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侯骨氏、斛骨氏、胡古口引氏
北魏《显祖献文皇帝 品嫔侯夫人墓志铭》:“夫人本姓侯骨,其先朔州人,世酋部落。其远祖之在幽都,常从圣朝,立功累叶。祖俟万斤, 品大酋长。考伊莫汗,世祖之世,为散骑常侍,封安平侯,又迁侍中尚书,寻出镇临济,封曰南郡公。孝文皇帝徒县伊京,夫人始赐为侯氏焉。”
《南巡碑》,全称《皇帝南巡之颂》碑。《南巡碑》是北魏文成帝于和平二年(公元年)南巡时所立的颂功碑,也是现在最早的北魏官方碑刻。碑文中说“宁南将军、殿中尚书曰南公斛骨乙莫干。”由此可知斛骨即侯骨,乙莫干即伊莫汗。
据《魏书·官氏志》云:“后魏有此姓,后改为侯氏。”查中华书局标点本《魏书·官民志》(注):《广韵》、《姓纂》卷六、《姓解》“胡古口引”作“古口引”;《姓纂》卷五、《辨证》、《氏族略》四及五,作“古引”。沈涛《随笔·五》以为“今本误衍一‘胡’字。”《疏证》以为古“胡”“侯”音通,“氏既改侯,明旧氏必有‘胡’字无疑。”《胡姓考》据本书卷九《肃宗纪》见“胡引祖”,以为此姓“当为‘胡引’氏”。《官氏志》作“‘胡古口引氏’,盖涉上若口引氏而衍。”(按:氏既改侯,旧氏必有“胡”字之说,实不尽然。如出连之改毕、是楼之改高、土难之改山、屋引之改房,在读音上原姓与改姓并无关系。诸姓氏书皆无“胡”字。《广韵》且注明“古字”“公户切”,岂可一概视为省文或脱字?疑《志》本作“古口引”,当时又别作“胡口引”,后人旁注“胡”字,掺入正文。“古口引”既亦作“胡口引”,亦可省作“古引”或“胡引”,故姓氏书或作“古引”,而《肃宗纪》有“胡引祖”。)
二、纥骨氏、护骨氏
据《魏书·官氏志》云:“后魏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一云:“纥骨氏改为骨氏。一作‘护骨’。”
“帝室十姓”、“鲜卑八国”:当初拓跋邻在重组部落时,真正的核心氏族——亦即所谓的“国人”实际上只有八个,凑上乙旃氏及车焜氏为十个,这两族在部落内的地位无法与其他八族相提并论。因此名义上虽有“十族”之称,拓拔人真正承认为“国之大姓”的,却依然只有这八个氏族,重要的部落祭典(似乎也应该包括部落会议),也只有这八族可以主持(国之丧葬祠礼,非十族不得与也。)。
十六国时期,鲜卑各部落趁中原混乱不堪,先后建立国家。年,拓跋部建立北魏,改元“登国”,在呼伦贝尔大草原游牧时,曾经七分部落,由纥骨氏,普氏,拔拔氏,达奚氏,伊娄氏,丘敦氏,俟亥氏七兄弟分别统辖,七个部落和拓跋部形成“鲜卑八国”。
《魏书·官氏志》:“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次兄为拓拔氏(校勘记:此拓拔为拔拔之讹),后改为长孙氏。弟为达奚氏,后改为奚氏。次弟为伊娄氏,后改为伊氏。次弟为丘敦氏,后改为丘氏。次弟为侯氏(实际为俟亥氏,此条有误),后改为亥氏。七族之兴,自此始也。又命叔父之胤曰乙旃氏,后改为叔孙氏。又命疏属曰车焜氏,后改为车氏。凡与帝室为十姓,百世不通婚。太和以前,国之丧葬祠礼,非十族不得与也。”
三、侯伏、侯伏侯、贺屯
《贺屯植墓志》:“其先侯姓,太祖文皇帝以公忠效累彰,宜加旌异,爰命史官,赐姓贺屯氏。时推姓首,实主宗祀。”
