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随从到武侯的蜕变,陈庆之是当之无愧的

说起华夏历史上最有名的统帅名将,相信大家都能随口说上个好几个吧,比如孙武、白起、韩信、岳飞、霍去病等人,每个名字说出来都是威风赫赫,说是独领风骚的一代战神一点也不为过。但是有个名将,可能因为他身处于南北朝这个混乱的时代,而不为人所熟知,他就是以人经历大小四十七战,一往无前攻下三十二城的陈庆之,而我们现在就一起见证这个奇迹的诞生吧(中国史上最混乱的两个时代,两晋南北朝和唐末五代十国)。

华夏四大名将

陈庆之,字子云,江苏义兴国山人(江苏宜兴)。俗话说得好,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陈庆之的机会就是自己挣来的。陈庆之出身不好,年少时在梁武帝萧衍身边当个随从,而萧衍这时也不过户曹属参军之类的官职。梁武帝是个文化人,竟陵八友之一,平时喜欢与友人通宵谈天论地、下棋吟诗。其他人都熬不住直接去睡了,只有萧衍还陪伴左右,随叫随到,因此萧衍非常欣赏他,把他当成了亲近之人。就这样,在萧衍取代南齐建国称帝后,陈庆之的机会来了。

天监元年,萧衍逼迫齐和帝禅让,南齐灭亡,萧衍登基改国号为梁。萧衍登基后也没忘记这个小随从,先把他封为主书郎,后再提拔为奉朝请(这个官职一般都是亲近之人担任)。陈庆之虽出身低微,但素有青云之志,于是他散尽家财,招揽贤能之士,等待有朝一日掌握实权,一展胸中抱负。

陈庆之

普通六年正月,北魏皇室元法僧叛乱失败,在彭城请求归顺梁朝。梁武帝一向清楚陈庆之的志向,于是提拔已经四十一岁的陈庆之担任武威将军,让他混个资历,和胡龙牙、成景俊率领梁军去把元法僧接回。回军后,陈庆之马上被加封为宣猛将军、文德主帅,单独率领两千兵马护送豫章王萧综镇守徐州。北魏派遣安丰王元延明、临淮王元彧率两万人马前来对抗,元延明派遣大将丘大千在浔梁建起营垒,监视靠近边境的梁军。陈庆之兵进其营垒,一战就把丘大千部队击溃了。

六月,豫章王萧综在得知自己身世后,扔下徐州守军,连夜逃往北魏寻求保护。天亮后,梁军找不到萧综,却听见魏军在城外喊道:“你们的豫章王昨夜已来到我们军中,你们还在这干什么呢?”于是梁军溃散,众将都制止不住。北魏军轻松攻入彭城,乘势追杀南梁守军,梁军损失惨重,只有陈庆之攻破关门,连夜撤退,兵马得以保全。

普通七年,安西将军元树出征寿春,陈庆之被任命为假节、总管军事,随大军出征。北魏豫州刺史李宪派遣他的儿子李长钧,另外修筑两城和陈庆之相抗衡。陈庆之向豫州发起进攻,连下五十二城,俘获七万五千多人。十一月,李宪被迫献寿阳城投降,陈庆之占领豫州。陈庆之因功转任东宫直阁,封爵关中侯。

陈庆之

大通元年,梁武帝派遣陈庆之持节,跟随领军将军曹仲宗,进攻北魏涡阳。南梁三番五次的挑衅惹怒北魏,这次北魏直接派出征南将军、常山王元昭,集结马步军十五万去驰援涡阳城。北魏前军到达驼涧,陈庆之认为应当出其不意致胜,在寻阳太守韦放等人不看好的情况下,只率领本部两百骑兵,穿着骚气白袍,突袭北魏先锋部队,大破敌军,杀得魏人胆战心惊,不敢再出涡阳城。于是陈庆之回师和各位将领进发,在涡阳城下与北魏军队对峙。

