维罗妮卡.查尔斯。

整套书共十本,分别是《别和陌生人说话!》、《别进空房子!》、《别一个人走夜路!》、《别碰!》、《别去水边!》、《别吃!》、《别去森林!》、《别忘了!》、《别进去!》、《别开门!》。

注意到了吗?这十本书的名字不就是我们常常在孩子耳旁唠叨的安全准则吗?

所以,这套书完全可以用来作为孩子安全教育的课本了。

接下来,我要具体介绍下,这套书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一,现实与想象的交织

这套书的主角是三个小男孩,每本书都是从三个孩子的某个生活片段入手,然后每个讲一个小故事,最后又回到现实的生活里。

整体结构就是,现实加想象加现实。

这样安排的最大好处在于,稀释了故事的可怕部分,因为有前后的现实做依托,让孩子可以安心看故事

这种感觉就像坐云霄飞车,不管飞得再高,最后都会平安落地的。

二、故事题材广泛

每本书里有三个故事,这些故事来自不同的地域,有日本的、夏威夷的、中欧的,伊拉克的、波西米亚的、德国的、意大利的等。

虽然故事来源不同,其核心是一样的,都是关于安全和生命的,也都暗藏着天下父母心——希望孩子平安健康地长大。

此外,在核心一致的大前提下,每个故事又具有地方特色,比如在我家乡的“水鬼”,到了英国,就化身为“绿芽珍妮”,有绿绿的皮肤、长长的头发、尖尖的牙齿,这些形象设定是根据水面上漂浮的绿色浮萍想象出来的。

还有胳膊白白的木头姑娘,原型来自斯拉夫当地常见的白桦木。

三、有一个未完成的故事

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渴望圆满的,对于未完成的事物,总是格外惦记,比如未完成的《红楼梦》,牵动多少红迷的心,让多少红迷夜不能寐。

这套书里,每本书中都有一个未完成的故事,而且没写出的部分刚好是在最惊险的时候,戛然而止。

真是相当让人抓狂,尤其对好奇心爆棚的孩子来说,更是不能忍。

其实,这恰恰是作者的小心思,作者想以此来激发孩子的创作欲,促使孩子们打开脑洞,大胆想象,为未完成的故事加上一个自己满意的结局。

以上三点,是《半小时惊奇故事桥梁书》这套书的部分与众不同的地方,剩下的留给读者自己来体会哦。

我家四年级小女生,很喜欢这套书,拿到书后一口气看完。

女儿的反馈是,故事好看,有些图会吓人,但又忍不住看。后面女儿想了个办法来缓解害怕,她先是快速翻一下图,提前知道哪页有吓人的图,等快看到吓人的部分时,就蹭来我身边,借我壮壮胆。

从我个人角度来看,书里的图很精彩,这完全得益于绘者戴维.帕金斯的高超画工,简简单单的白描和黑白配色,神态却相当传神。

建议父母和孩子一起看,不是因为配图,是因为可以促进亲子关系。

看完书可以给孩子讲讲自己小时候听过的各种“惊险小故事”。让孩子知道,哦,原来爸爸妈妈小时候也和自己一样,也会被一些小故事吓到。

也可以根据现实处境,跟孩子聊聊为什么要遵守这些安全守则。

比如《半小时惊奇故事桥梁书》系列中的《别去森林》这本,故事里说去森林里可能会被小人儿绑走,会被拿着大罐子的女人吸走,会被分身魔抓走,但现在的孩子很少接触森林,所以这些故事未必能起到提醒作用。此时就可以用其他说法来代替了,比如会迷路、会遇到蛇之类。

总之,书只是一个桥梁,吸引孩子阅读的同时,也提供一个亲子对话的机会,当亲子沟通的渠道是联通状态时,父母说什么,孩子都能听得进去。

否则,再多的恐吓和谆谆教导,也只是耳旁风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6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