《周书·侯植传》:“侯植,为州郡冠族,赐姓侯伏侯氏,又赐姓贺屯。”
《贺屯植墓志》和《周书·侯植传》有些差异,赐姓一说即如此。《贺屯植墓志》仅说赐姓贺屯,而《周书·侯植传》则增加了侯伏侯,实际上两者的读音是接近的,并且《贺屯植墓志》时间更早,是在侯植子孙见证下立的,因此侯植仅为一次赐姓,侯伏侯和贺屯是不同音译而已。
四、其他记载
《魏书·侯刚传》:“侯刚,字乾之,河南洛阳人,其先代人也。”《侯刚墓志》:“公讳刚,字乾之,上谷居庸人也。其先大司徒霸,出屏桐川,入厘百揆,开谋世祖,道被东汉。”
《南史·侯景传》:“侯景字万景,魏之怀朔镇人也。‘前世吾不复忆,唯阿爷名摽、且在朔州。’”《梁书·侯景传》:“侯景,字万景,朔方人,或云雁门人。”
《经籍志》载:“魏氏迁洛,未达华语(汉语),孝文帝命侯伏侯可悉陵,以夷语(鲜卑语)译《孝经》之旨,教于国人(鲜卑人),谓之《国语孝经》。”《经籍志》还载有:“《国语》十五卷,《国语》十卷,《鲜卑语》五卷,《国语物名》四卷(原注:后魏侯伏侯可悉陵撰),《国语真歌》十卷,《国语杂物名》三卷(原注:侯伏侯可悉陵撰)等。”侯伏侯可悉陵能把汉文《孝经》译成鲜卑文《国语孝经》,又能用鲜卑文写成《国语物名》和《国语杂物名》,可见北魏时鲜卑人是有自己本族的文字的。
《慕容鲜卑音乐论略》(黎虎、金成淑):“据《新唐书礼乐志》记载,贞观中,将军侯贵昌,并州人,世传北歌,诏隶太乐。并州的侯氏家族就是这样一个通过口头相授,世代传习北狄音乐的家族,侯氏本为鲜卑族之侯伏侯氏。又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开元初,以问歌工长孙元忠,云自高祖以来,代传其业。元忠之祖,受业于侯将军,名贵昌,并州人也,亦世习北歌元忠之家世相传如此,虽译者亦不能通知其辞,盖年岁久远,失其真矣。”
《塞北文化》中说,“鲜卑属东胡族系,它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中的蒙古语族。羯胡并非东胡族系,乃西域种族。”鲜卑侯氏是既通鲜卑语又通“华语”的家族,鲜卑侯氏又是“帝室十姓”、“鲜卑八国”之一,因此,毫无异议鲜卑侯氏和羯族无关。从侯刚和侯景等人的表现很容易看出来,鲜卑侯氏非常认同汉“祖”。《贺屯植墓志》:“其先侯姓,太祖文皇帝以公忠效累彰,宜加旌异,爰命史官,赐姓贺屯氏,时推姓首,实主宗祀。”如果说研究者不认为鲜卑侯氏是鲜卑化的汉人的话,那么这条记载,可以说明鲜卑侯氏就是由汉人鲜卑化的,“时推姓首,实主宗祀”主持的是鲜卑和汉人的“宗祀”!
五、结论
我写过《鲜卑侯氏考》,是一篇比较详实的考证文章,随着时间的推移,又有一些内容需要补充和完善,《鲜卑侯氏简介》一文为了使更多的读者容易阅读,尽量言简意赅的对鲜卑侯氏加以简介,很多内容未录入其中,如若想详细研读鲜卑侯氏,请读我所撰的《侯氏起源研究》一书(尚未出版)。
鲜卑姓氏在音译成汉语时,会出现很多版本,鲜卑侯氏音译成汉语时,版本颇多,如侯骨氏、斛骨氏、胡古口引、纥骨氏、护骨氏、侯伏、侯伏侯、贺屯等。历代学者研究鲜卑姓氏时,有的学者把不同音译当成了不同姓氏,是错误的,本文初衷是告知这些错误,让研究者对鲜卑侯氏有个最基本的正确了解。
撰稿人:侯孝岩
年2月14日