十来个月数百场战斗下来,军无战心,士气低迷。北魏援军到达后,在梁军后方准备修筑壁垒,曹仲宗担心腹背受敌,准备要撤军。陈庆之持节在军营大门在激励士气,称有密诏不能半途而归,徒增受人耻笑,应当置之死地而奋战。众人被说服,以陈庆之为主将,乘夜衔枚发起突击,连下四座营垒。涡阳城守将王纬大惊,举城投降。还有九座城垒里面的守军兵强马壮,于是放回去一些俘虏,让他们把涡阳城沦陷的消息带回去。紧接着陈庆之率军在擂鼓呐喊后发起攻击,魏军先后溃逃。梁军乘胜追击,杀得人头滚滚,涡水为之断流,战后的九城中降军3万多人。梁军又乘胜追击一路打到城父邑,先后梁武帝对陈庆之赞不绝口,给他的手诏上说他是乘势一展抱负的大丈夫。

高祖嘉焉,赐庆之手诏曰:“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开硃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

梁武帝萧衍

其实到这时,陈庆之从一个不是世家、将门出身的随从,到现在封侯拜将、持节率军攻城掠地,他已经够格称为当世名将了。但是风云变幻、时势造英雄,如果说陈庆之前期依靠的是胆气谋略建功立业,那他后面凭借的一次别人看来危险无比的机会,直接一路开挂,开启了令人神往的传奇人生。

大通二年,尔朱荣在得知女婿孝明帝被胡太后毒杀后,怒气冲冲地率军南下,迎立孝庄帝元子攸登基,并杀死胡太后和北魏幼帝。为了立威,又发动“河阴之变”,据记载死难的王公大臣就达一千三百多人,只杀得是人头滚滚,北魏人人自危。正是在这样情况下,魏北海王元颢投靠南梁,请求梁朝立他为魏王并出兵帮助他平叛。

尔朱荣

梁武帝一看支持北海王元颢可以让北朝愈加内乱,这求之不得啊,但是他也认为这次北伐希望不大,舍不得派遣大量精兵陷入泥潭。于是授予陈庆之假节之权,加封飚勇将军,命他带军护送元颢北归。于是陈庆之率领本部人马尽穿白袍,把元颢护送到涣水,元颢就地称帝,任命陈庆之持节,封镇北将军、护军、前军大都督,部队孤军深入,从铚县出发,攻下荥城到达睢阳。

中大通元年,北魏大将丘大千得知陈庆之率七千大军前来,吓得赶紧带着七万部队在城外抓紧筑成九座城垒,想以此来抗衡陈庆之军队(之前一次被陈庆之打出阴影了)。然后陈庆之一天不到就连下三城,丘大千只能从心投降了。当时魏征东将军济阴王元晖业率两万羽林军来支援,听说丘大千已降,于是进考城防御,考城四面环水,防御坚固无比。陈庆之命大军在水面上搭起浮板建筑营垒,一举攻下考城并生擒元晖业,获得租车七千八百多辆,于是陈庆之率军乘势直奔大梁,一路上魏军望旗而降。攻下大梁后,元颢加封陈庆之围卫将军、徐州刺史、武都公,命陈庆之继续往西进击。

陈庆之北伐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派遣左仆射杨昱、西阿王元庆、抚军将军元显恭率领七万羽林军据守荥阳。荥阳城高楼坚,守军兵强马壮,陈庆之久攻不下,元颢派人劝杨昱投降,也被拒绝。这时北魏上党王元天穆大军将至,先头部队骠骑将军尔朱兆率领领胡骑、骑将鲁安率夏州步骑增援杨昱。右仆射尔朱世隆、西荆州刺史王罴率骑兵1万,进据虎牢关。北魏军队共计30万人,对梁军展开合围。

荥阳城这时还没攻下,陈庆之麾下将士都惊恐不已。陈庆之非常淡定地解下马鞍喂饱战马,向众人宣告说:“我们一路打到这里,攻城掠地,杀得人不计其数。元天穆等众,早把我们视作仇人了,而我们只有七千人,敌军却有三十多万,在这种情况下,敌人是不可能放过我们的。我们人少,不能和敌人骑兵在平原上消耗,应该攻破他们的城垒,各位别再自相猜疑,免得在战场上沦为鱼肉。”于是陈庆之亲自擂鼓助威,只一通鼓,梁军猛士宋景休、鱼天愍就率先登上城墙,梁军相继而上攻下了荥阳。

