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书一部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

《宋书》,“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南朝梁沈约撰,含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共一百卷。

今本个别列传有残缺,少数列传是后人用唐高峻《小史》、《南史》所补。

八志原排在列传之后,后人移于本纪、列传之间,并把律历志中律与历两部分分割开。

《宋书》收录当时的诏令奏议、书札、文章等各种文献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于后代的研究。

《宋书》篇幅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很注意为豪门士族立传。

《宋书》一百卷,包括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梁沈约撰。有纪、传、志而无表,成书草率,叙事又多忌讳,但保存史料较多。

宋是继东晋以后在南方建立的封建王朝。晋安帝元兴二年(公元年),荆州刺史桓玄代晋称帝。第二年,当时的北府兵将领刘裕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和广陵(今江苏扬州市)两地起兵,推翻桓玄,名义上恢复晋朝的统治,实际上掌握了东晋的军政大权。

过了十五年,晋恭帝元熙二年(公元年),刘裕建立宋朝,定都建康(今南京市)。刘裕以后,一共传了七代,到宋顺帝升明三年(公元年),又为萧齐所灭。

宋朝国史的修撰,在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公元年)就已开始。当时由著名科学家何承天草立纪传,编写了天文志和律历志。此后,又有山谦之、裴松之、苏宝生等陆续参预编撰。但他们任史职的时间都很短。

大明六年(公元年),徐爰领著作郎,他参照前人旧稿,编成“国史”,上自东晋义熙元年(公元年)刘裕实际掌权开始,下讫大明时止。《隋书·经籍志》著录徐爰宋书六十五卷,可见他的书曾和沈约宋书并行,现在《太平御览》等类书中,还保存了徐爰宋书的残篇零段。但徐爰不久为宋朝所斥退,宋朝“国史”的修撰也就停了下来。

南齐永明五年(公元年)春,又命沈约修撰宋书。这时沈约为太子家令,兼著作郎。他依据何承天、徐爰等人的旧作补充修订,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在永明六年(公元年)二月完成纪传七十卷。沈约在当时的奏文中说“所撰诸志,须成续上”,可见宋书的八志三十卷,是后来续成的。

在八志中,《宋书·符瑞志》改称鸾鸟为神鸟,是避齐明帝萧鸾的讳;《宋书·律历志》改“顺”作“从”字,是避梁武帝父亲萧顺之的讳;《宋书·乐志》称邹衍为邹羡,是避梁武帝萧衍的讳。可见宋书的最后定稿,当在齐萧鸾称帝(公元四九四年)以后,甚至在梁武帝即位(公元年)以后了。

与沈约同时或稍后,南齐时有孙严著宋书六十五卷,王智深著宋纪三十卷,梁代有裴子野著宋略二十卷,王琰著宋春秋二十卷,鲍衡卿著宋春秋二十卷。但这些著作都已亡佚,关于刘宋一代的史书,比较完整的,现在就只有沈约的这部宋书。

补《三国志》之缺

沈约(公元-年),字休文,吴兴吴康(今浙江德清县西)人。他历仕三朝,宋时为尚书度支郎,齐代做到五兵尚书、国子祭酒,在齐梁政权交替之际,他力劝梁武帝萧衍代齐称帝,因而在梁朝被封为建昌侯,官至尚书左仆射、尚书令、领中书令。沈约的著作很多,但现在除了宋书一百卷和文集九卷外,其他如晋史、齐纪、梁高祖纪、宋文章志等,都已亡佚。

东汉末年以来所形成的门阀制度,到东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门阀士族拥有政治经济各方面的特权,他们大量兼并土地,广泛收罗“荫户”,用各种手段霸占劳动力,极端残酷地剥削和压迫人民。他们以门第相夸,把持官位,所谓“贵仕素资,皆由门庆,平流进取,坐致公卿”(南齐书褚渊王俭传论)。

梁武帝萧衍也极力支持士族,他在诏书中还特别提到了要纠正“冠履倒错,珪甑莫辨”的现象(《梁书·武帝纪》)。沈约先世,本是吴兴士族,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晋书周处传附周札传)。

