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末年,先后发生了六镇起义、河阴之变等事件,一连串的打击下,北魏政权名存实亡。后来随着高欢和宇文泰两位绝世枭雄的崛起,北魏王朝正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西魏政权的实权人物宇文泰和东魏的实权人物高欢同出自北魏六镇。在当时的三国之中,西魏及其后宇文氏建立的北周是最弱的。六镇之兵,高欢得其五,宇文氏仅拥一镇,军事实力东魏最强。南梁正朔相承,有文化优势。
三国鼎立,谁也料想不到,原本最为弱小的西魏竟然笑到了最后。
抛开不思进取的南梁,仅仅从东西魏综合力量对比也能看出巨大差别。高欢控制的关东包括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以及湖北、江苏、安徽北部,历代是主要的产粮区和盐铁产地,乃富庶之地。东魏地广国富,人口逾二千万,兵强马壮,高欢能调动的军队不下二十万。而宇文泰控制的关西之地(今陕西、宁夏及甘肃的一部分),乃地域偏狭、经济凋敝、人口稀少的贫瘠之土。西魏地狭国贫,人口不满千万,宇文泰直接掌握的军队不过三万余人。
最直观的表现,黄河就是证明——两国隔着黄河,中国的历史上,黄河是守不住的。最初每到冬天,宇文泰为防止高欢攻击,都要派士兵把边境上结冰的河流凿开。
掌控东魏大权并成为后来北齐奠基人的高欢,乃桀骜枭雄。他的存在,始终令宇文泰如芒在背,但正因为有这样一个强大的敌人,也成就了宇文泰的一世之名。
从年到年的十年间,高欢和宇文泰摆开阵势,大战五场,分别是小关之战、沙苑之战、河桥之战、邙山之战、玉璧之战。闪电偷袭战、苇荡埋伏战、平原阵地战、骑兵对攻战、要塞保卫战,各种战术轮番使用,双方的军队都是当年的六镇精兵,将帅亦极尽一时之选,联手书写了中国军事史上的精彩一页。
两魏五战,即东西两魏为一统北方而发动的五次大战,其惨烈程度为古代战争史上所罕见。本以压倒性优势意欲直取关中的高欢在五次战局中失利三场,惨胜两场。
单从结果上看,是宇文泰稍占上风,但是考虑到两国的综合实力后就会发现,其实西魏的处境很危险,因为西魏实在输不起!河桥之战和邙山之战后西魏军损失多达五六万人,宇文泰辛苦经营的鲜卑军队损失殆尽。宇文泰在这两次战役中更是差点被生擒活捉。
如果不是后来传奇名将韦孝宽在玉璧城死磕高欢,为西魏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估计也就不会有后来的隋朝一统天下什么事了。
战后,能征善战的老兵人数渐微,在如此艰难险阻面前,宇文泰最终排除万难,在痛苦的摸索之中终于走出了一条前无来者之路――府兵制。
宇文泰料到东魏时刻可能来袭,处于弱势一方的宇文泰心怀强烈的忧患意识。为挽救军事危机,宇文泰不得不调整民族策略,“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大量吸收关中各族的地方武装,并大量招募汉人为兵,从而改变了军队的成分构成,开始组建府兵部队。
在那个以鲜卑人为主的军事体系中,如何让汉人欢天喜地的去当兵?
宇文泰却轻松做到了,他的对策便是提高府兵的待遇。只要被挑中当府兵,你身上的各种捐税便全免了。因此要想当府兵也很不容易,门槛很高。第一你非得家境好(六户中等以上),自己得有经济实力提供弓刀一具,不然官府肯定不会到你家要人。第二你家里人丁也得兴旺,独子不得入伍,不能因军事影响人口的存续。
为提高重组军队的战斗力,宇文泰不但严明军法、强化奖惩、连年举行军事演习,而且还设立了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的军事组织体系,依照鲜卑旧俗,将诸大将全部改为胡姓,所统军人也各随其姓,创立“府兵制”。
这一兵制,貌似军队形式再度鲜卑化,但由于西魏、北周的鲜卑旧部已经极少,事实上军队的组成不得不越来越依靠汉人的武装力量,因而逐步淡化了鲜卑色彩,较好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军队内部胡汉对立的固有矛盾,大大提高了士兵的地位和待遇,迅速提升了军队的凝聚力与战斗力。胡汉杂糅的西魏(北周)铁军,成为后来威震天下的隋唐军队的前身。
军事改革后,宇文泰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吏治改革。当然我们对宇文泰不能期望过高,他本身并没有这样的远见卓识――一直长在穷乡僻壤之地的他对博大精深的汉家文化并非十分精通。但作为一个老板,自己无需面面俱到,只要找一个懂行的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而宇文泰手下就有这样的人--苏绰
有苏绰在,宇文泰在公务上省心了很多。他出外期间,便把签好名的空纸留给苏绰,随他处置。而苏绰更是尽心尽力,跟诸葛亮一样累死累活地伺候这些军国大事。他最大的功绩是推出了诏六条――“先洗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
为了整治吏治,宇文泰将贪赃者放宽到满三十匹才处大辟死罪,这比《梁律》的满十匹处死和北魏北齐的“赃满一匹者死”都要宽松,但这是为了更好地执行法律。他赫然公告:“杀一利百,以清王化,重刑可也。”史书记载,北周“用法颇严”,一旦发现贪赃枉法的官吏,即给予惩治。对于以前的贪官,北周还制定了“征备之法”,就是以前犯的事赦免,但只要有线索可以追查到的,一定要追查到底,记录在案,贪赃所得一定要追索回来。诏书说,国库是天下人之公产,皇帝只不过是为天下人守财。我能宽纵你们的罪行,但是人民的财产必须为他们追回。
一无所有就是宇文泰最大的财富,他可以大刀阔斧地改革。虽然他依靠鲜卑起家,而鲜卑势力在关中的地位并没有强势到可以驾凌一切。正是与当地华族之间这种势均力敌的局面,使得他们选择了妥协。而妥协便意味着融合和壮大。
东有死敌东魏,西恶邻吐谷浑,南有对手萧梁,北有强敌柔然。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西魏帝国进入长期的韬光养晦时期。
同时期的对手们都在干什么呢?