不久,元天穆等人率军赶到,陈庆之亲率三千白袍骑兵出城迎战,大败北魏军队,鲁安阵前投降,元天穆和尔朱兆骑马独自逃跑了。陈庆之收缴荥阳的储备,牛马钱粮不计其数。陈庆之接着进攻虎牢,尔朱世隆不战弃城而逃。虎牢关离洛阳太近了,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害怕梁军攻击洛阳,连夜逃往并州。北魏临淮王元彧、安丰王元延明率百官迎元颢进洛阳入宫。元颢改元大赦天下,任命陈庆之为侍中、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增邑万户。

七千破三十万,史上的军事奇迹

北魏大将军、上党王元天穆和王老生、李叔仁又率兵四万攻克大梁,并分别派遣王老生、费穆进据虎牢,刁宣、刁双入梁、宋之地。陈庆之收到消息,亲率打军掩杀,魏军皆降,元天穆只带十来骑北渡黄河而逃。费穆在就要攻克虎牢的时候,忽然听说元天穆已经逃跑,认为自己已经后继乏力,于是向陈庆之投降。梁武帝收到战报后,再次亲写诏书对陈庆之进行嘉勉。

陈庆之从铚县一路打到洛阳,前后作战47次,攻克城池32座,所向披靡、一往无前。因为陈庆之摧枯拉朽般的战绩,又和部下皆披白袍,所以洛阳城中流传着这么首童谣:“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

陈庆之

元颢攻下洛阳称帝改元后,便不思进取,贪图酒色享乐,连朝政大事都不再上心。陈庆之自知孤军深入,真正可用之兵也就属下那人,而刚打下的地盘,很多人并没有多少真心归附。于是对元颢谏言,要求写信请求梁武帝再派精兵支援。元颢目光短浅,本来就对陈庆之有所猜忌,更害怕再增加陈庆之的人马,会更加难以控制,便不再听从陈庆之的请求。又担心陈庆之会向梁武帝密奏此事,便自己先向高祖上表说:“河北、河南一时已平定,惟有尔朱荣尚敢跋扈,臣与庆之自能擒讨他。今州郡刚归服,正需要安抚,不宜再次加兵,劳动百姓。”于是梁武帝下诏让大军停留在边境,不再前进。

副将马佛看出陈庆之功高震主的尴尬处境,建议他偷袭元颢并占据洛阳,陈庆之没有听从。陈庆之向元颢请求去徐州镇守,元颢早已对陈庆之有了猜忌,再次拒绝了陈庆之的请求,陈庆之不敢再多言。

北魏南梁争霸

果然,不久北魏天柱将军尔朱荣就带着出逃的北魏孝庄帝,连同尔朱世隆、元天穆、尔朱兆、高欢等大将,统帅号称百万大军挥师洛阳。元颢占据洛阳六十五天,之前所得城池,无一不发生反叛。陈庆之渡过黄河镇守北中郎城,三日中鏖战十一次,杀伤敌军不计其数。但终究处于绝对劣势,在尔朱荣击败元颢的10万大军,攻破洛阳后,陈庆之只能带着七千白袍军列阵往南梁撤退。尔朱荣亲率大军追击,但又不敢过份相逼,意图把陈庆之赶往南梁。无奈人算不如天算,陈庆之军队在蒿高渡河时,遇到山洪爆发,全军覆没。陈庆之只能化妆成一个僧人,躲过了尔朱荣大军的搜捕。到达豫州后,得到当地人的帮助,辗转返回南梁。

回到南梁后,萧衍对陈庆之大加封赏,升陈庆之为右卫将军,永兴侯,封邑一千五百户。中大通元年,陈庆之出任持节、都督缘淮诸军事、奋武将军、北兖州刺史。大同五年十月,陈庆之去世,时年五十六岁。梁武帝以其忠诚有加,战功政绩卓越,追赠他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赐鼓吹一部,谥号为“武”。

陈庆之

资料参考自《梁书》、《南史》、《北史》、《魏书》、《北齐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