沈约一门,在宋、齐、梁三代,也都仕宦显赫。梁萧统文选载沈约奏弹王源文,对于某些士族地主“婚宦失类”的情况大加抨击。因此,沈约在齐梁时期撰成的宋书,也就带有其时代和阶级的特点,它的一个突出内容,就是颂扬豪门士族,维护门阀制度。

譬如宋书列传中,有关地主阶级中代表人物高门士族的传,几乎占了半数。仅就王、谢二族来说,宋书里王氏立传的达十五六人,谢氏立传的也近十人之多。像陈郡谢弘微,传中写他如何忙于经营谢氏产业,传末却又吹捧他为人“简而不失,淡而不流”。又如琅邪王微,传中只是连篇累牍收载他给友人的信,却说他“内怀耿介,峻节不可轻干”。这两个人因为都是高门士族,所以宋书都为他们立了“佳传”。宋书中对于士族中的人物,总说什么是“前代名家”,风度“简贵”,“风格高峻”,“世重清谈,士推素论”,等等。

但宋书仍有其一定的史料价值。史通书志篇说:“宋氏年唯五纪,地止江淮,书满百篇,号为繁富。”宋书百卷,记述六十年间的史事,保存了不少历史资料,尤其是它收载了当时人的许多奏议、书札和文章,可以从中看出那个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一些实际情况。如卷八十二周朗传载周朗上书,讲到赀调的为害,严重阻碍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卷五十六孔琳之传、卷六十范泰传、卷六十六何尚之传所载关于改铸钱币的争议,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如何在钱币改铸中加紧对人民的剥削。卷五十四羊玄保传兄子羊希附传,收载西阳王子尚上书,提到南朝初期农村两极化的发展,“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樵苏无讬,至渔采之地,亦又如兹”。卷六十七谢灵运传载谢灵运的山居赋全文,提供了研究大地主庄园的材料。

从宋书的记载中,还可以看出那时的农民起义不但人数众多,而且地域很广,规模很大。如景平元年(公元四二三年),有富阳孙法光领导的起义(少帝纪、褚叔度传)。元嘉九年(公元四三二年),有广汉赵广领导的起义,人数有十多万人,起义军围困益州治所成都达数月之久(文帝纪、刘粹传弟道济附传)。

另外,在元嘉初年,有淅川、丹川的少数族起义;到元嘉末年,荆、雍、豫三州的少数族人民,起义就更加频繁,参加的人数有发展到百余万人以上的(夷蛮传、张邵传、沈庆之传等)。

这些记载虽然是极不充分,而且还是经过严重歪曲的,但终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当时阶级矛盾、阶级斗争的线索。

此外,宋书的谢灵运传及传末的史论,谈到了魏晋以来文学的发展和演变,以及沈约自己关于诗歌声律的主张,是研究六朝文学批评史的重要资料。夷蛮传对于南朝前期我国和亚洲各国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友好交往,也作了适当的叙述。

在宋书八志中,有些志是比较可取的,如《宋书·律历志》收了杨伟的景初历全文,以及何承天的元嘉历、祖冲之的大明历全文,这几种历法都是能够反映当时自然科学水平的著作。《宋书·乐志》保存了许多汉魏乐府诗篇。州郡志对南方地区自三国以来的地理沿革,以及东晋以来的侨置州郡分布情况,讲得比较详细。而且在每个州郡名下,都记载着户口数。这些户口数固然不尽准确可信,但多少使人得知当时南方人口分布的一个大概轮廓。

宋书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不少散失,到北宋时,竟有漏脱数页或全卷的。据北宋末年人晃说之所说;“沈约宋书一百卷,嘉祐末诏馆阁校讐,始列学官。尚多残脱骈舛,或杂以李延寿南史。”(高山集卷十二读宋书)据前人的考订和我们整理过程中所考查到的,宋书卷四少帝纪有阙页,为后人所补。卷四十六除到彦之传阙而未补外,其余都是后人用南史等书补足。卷六十二张敷传和卷五十九张畅传,补阙者没有通检全书,把南史张邵传后的张敷、张畅附传也一起钞录进去。这样就出现了宋书有两篇张敷传和两篇张畅传的情况。卷七十六朱脩之宗悫王玄谟传,原卷也有阙失,由后人采南史等书补入。又如在卷一百沈约自序中叙沈亮事,于“联事惟忝,忧同职同”下,各本都注“阙”字,于叙其父沈璞事,“璞有子曰”下也注“阙”字。叙沈伯玉事,“先帝在蕃”下也注“阙”字。书中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

