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萧衍长安久治书法一流,但前明而后昏

多艺堂说艺术,今天讲述一位中国历史上最早重视王羲之书法的皇帝--梁武帝萧衍。

南朝时期的梁武帝萧衍有一书法作品《异趣帖》,明代书法大家董其昌断定为萧衍的作品。这幅作品见证了他辉煌又悲催的一生。

梁武帝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中都里人(今江苏常州市武进区西北)。他是南朝梁的开国皇帝,庙号高祖。萧衍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出生在秣陵(今南京),为汉朝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萧何就是那个月下追韩信的刘邦权臣萧何。他的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丹阳尹知事,母张尚柔。他原来是南齐的官员,南齐中兴二年(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萧衍在位时间长达48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梁武帝统治时期,是南朝历史上最为稳定富足的几十年。他本人也很长寿,享年86岁,如果没有晚年的“侯景之乱”被活活饿死,他可能更为长寿,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萧衍是历史上著名的前明而后昏、晚节不保的君主。在统治初期,萧衍尚能留心政务,对宋、齐以来的种种弊端有所纠正。为巩固各州郡统治,他采取了更换异己、任用亲信,兼以讨伐的方针。但对门阀世族,萧衍一改前例,尽可能地恢复他们尊崇的地位;又宽待宗室,授诸王以实权。此时可谓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被称为“文物之盛,独美于兹”的“天监之治”。可是到了统治晚期,随着年事增高,开始怠于政事,又沉溺佛教,妄图从精神上麻醉广大民众去安于苦寒,以修来世。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指的就是佛教在这一时期的盛况。他将大批人力财力浪费于求神拜佛,昏庸无度。太清二年(年),导致“侯景之乱”爆发,萧衍被囚于建康台城,活活饿死。《异趣帖》即反映了他晚年的喜好,沉溺佛教。此贴今见有两个版本。

梁武帝博学多通,文武兼备。长于文学,善音律,工书法。《梁书刘孝绰传》称其“雅好虫篆”。唐代张怀瓘《书断》称:“帝好草书,状貌亦古,乏于筋力,既无奇姿异态,有减于齐高矣。”萧衍惟重钟繇、王献之,对钟繇、王羲之书法艺术成就,颇有精到之见。他把“殆同机神作为书学批评标准,不仅开唐人、王羲之之先声,重要的是为品评书法确立了一项重神韵的审美法则,从而也确立了他自己在书法史上的地位。著有《观锺繇书法十二意》、《草书状》、《古今书人优劣评》、《书评》等书论四篇,都是历代书法理论典籍中的精品。

萧衍在书法上有很深的造诣,在中国历代皇帝中,书法水平可排在前几位,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书法家,但如今真迹也是难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2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