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景之乱是西魏夺取巴蜀地区的重要社会背景,应当先对侯景之乱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侯景之乱是南北朝时期一场严重的政治、军事事件,由于侯景入萧梁,改变了萧梁、西魏、东魏三足鼎立的力量对比,但是又因为侯景叛变萧梁,西魏才能乘机夺取巴蜀地区,进而为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蒙永乐在《试论侯景之乱》一文中认为“动摇了梁朝统治的基础”,夏建新、夏露也认为侯景之乱是南朝“所灭的历史转折事件”。
由于侯景之乱的重要性,学者们对此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侯景之乱的原因、侯景之乱失败的原因、侯景之乱的影响、侯景之乱与文学的关系以及其他方面。侯景的叛乱对萧梁的国力造成了极大的重创,萧梁在平定侯景叛乱后内部又陷入了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战争,西魏在此之际出兵巴蜀地区并最终占领该地。
一、侯景之乱
侯景是北魏怀朔镇的镇兵,先在尔朱荣帐下任职,后跟随高欢建立了功勋,《南史》载:“稍至吏部尚书,非其好也。每独曰:‘何当离此反故纸邪。’寻封濮阳郡公。”侯景凭借着骑射、军事才能,逐渐发展壮大,并被高欢委以重任,《南史》载:“后为河南道大行台,位司徒……专制河南,仗任若己之半体。”
然而,侯景的不臣之心早已被高欢及其妃娄氏察觉,当高欢在沙苑战败,侯景请兵进攻宇文泰时,娄氏便言道:“彼若得泰,亦将不归。”高欢曾对高澄指出:“景专制河南十四年矣,常有飞扬跋扈志,顾我能养,岂为汝驾御也!”
侯景私下也对司马子如谈及:“王在,吾不敢有异,王无,吾不能与鲜卑小儿共事。”年,高欢逝世,高澄为了解决侯景的政治威胁,诏侯景入朝,侯景公开叛乱,先以河南六州投降西魏,后以十三州投降萧梁,西魏针对当时的时局,把侯景一步步引向了萧梁。
侯景之乱的发生应当是多种因素起作用的结果,不仅因为梁武帝的腐朽昏庸,文锐在《南朝的侯景之乱》一文中指出:“萧梁本身的内在危机……”。从侯景方面来看,侯景为人狡猾、善变,诡计多端,并且智谋超群,《南史》载:“景右足短,弓马非其长,所在唯以智谋。”《梁书》载:“及神武疾笃,谓子澄曰:‘侯景狡猾多计,反覆难知,我死后,必不为汝用’。”
因此,侯景能够发动叛乱也是情理之中之事。从东魏来看,高澄对侯景的处置不善也是促使其叛乱的直接原因,在继位之初,高澄就急于除去侯景,并没有采取更为妥善的方法处理此事,这就迫使侯景以军事叛变来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当然,高澄后面也发现了侯景叛乱的危害性,从高澄写给侯景的信中就可得知,《梁书》载:“当开从善之门,决改先迷之路。”从其真切的言辞就可以看出高澄已有悔意。从萧梁内部来看,梁武帝想利用侯景北伐,《资治通鉴》载:“得景则塞北可清……”,同时“上梦中原牧守皆以其地来降”,再加上朱异的渲染“若拒而不内,恐绝后来之望”,梁武帝最终选择了接纳侯景。
邓奕琦在《试论侯景之乱》中指出:“萧衍错误决策所导致的结果。”。不仅在接纳侯景的问题上,萧衍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在萧梁、东魏的战和问题上,梁武帝也一步步把侯景逼上叛乱。萧梁太清二年,东魏提出议和,但议和的条件是归还侯景,朱异认为“高澄此意,当复欲继好,不爽前和”,愿意从之。傅岐则清楚地看到了东魏的意图,知道东魏想借此挑拨侯景与萧梁朝廷的关系。
二、侯景之乱对两个方面的影响
萧梁太清二年,侯景发动了叛乱,《南史》载:“二年八月,景遂发兵反,于豫州城内集其将帅,登坛歃血。是日地大震。”,侯景之乱破坏了南方的社会物质基础、造成了萧梁内部起义势力的不断涌现、极大的摧毁了萧梁的士族阶层、使皇室等统治集团内部不断斗争,西魏在萧梁内部政局动荡的情况下出兵巴蜀地区并最终夺取该地。