沈约(年~年),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出身江南大族。历仕宋、齐、梁三朝,曾自称“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齐永明五年(年)时,任太子家令兼著作郎,奉诏撰《宋书》。他依据宋代何承天、苏宝生、徐爰等修撰的《宋书》及其他记述宋代历史的书籍,增补宋末十几年的事迹,只用一年时间,到六年二月就完成本纪、列传七十卷,后又续修八志三十卷。沈约以文字称世,有文集九卷。

《宋书》·一百卷(内府刊本)

梁沈约撰。约事迹具《梁书》本传。约表上其书,谓《本纪》、《列传》缮写已毕,合《志》、《表》七十卷。所撰诸志,须成续上。

今此书有纪、志、传而无表。刘知几《史通》谓此书为《记》十、《志》三十、《列传》六十,合百卷,不言其有《表》。

《隋书·经籍志》亦作《宋书》一百卷,与今本卷数符合。或唐以前其《表》早佚,今本卷帙出于后人所编次欤。以《志》序考之,称凡损益前史诸志为八门。曰《律历》、曰《礼》、曰《乐》、曰《天文》、曰《五行》、曰《符瑞》、曰《州郡》、曰《百官》。是《律历》未尝分两门。

今本总目,题“卷十一志第一志序,卷十二志第二历上,卷十三志第三历下”,而每卷细目,作“志第一律志序,志第二历上,志第三历下”。则出于后人编目,强为分割,非约原本之旧次,此其明证矣。

《八志》之中,惟《符瑞》实为疣赘。《州郡》惟据《太康地志》及何承天、徐爰原本,于侨置创立,并省分析,多不详其年月,亦为疏略。至于《礼志》合郊祀、祭祀、朝会、舆服总为一门,以省支节。《乐志》详述八音众器及鼓吹铙歌诸乐章以存义训,如《铎舞曲》、《圣人制礼乐篇》,有声而词不可详者,每一句为一断,以存其节奏,义例尤善。

若其追述前代,晁公武《读书志》虽以失于限断为讥。然班固《汉书》增载《地理》,上叙九州;创设《五行》,演明鸿范。推原溯本,事有前规。且魏、晋并皆短祚,宋承其后,历时未久,多所因仍。约详其沿革之由,未为大失,亦未可遽用纠弹也。

观《徐爰传》述当时修史,议为桓玄等立传。约则谓桓玄、卢循等身为晋贼,非关后代;吴隐、谢混等义止前朝,不宜滥入;刘毅、何无忌等志在兴复,情非造宋,并为刊除,归之晋籍。其申明史例,又何尝不谨严乎?

其书至北宋已多散失,《崇文总目》谓阙《赵伦之传》一卷。陈振孙《书录解题》谓独阙《到彦之传》。今本卷四十六有《赵伦之王懿张邵传》,惟《彦之传》独阙,与陈振孙所见本同。卷后有《臣穆附记》,谓此卷体同《南史》,传末无论,疑非约书。其言良是。

盖宋初已阙此一卷,后人杂取《高氏小史》及《南史》以补之,取盈卷帙。然《南史》有《到彦之传》,独舍而不取。又《张邵传》后附见其兄子畅,直用《南史》之文。而不知此书卷五十九已有《张畅传》,忘其重出。则补缀者之疏矣。“臣穆”当即郑穆,《宋史》有传,嘉祐中尝校勘《宋书》。其所考证,仅见此条。盖重刊之时削除偶剩,亦足见明以来之刊本,随意窜改,多非古式云。

《宋书》列传名录有姓名者,凡二百三十余人。

目录:

