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人皆可修史到官方正统修史,如何看待史

全文共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二十四史作为中国古代被官方所认可的史书,其拥有着绝对的历史地位和不容撼动的正统性。虽然说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史的一个记述。

但是其记述的时间是从黄帝时期一直到明朝崇祯末年,并不包括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时期——清朝。其中不仅仅涉及到了建国之后对清王朝的态度,也反映了史书修订的严谨性。

此处便不做过多的赘述。主要探讨关于二十四史以及史书在中国传统封建王朝之下的历史意义以及统治者的态度。

一、从私人修史到官方修史

自古以来,修史并不是正统官方的专利。因为史书的编撰属于文学活动创作的一种,即受到客观现实条件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编撰者的个人情绪影响。

对于官方修史还是私人修史更加合适,也是史学界一直在争论的一个问题。毕竟在二十四史之中,有一半都是私人编撰。剩下的则是官方编纂,在官方正统承认的史书当中,私人和官方修史可谓平分秋色。

先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再有著名的前四史皆是私人编撰。所以对于私人修史究竟合适不合适很难下定论。但是对于统治者来说,私人修史显然是不合适的,也是不合乎其统治需求的。

首先就是私人修史容易夹带私货,如果编撰人对某一时期、或某一个人不满,便容易造成误判,对其的描述有所偏颇。真正能够如司马迁一般做到公正对待的人寥寥无几。

自古以来私人修史不下千万,但真正能够被认可的仅仅只有十二本。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在于这些史书作者的公平。

其次就是私人修史容易对统治阶层造成威胁,在位的统治者更多的希望史书对自己的记载是正面的积极的。自己荒淫无度的行为自然不希望出现在史书之上。而官方修史,则可以更好的将史书的描述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二、官方修史的确立

其实从二十四史的构成来看,我们就能发现,从隋唐开始便没有私人修史的情况。主要是由于隋唐之时的统治者认识到了私人修史的危害,尤其是对统治集团的抹黑。

因而从唐代开始官方便设立修史馆,用于专门修史。例如隋朝的《隋史》,南北朝时期《南史》、《北史》都是由唐朝的修史管所整理完成的。为何唐朝选择对隋朝和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进行再整理呢。

毕竟那个时期相关的历史已经有了《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这七本史书进行记述。唐朝还要大费周章进行再次整理,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就是私人修史的不严谨,在某些地方需要进行矫正。因而单独开辟了《南史》、《北史》两书。再者就是李唐王朝的根源发源于南北朝时期,家族的历史被他人记述多有不当或者遗漏之处。

通过重新修订相关内容,可以间接性的提高李唐王朝家族的正统性。并且也可以对那些不当之处进行删减和批改,维护皇家的威严。

三、官方修史的严谨性

相较于私人修史,官方修史不论是统治者如何出发点,其严谨性都是值得认同的。一来私人修史本身就会面临资料不足的问题,《史记》之所以能够有着如此之高的成就,是因为司马迁乃是汉王朝的使馆。

且时代皆是史官,掌握着丰富的史料典籍,为修史提供了充足的前提条件。但大部分人无法拥有司马迁的阅历和家世。

因而官方修史显然更为合适,官方一方面掌握着历代最为准确的官方资料,同时还能够召集天下的英才,共同修史。唐朝编撰的《隋书》由魏征等人编撰;《新唐书》则由欧阳修等宋朝大儒整理编撰。

同样在面对正统之争上,私人和官方也各有所言。尤其是乱世时期,例如魏晋南北朝、两宋时期,对于该以那个政权为正统,各有争论。而官方的定论无疑是最合适的,减少冲突和争论,也变相的保证了自己政权的正统性。

其实不论是私人修史,还是官方修史,都是各有千秋,需要因地制宜,因时而论,不能够一概而论。二十四史,作为清王朝所确立的正统史书,其实也是在其入主中原之后,所作的努力。

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本就阻力很多,清王朝的统治者也是采取了一系列的方式寻求汉族百姓的认可。确定史书的正统性便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对孔家思想的认同和学习。

参考文献:《清史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