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睿(公元-年),字怀文,南朝梁武帝时名将。汉族,原籍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祖父时迁至襄阳(今属湖北)。其家族是三辅地区有名的大姓。在宋、齐时并没有突出表现。韦睿早年任上庸太守,齐末随萧衍起兵,多建策,皆见用天监四年(年),督军北伐,攻下北魏小岘城(今合肥东),随即进军合肥。这时魏将杨灵胤率五万人前来救援。韦睿引肥水灌城,大破魏兵,斩俘万余人。天监五年(年),解钟离(安徽省凤阳县东北临淮关)之围,因功进爵为侯,任右卫将军。史载韦睿仁民爱物,士卒营幕未立,终不肯舍。井灶未成,亦不先食,北魏人怕他,称为韦虎,一生廉洁,家无余财
历朝历代,均有定国安邦的中流砥柱和灵魂人物。唐代文人杜牧曾言,“周有齐太公,秦有王翦,两汉有韩信、赵充国、耿恭、虞诩、段颎,魏有司马懿,吴有周瑜,蜀有诸葛武侯,晋有羊祜、杜公元凯,梁有韦睿……”。杜牧所讲“梁有韦睿”中的梁,即南北朝时期的南梁;韦睿,即南梁名将。在历史上,韦睿的名字虽不如姜子牙、王翦、韩信、司马懿、周瑜、诸葛亮等人叫响,但他能与这些人物比肩媲美,足见其在南梁举足轻重的分量。泽东在读李延寿著《南史》卷五十八《韦睿传》的批语中说:“(韦睿)敢以数万敌百万,有刘秀、周瑜之风”,赞扬他会打仗,善于调查研究;赞扬他豁达大度,能团结干部;赞扬他作风好,谦虚朴素,廉洁克己,等等,认为“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
更让人惊奇的是,韦睿先天不足,极其瘦弱,身不能骑马,手不能提刃,“素羸,每战不尝骑马,以板舆自载,督励众军”(《南史·韦睿传》)。板舆,是古代一种用人抬的代步工具,多为老人乘坐,类似于今天的担架。就是这样一个人,韦睿却成为缔造南梁、挽救南梁的不二功臣,就连素以剽悍著称的北魏鲜卑人也对他畏之如虎,呼其为“韦虎”。韦睿是陕西人,祖父韦玄不愿做官,一生甘为隐士;伯父韦祖征、父亲韦祖归均入仕为官。韦睿的发迹,始于齐梁更迭之际。当时,萧衍起兵,韦睿附从,萧衍大喜,“他日见君之面,今日见君之心,吾事就矣”(《梁书·韦睿传》)。可以说,韦睿的加盟,使萧衍如鱼得水,行动起来更有信心和底气。
侍奉继母因为孝顺而闻名。当时韦睿的妻兄王橙、姨弟杜恽,在乡里都有很大的名声,他的伯父韦祖征对韦睿说:与橙、恽相比,你自己认为怎么样?韦睿谦逊不敢回答。祖征说:你的文章比起他们来或许略为逊色,但学识应该超过他们,而且在参与国家大事、为国建功立业方面,他们都比不上你啊。此后,在韦睿的出谋划策下,萧衍顺利攻取郢城,建立了大本营。天监元年(年)萧衍以梁代齐,史称梁武帝,韦睿因功被拜为廷尉,封都梁子,后出为豫州刺史等职。不久,北魏南侵南梁,韦睿率领州兵将魏军赶跑。鉴于北魏屡屡侵扰,梁武帝痛定思痛,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打造了一支号称“百万之师”的精锐部队,随时准备对北魏施以致命一击。天监四年(年)十月,梁武帝命六弟临川王萧宏统领百万大军伐魏,命韦睿为督军。行军途中,韦睿派人攻打北魏的小岘城(今安徽含山),但未能拿下,韦睿决定亲自到小岘城外勘查地形,不料发现数百名魏兵正出城列阵。见状,韦睿认为“魏城中二千余人,闭门坚守,足以自保,无故出人于外,必其骁勇者也,若能挫之,其城自拔”(《梁书·韦睿传》),下令立即进入战斗状态。
然而,韦睿当时只是去巡视,并没有作战准备,身边的将士也都未披战甲,韦睿却执意要发起进攻,部将均建议回去披挂整齐后再打。韦睿出示符节对众将士说,“朝廷授此,非以为饰,韦睿之法,不可犯也”(《梁书·韦睿传》)。最终,经过殊死作战,韦睿所部全歼城外魏兵,占领小岘,继而乘胜围攻合肥。合肥是座老城,墙高沟深,又有东西两座小城防御,魏兵负隅抵抗,极难拿下。不久,北魏又派出五万援军赶赴合肥,形势对韦睿极为不利,“众惧不敌,请表益兵”。韦睿则表示“将军死绥,有前无却”(《梁书·韦睿传》),把令旗插在最前沿,靠前指挥,决不退缩。经过苦战,韦睿以少胜多,攻克合肥。