卷一本纪第一武帝上

卷二本纪第二武帝中

卷三本纪第三武帝下

卷四本纪第四少帝

卷五本纪第五文帝

卷六本纪第六孝武帝

卷七本纪第七前废帝

卷八本纪第八明帝

卷九本纪第九后废帝

卷十本纪第十顺帝

卷十一志第一志序历上

卷十二志第二历中

卷十三志第三历下

卷十四志第四礼一

卷十五志第五礼二

卷十六志第六礼三

卷十七志第七礼四

卷十八志第八礼五

卷十九志第九乐一

卷二十志第十乐二

卷二十一志第十一乐三

卷二十二志第十二乐四

卷二十三志第十三天文一

卷二十四志第十四天文二

卷二十五志第十五天文三

卷二十六志第十六天文四

卷二十七志第十七符瑞上

卷二十八志第十八符瑞中

卷二十九志第十九符瑞下

卷三十志第二十五行一

卷三十一志第二十一五行二

卷三十二志第二十二五行三

卷三十三志第二十三五行四

卷三十四志第二十四五行五

卷三十五志第二十五州郡一

卷三十六志第二十六州郡二

卷三十七志第二十七州郡三

卷三十八志第二十八州郡四

卷三十九志第二十九百官上

卷四十志第三十百官下

卷四十一列传第一后妃

卷四十二列传第二刘穆之王弘

卷四十三列传第三徐羡之傅亮檀道济

卷四十四列传第四谢晦

卷四十五列传第五王镇恶檀韶向靖刘怀慎刘粹

卷四十六列传第六赵伦之到彦之阙王懿张邵

卷四十七列传第七刘怀肃孟怀玉弟龙符刘敬宣檀祗

卷四十八列传第八朱龄石弟超石毛修之傅弘之

卷四十九列传第九孙处蒯恩刘钟虞丘进

卷五十列传第十胡藩刘康祖垣护之张兴世

卷五十一列传第十一宗室

卷五十二列传第十二庾悦王诞谢景仁弟述袁湛弟豹褚叔度

卷五十三列传第十三张茂度子永庾登之弟炳之谢方明江夷

卷五十四列传第十四孔季恭羊玄保沈昙庆

卷五十五列传第十五臧焘徐广傅隆

卷五十六列传第十六谢瞻孔琳之

卷五十七列传第十七蔡廓子兴宗

卷五十八列传第十八王惠谢弘微王球

卷五十九列传第十九殷淳子孚弟冲淡张畅何偃江智渊

卷六十列传第二十范泰王淮之王韶之荀伯子

卷六十一列传第二十一武三王

卷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二羊欣张敷王微

卷六十三列传第二十三王华王昙首殷景仁沈演之

卷六十四列传第二十四郑鲜之裴松之何承天

卷六十五列传第二十五吉翰刘道产杜骥申恬

卷六十六列传第二十六王敬弘何尚之

卷六十七列传第二十七谢灵运

卷六十八列传第二十八武二王

卷六十九列传第二十九刘湛范晔

卷七十列传第三十袁淑

卷七十一列传第三十一徐湛之江湛王僧绰

卷七十二列传第三十二文九王

卷七十三列传第三十三颜延之

卷七十四列传第三十四臧质鲁爽沈攸之

卷七十五列传第三十五王僧达颜竣

卷七十六列传第三十六朱修之宗悫王玄谟

卷七十七列传第三十七柳元景颜师伯沈庆之

卷七十八列传第三十八萧思话刘延孙

卷七十九列传第三十九文五王

卷八十列传第四十孝武十四王

卷八十一列传第四十一刘秀之顾琛顾觊之

卷八十二列传第四十二周朗沈怀文

卷八十三列传第四十三宗越吴喜黄回

卷八十四列传第四十四邓琬 袁顗 孔觊

卷八十五列传第四十五谢庄王景文

卷八十六列传第四十六殷孝祖刘勔

卷八十七列传第四十七萧惠开殷琰

卷八十八列传第四十八薛安都沈文秀崔道固

卷八十九列传第四十九袁粲

卷九十列传第五十明四王

卷九十一列传第五十一孝义

卷九十二列传第五十二良吏

卷九十三列传第五十三隐逸

卷九十四列传第五十四恩幸

卷九十五列传第五十五索虏

卷九十六列传第五十六鲜卑吐谷浑

卷九十七列传第五十七夷蛮

卷九十八列传第五十八氐胡

卷九十九列传第五十九二凶

卷一百列传第六十自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