虽然东魏和萧梁拥有一手好牌,但不代表他们就一定能打好,因为犯错误是非常容易把好牌打烂的。而东魏和萧梁就是在实力占优的时候不断犯错,最终给了西魏及后来的北周扭转国力的机会。
高欢迎合了胡化的潮流,依靠六镇,一下子击败了尔朱家族而取而代之。或许高欢自己是清醒的,他还能掌控局面,还能主动地引流着这种胡化的浪潮。但在六镇胡化浪潮的吞噬下,他的子孙后代还能全身而退吗?成也六镇,败也六镇!
马上民族要想世代保持野蛮雄武的风格是不可能的。你野蛮,你强大,但你不能保证你的儿子、孙子、孙子的儿子都跟你一样野蛮强大。你文雅,你文弱,但你的文明制度却可以让你的子孙依然强大。一句话:野蛮不能世代传承,但制度的力量可以历代不朽。
在高欢死后,儿子高洋取代东魏,正式建立北齐政权。和西魏的汉化改革不同,北齐在高洋的领导下却进一步鲜卑化,北齐鲜卑族和汉人士族之间矛盾尖锐。北齐统治者鲜卑化很深,对汉人及汉族的统治方法持排斥态度。古代北方的鲜卑胡人没有完备的礼仪规范,完全是当权者想干嘛干嘛,没有完备的制度约束,没有礼仪道德规范,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比一个奇葩的皇帝。
北齐前后历时二十八年,正式在位的五个皇帝,个个都是短命鬼,活不过四十岁。而且除了孝昭皇帝高演以外,全都是昏君、暴君和变态,叔侄之间阴谋算计,兄弟之间相互残杀,一个比一个短命,一个比一个疯狂。几乎每一位皇帝都行了通奸、乱伦、绿帽、残暴等种种禽兽之事,都昏庸荒淫、沉溺酒色、恣意嗜杀,搞得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皇族内部也互相算计、谋杀争斗不止。高氏家族像是有荒淫传统似的,或者干脆就有家族精神分裂症,无法控制自身行为,完全就是个禽兽王朝。再强大的国家也经不起这样折腾。
北齐传到高纬这一代,基本上已经宣告了结局,当初西魏和后来的北周每年北为了防备北齐进攻,都要派人在黄河上凿冰,现在情况完全反了过来,变成了北齐每年凿冰以防范北周。
萧梁犯的最大错误便是引狼入室。梁武帝萧衍在位四十多年,将当时还比较贫瘠的江南地区开发的很好,《梁书·武帝纪》称赞他“治定功成,远安迩肃。三四十年,斯为盛矣。”但是他后期迷信佛教,放纵宗族,埋下各种社会矛盾,这一时期,南梁官僚腐败,社会风气奢靡。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战争持续,大量百姓破产破家,男丁为避兵役徭役甚至出家为僧,以致劳动力缺乏、兵源不足。
“侯景之乱”的爆发彻底改变了这个格局,正是因为“侯景之乱”导致的南朝分裂,才让北朝抓住机会侵占了南朝的大片领土,其中西魏(北周)侵占了巴蜀汉中之地,而东魏(北齐)则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地区。
而西魏政权在府兵制改革的基础上,宇文泰进一步加强了对西魏地方政权的整合,建立起绵亘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的“关陇统治集团”,以文武合一的方式,及质朴复古的风格,融合胡汉民族的精华,踏上了统一中国、缔造隋唐的伟大征程。两魏鏖战及宇文泰破釜沉舟般的军事改革,竟成为一场伟大历史运动的起点!
在经历了一百年的动荡和整合之后,宇文泰开创的关陇政权凭借其强大的动员力和凝聚力,终于迈向了历史的出口,最终开创了后来的隋唐盛世。
后三国时代格局的变化,尤其是西魏及北周的奋斗史彰显了国家博弈之间的道理,弱国只要韬光养晦、发奋图强也能强大,强国狂妄自大、不思进取也会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