1.侯景之乱对萧梁的影响
第一,侯景之乱的直接影响就是破坏了南方的社会物质基础,造成了萧梁内部国力的空虚,摧毁了萧梁的经济,使其难以抵挡西魏派兵进攻巴蜀地区,并丢失该地。侯景虽然勇猛,但是生性残暴,在侯景的纵容下,军队对百姓进行了残酷的杀害,使萧梁丧失了大量有生力量,并严重破坏了萧梁的经济,《资治通鉴》载:“乃纵士卒掠夺民米及金帛子女。是后来一升至七八万钱,人相食,饿死者什五六。”从此处就可以看出侯景之乱对整个萧梁的影响之大。此外,也有相关学者从封建经济的延续性出发,认为侯景之乱对经济有促进作用,郑显文在《侯景之乱新探》中认为“消除社会腐败势力”。
第二,侯景之乱造成了萧梁内部起义势力的不断涌现,不断击打着萧梁的统治根基,由于起义势力不断消耗着萧梁的国力,才使西魏夺取巴蜀地区得以顺利开展。在侯景之乱发生之前,广大的贫苦百姓已经遭受了萧梁统治者的残酷统治,侯景之乱发生后,一方面进一步摧毁了南方的经济,另一方面萧梁统治者为了镇压侯景之乱加深了剥削,从而使广大民众揭竿起义,不断反抗萧梁的统治。据肖黎的统计,规模较大的就有四十来次,这些民众起义消耗着萧梁的内部国力,《陈书》载:“侯景之乱,乡人多依山湖寇抄,世祖独保家无所犯。时乱日甚,乃避地临安。”
第三,侯景之乱极大地摧毁了萧梁的士族阶层,这一阶层大多在萧梁内部处于统治地位,是萧梁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士族阶层的摧毁使得西魏与萧梁在争夺巴蜀之初,西魏便处于人才优势地位。许多学者认为,侯景在叛乱的开始便意图打击士族,主要是根据《南史》中关于侯景与梁武帝的对话,侯景向梁武帝请婚于王、谢,因被拒绝而对士族心生怨恨。侯景在攻破城池后,其派遣卢晖略率领数千人,这些人手持长刀列于城门,《南史》载:“悉驱城内文武倮身而出,使交兵杀之……”仅这一次就有几千名文武官员遇害。
在对待世家大族方面,侯景采取了强有力的手段,对该阶层来说是一场深重的灾难,对萧梁统治集团来说则是巨大的人才流失,《资治通鉴》载:“贵戚、豪族皆自出采稆,填委沟壑,不可胜纪。”从文锐对梁、陈二代士族的统计也可以清楚地看出士族阶层在侯景之乱中遭受的迫害。
第四,侯景之乱使豪强、皇室等统治集团内部不断斗争,因而西魏能够择时出兵巴蜀。豪强除了争夺统治权外,主要侧重于自保,侯景之乱发生后,各地豪强纷纷拥兵自居,《南史》载:“于是村屯坞壁之豪,郡邑岩穴之长,恣陵侮而为暴,资剽掠以为雄。”。相对于豪强而言,以萧氏为代表的皇室则侧重于争夺最高统治权,荆州刺史萧绎与益州刺史萧纪就是这对矛盾的突出代表。
2.侯景之乱对西魏夺取巴蜀地区的影响
总的来说,侯景之乱造成了萧梁内部政局的动荡是西魏出兵巴蜀地区的重要外部原因,益州刺史萧纪、荆州刺史萧绎的相互对抗则是直接原因。侯景之乱发生后,萧梁内部政局动荡不安,《北史》载:“十一月辛巳,梁主萧绎即位于江陵,是为元帝,遣使来聘。”《周书》载:“纪称尊号于成都,除侍中、中书令,封秦郡王,邑三千户,给鼓吹一部。”其余各地仍有诸多割据势力。
益州、荆州本来在侯景之乱中仍有一定的基础,《资治通鉴》载:“是时,唯荆、益所部尚完实……”,然而就是在斗争中消耗着萧梁的仅存国力。《北史》载:“纪率众东下,以为尚书令、征西大将军、都督、益州刺史,守成都。又令梁州刺史杨乾运守潼州。”萧绎请求西魏出兵萧纪,从而让西魏能够有可趁之机迅速占领了巴蜀地区,《北史》载:“周文帝知蜀兵寡弱,遣大将军尉迟迥总众讨之。迥入剑阁,长驱至成都。”
总结
除了其余各地有民众起义外,巴蜀地区也出现了不少民众的反抗,于是有人提出了“巴蜀人乐祸贪乱”。罗研对此种说法进行了深刻的解析,认为“百家为村,不过数家有食,穷迫之人,什有八九,束缚之使,旬有二三。贪乱乐祸,无足多怪。”由此可见,当时的巴蜀地区境内也出现了不少的民众起义,这些起义使巴蜀地区的局势更加动荡,为西魏夺取该地提供了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