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铅刀贵一割,梦想聘良图”------实现自我价值,这是古今才士的共同愿望,古代那些披褐怀玉者的种种成功的自我推销,对我们今天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直言法
就是机遇到来,勇敢抓住,直接自我推销。如人们熟知的“曹刿自荐抗齐”(“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左传·庄公十年》),“毛遂自荐说楚”(“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俱备者二十人偕……得十九人,余无可限者,无民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以及“甘罗自荐说张唐‘(《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等。这种自荐,表达上没啥难度(因它是直言),关键是要自信、敢说;只要能放下自己无名、年幼、布衣、没身份等包袱,勇开”金口”,那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二、暗示法
就是不直接干谒,而巧妙地以一些寓有深意的自吟自唱、自言自语及其他非常行为暗示,使对方思而得之。如《封神演义》上的“姜子牙磻溪垂钓”------姜子牙就是通过自己的直钓钓鱼怪举,引起人问,从而说出“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之类话,同时再常唱些体现自己不凡才志的歌,使之广为传播,让文王听见来访求自己。其他如《东周列国志》上的“宁戚饭牛作歌”、《三国演义》上的“单福(徐庶)行吟干刘备”等也都属此类。此法的好处是能充分维护自己的尊严;明明是己求人,却反过来让人求访己,成功就成功了,失败也顶多是个“没反响”,不算谁求谁,不为失身份。但语言(行为)一定要运用好,要含蓄委婉,不亢不卑。
三、危言法
就是有意以卑犯尊,危言耸听,使对方感到问题的严重而屈身求己。如《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身为布衣、逃犯的范睢就是专门装痴冒犯秦昭王,触他伤痛,使他诚惶诚恐而起用、重用自己。时昭王即位已三十六年,而大权始终旁落太后、穰侯等人手中。范睢就在昭王将见自己时,有意宫中乱闯,让人说己目无王法,然后喊:“秦哪有王呢?我怎么不知道?我只知道秦有太后、穰侯!”------以此刺激昭王,使他深感惶恐而求教自己。虽说范最终为应侯、为秦相,还主要在于他“远交近攻”、“废太后、逐穰侯”等策略的适时进献、成功运用,而开头接近昭王这一招,也功不可没;没有它的成功,就没有后面的一切!
四、借助伯乐法
就是自己不出面,而先让有权威、有办法、了解自己的人为己作宣传,举荐自己。如《战国策》中甘茂自秦出亡,欲仕齐,未见齐王,却先见苏代,对苏讲“江上处女借光”故事,让他为己周旋,使齐王重用己。《战国策》中苏代为燕游说齐国,也是未见齐王,先游说齐辩士淳于髡,对他讲“伯乐一顾,马价十倍”故事,让他充当“伯乐”,向齐王推荐自己这“骏马”。《梁书·刘勰传》------刘勰《文心雕龙》的大重于世,也是靠他书成后找沈约(当时文坛泰斗),让沈先看,在沈的推崇、赏爱下,才有此良好的社会效应。
五、徇众法
就是想方在大庭广众之下宣传自己。如《唐诗纪事》卷八《独异志》所载的“陈子昂摔琴故事”------陈虽为初唐著名诗人,起初却不大为人所知。一天,他在京城大街见许多人围看一琴------那琴要价昂贵,无人敢买。他就一甩百万(千缗)把琴买了。当众人都惊讶看他时,他说他善弹此琴,并邀请大家明日都到他居处听。而次日当上百慕名者前往聆听时,他酒席招待毕,却慷慨激昂地当众把琴摔了,说:“我陈子昂有文百轴(卷),驰走亦京毂,无人知此。这操琴小技,岂是留心的!”说罢,就把自己全部文章分赠众人,让其欣赏、评价,结果“一日之内,声华溢都”------满京城都知道有个能诗善文的陈子昂了。
六、帮忙法
就是瞅住对方一些很难办好的复杂伤脑之事,予以帮助、解决,以获其好感,得其重用。如《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郑庄公因母亲姜氏伙同弟叔段谋反,流放姜氏,并发誓永不见她(“不及黄泉,不相见也”);后想见了,却因无法违誓,一直不能如愿。郑小吏颍考叔闻知,不远千里献策:让庄公歪解“黄泉”(偷换概念,将本是指代阴曹地府的“黄泉”曲解为地下水),挖一渗出地下水的隧道,与母亲隧道里相见。结果,一下子解决庄公心中难题,自己也因此升任郑国大夫,成为庄公的重要辅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