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出江苏飞蛾赴火萧衍的一句玩笑话

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隋·姚察等《梁书·到溉传》我们现在读文学作品,常见“飞蛾扑火”一词,用来比喻自取灭亡。“飞蛾扑火”是个自然现象,将它最早写入史书的,就是这部《梁书》。“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这句话是梁武帝萧衍对到溉说的。到溉,是南朝彭城人,也就是现在的徐州人。少时孤贫,和弟弟到洽,都有贤名,合称“二到”。到溉官至御史中丞、吏部尚书,文采也极好,萧衍诏书,多出自他手。后来因生病,眼睛失明,以散职回家休养。到溉这个人生活简朴,粗茶淡饭,朝服缝缝补补,十年一换。休养在家后,他也只是诵经礼佛。萧衍每个月送他三次素席表示关怀。到溉有个儿子名为到镜,文采也很好,曾做过太子舍人,负责掌文章书记的工作,但不幸早卒。到镜有个儿子到荩,文采人品都好。一次,到荩随祖父到溉,随侍萧衍去京口,也就是现在的镇江,登北固楼。?萧衍命到荩赋诗纪游,到荩援笔立就,萧衍读了后很是赞赏,让到溉也看看,然后开玩笑说:到荩肯定是才子没错,反倒是到溉你,文章恐怕都是由孙儿代写的吧?秋葵图中的蛾子。明·商祚不光如此,萧衍还写了一首《连珠》赐给到溉,上面写:研磨墨以腾文,笔飞毫以书信。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必耄年其已及,可假手于少荩。到溉你一生辛苦,研磨墨汁,奋笔疾书。就像飞蛾扑向火焰,不怕焚毁自己,也要把文章作出来。可是,人总是要老的,你年事已高,可以叫年少的到荩捉刀代笔了。为奖励后进,萧衍还赐了到荩二十匹丝绢。萧衍很是赏识到荩,后来还提拔他为丹阳尹丞。太清元年,侯景以“清君侧”为名,率部攻入南京,到荩逃脱,去了江陵,最终死在了那里。“飞蛾之?赴火”这个意象,在萧衍这首诗里并不算贬义,只是随着时光流转,它才渐渐有了负面的含义。《旧唐书》中写黄巢兵败,“如穷鸟触笼,似飞蛾赴焰”,到了元代,“飞蛾”+“火”这个意象被固定成为“飞蛾扑火”一词,三言二拍、元散曲等文学作品常用它,直到今天它依然是我们常用的成语之一。臧磊41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7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