立太子后,韦睿担任太子右卫率,并出任辅国将军。天监四年,梁军北伐,梁武帝下诏让韦睿统领各路军马。韦睿派长史王超宗、梁郡太守冯道根攻打北魏的小岘城,未能攻下。韦睿在围城的营寨巡视时,发现魏城中忽然有数百人走了出来,在城外列阵。韦睿想攻打他们,各位将领都说:我们刚刚都是轻装而来,没有作战的准备,等我们回去穿上盔甲后,才能够向他们进攻。韦睿说:不能这样。北魏城中共二千多人,关闭城门坚守,完全能够自保。现在这些人无故走出城外,他们一定是骁勇的将士,如果能挫败他们,这城池就自然可以攻下。众将仍然犹豫不决,韦睿指着自己的符节说:朝廷授给我这符节,不是用它来作装饰的,我的军法,是不可违抗的。于是向魏军发起进攻,将士们都拚死作战,魏军果然败阵而逃,韦睿趁势急攻,到第二天晚上把小岘城攻了下来。
韦睿一介书生,官不过刺史,力不能杀敌,何以能连克两城?《南史·韦睿传》中的这两句话给出了答案,一是“昼接客旅,夜算军书,三更起张灯达曙,抚循其众,常如不及,故投募之士争归之”;二是“将兵仁爱,士卒营幕未立,终不肯舍,井灶未成,亦不先食”。有这样的统帅,将士们能不卖命吗?小岘城、合肥的接连丢失,让魏军大为震惊,特别是听说韦睿是个连马都不能骑的书生后,更是敬畏佩服,甚至闻韦睿之名而丧胆,私下里将其呼为“韦虎”。就在韦睿想继续扩大战果时,班师的命令传来,韦睿“悉遣辎重居前,身乘小舆殿后,魏人服睿威名,望之不敢逼,全军而还”(《南史·韦睿传》)。此次大举北伐,如果最高指挥官是韦睿,恐怕会是另一番结局,可惜梁武帝任人唯亲,韦睿只是萧宏手下的督军。萧宏昏庸无能,胆小如鼠,打了胜仗却驻足不前,魏军知其懦怯,送给他一套女人衣服,并冲着梁军阵营高歌:“不畏萧娘与吕姥,但畏合肥有韦虎”(《资治通鉴》)。在两军对峙于洛口期间,魏军多次想偷袭和攻击梁军,但因为惧怕韦睿的威名,始终没敢贸然出击。天监五年(年)九月,一场不期而至的暴风雨,吓跑了萧宏,百万大军乱作一团,相互践踏,溃不成军,死者五万,伤者不计其数,这是上天赐给魏军的绝好机会,但魏军仍然不敢追击,同样是因为韦睿这只老虎。
韦睿对老朋友,毫不吝惜,年龄七十以上的士大夫,韦睿大多让他们担任假板县令,因此乡里人都很思念他。天监十五年,韦睿上表请求辞官,梁武帝颁发嘉奖诏书不答应他的请求。天监十七年,征召他为散骑常侍、护军将军,不久赐给一支鼓吹乐队,并宣召他人宫值班。韦睿在朝廷中,为人温顺恭谨,从不与人对视,梁武帝非常敬重他。韦睿本性慈爱,抚养成了孤儿的侄子,待他胜于自己的儿子。他将历来任官所得的俸禄和赏物,都分给了亲戚朋友,家里没有多余财物。后来被任为护军,在家里闲暇无事,他仰慕万石、陆贾的为人,于是把他们的像画挂在墙上独自欣赏。当时他虽然年事已高,但有空的时候还督促儿子们读书学习。他的第三子韦棱,尤其通晓五经史籍,当时的人都称赞他博识广闻。每当韦睿坐着的时候,韦棱就要他解说经书,韦睿对疑难要义的阐释,韦棱往往比不上。梁武帝当时正一心礼佛,全国也都迅速跟从,形成风气。韦睿身居要职,却不愿跟随世俗之风,他的行为大致和往常一样洛口失利,南梁沮丧,北魏发威。天监六年(年)春,北魏中山王元英率百万大军围攻钟离,韦睿奉命前往救援。当时,魏军兵势强盛,而韦睿所部不过数万人,不少将士劝韦睿放慢速度,不要去送死,而韦睿却来了个急行军,提前赶到,“夜掘长堑,树鹿角,截洲为城,比晓而营立。元英大惊,以杖击地曰:是何神也”(《南史·韦睿传》),从而动摇了魏军意志。此后,韦睿亲临一线,巧用兵法,冒死指挥,最终以少胜多,魏军损失大半,灰溜溜逃走。
陈庆之北伐护送元灏时遇到的那些兵不过都是些北魏的弱兵,真正的精锐和强兵根本不在中原,而是在山东镇压邢果叛军和关中、并州等地,那些个弱兵见到梁军只是投降罢了,没什么好说,一旦尔朱荣来到,陈庆之立马不行。韦睿的对手绝对都是精锐和强兵,合肥之战,典型的以少胜多,北魏想要灭亡南朝梁,基本上出动了所有的精锐,韦睿仍能以少胜多,粉碎北魏灭亡南朝的野心,后来在钟离大战,更是大败元英、杨大眼,又是一大胜仗。所遇的都是强兵,以少胜多,陈庆之不过是耍耍酷就吓得那些个废物纷纷投降,真正的精锐当时都在山东和并州尔朱荣手里。陈庆之不过是趁乱、趁虚而入,一遇尔朱荣立马被赶回老家。
钟离之战,让剽悍的魏军再次领教了韦睿的厉害。这一年,韦睿六十六岁,已近古稀之年。征战有术,治军有方,遇事果决,意志坚定,善把时机,善用奇谋,这就是韦睿。两年后,南梁冒进北伐,遭到北魏重创,韦睿再次奉命救援,北魏虽想一雪前耻,怎奈惧怕韦睿,只得偃旗息鼓。韦睿虽然战功卓著,但他处事严谨,为人大度,故功高而无人忌妒,最终保全自身,享年七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